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宇宙中最冷的實驗

宇宙中最冷的實驗

你能想到的最冷的地方在哪裡?

在冬季,南極洲的溫度低至零下85℃;在月球的陰暗面,溫度可達到零下173℃;自然界中已知最冷的物質是液氦,它的溫度是零下269℃。

宇宙中最冷的實驗

不過宇宙中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溫度比液氮還要冷得多,只比絕對零度(理論預言的物質能夠達到的溫度極低限)高十億分之一度,這個地方就是位於國際空間站的冷原子實驗室。顧名思義,冷原子實驗室就是製造「超冷」原子云的地方。

宇宙中最冷的實驗

不過,科學家們為什麼要在太空中造出比絕對零度高出幾十億分之一度、甚至幾百億分之一度的原子云呢?這還要從最有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起。

最冷條件下的新狀態

1925年,愛因斯坦單獨發表了一篇名為《理想氣體的量子統計》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愛因斯坦首次預言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這是一種原子在極低溫度下所達到的物質狀態,在固態、液態、氣態和等離子態之後,它被稱為物質的第五種狀態。為什麼叫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呢?這裡有一個小故事。

通常,在我們的概念中,組成物質的粒子都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它們都做著各自的不規則熱運動,運動的大小和方向各不相同,這些粒子都處於不同的狀態,也就是說,各個粒子是可以區分的。

宇宙中最冷的實驗

然而,早在1924年,一位印度的數學物理學家玻色在研究光子統計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個想法,微觀粒子存在彼此不可區分的情況,在得出這個想法之後,玻色馬上寫了一篇相關的論文。不過,由於當時的玻色是一個連博士學位都沒有的無名科學家,沒有期刊願意登出他的論文。於是,玻色一氣之下,直接把論文寄給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看到玻色的論文非常激動,親自將玻色的論文翻譯成德語,並發表在德國的雜誌上。後來,愛因斯坦在玻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現象。人們為了紀念兩人對這種新狀態的預言,便稱它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講了半天這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宇宙中最冷的實驗

微觀世界的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微觀粒子不僅可以用粒子的術語來描述,還可以用波的術語來描述。以原子為例,原子既可以看成一個粒子,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波。粒子運動的特性可以用動量(粒子質量和速度的乘積)來描述,粒子波動的特性可以用波長來描述,而動量和波長呈反比,即粒子的運動速度越慢,波長越長。同時,物質的溫度來自於本身的熱運動,如果粒子運動速度降低,溫度自然就變低了。

一般情況下,原子和原子之間的距離都特別大,它們的動量也比較大。但隨著原子運動速度越來越慢,即原子的溫度越來越冷,原子就開始慢慢展現出自己波動的性質。我們可以把原子波長變長形象地比喻成原子變得越來越胖。當原子本身波長接近或者超過原子之間的距離之時,原子之間就開始「碰到」了,繼續冷下去就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有的原子就變成了一個整體,擁有一樣的狀態,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處於這個狀態的原子會有一些奇特的性質,而這些性質可以為我們研究原子或其他的物理現象提供一個新視角。

生產冷原子的「小盒子」

2018年5月21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一個差不多抽屜大小的小型設備——冷原子實驗室(CAL)發往國際空間站(由16個國家共同參與管理),在發送成功後的7個月里,科學家們每天都通過遠程操控的方式,生產著超冷原子,並觀測著超冷原子的行為。該冷原子實驗室由激光器、真空室和一把電磁「刀」組成,它利用了激光冷卻和蒸發冷卻兩種技術。

接下來,我們分別了解一下這兩種技術。

如果一個粒子朝我們飛來,我們該如何讓它停下來?答案自然是對著粒子運動的方向施加一個力,讓它減速。類似地,激光中的光子具有一定的動量,方向為光傳播的方向,如果光子和原子(粒子)發生碰撞,也會產生一個力,讓原子減速。由於原子的熱運動是不規則的,我們不知道它具體的運動方向,因此,就需要用激光在各個方向上讓原子減速,來降低它的溫度。這就是激光冷卻技術的原理。

雖然激光冷卻技術可以將原子溫度降到極低,但這個溫度還不足以讓原子達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原子的進一步冷卻就需要用到蒸發冷卻技術,這個技術的基本原理類似於一杯熱水的冷卻。在人們喝水的時候,如果水太燙了,人就要吹一吹,讓水變涼。由於分子在不停的運動,水的表面有一些速度大的分子(即能量高、比較熱的分子)會脫離液態水分子集團,跑到空氣中,這部分水分子變成了水蒸氣,將水表面比較熱的水蒸氣分子吹跑,水杯中的水就涼下來了。類似地,蒸發冷卻就是將原子云中比較熱的原子移走(這部分原子能量較高,本身就容易逃離原子云),整個原子云的溫度就會下降了。

宇宙中最冷的實驗

實際上,利用這兩種技術,地球上的實驗室也可以產生超冷原子。但是在地面上,重力會作用於冷卻的原子云,使它們迅速下落,原子云馬上又熱起來了。在這期間,科學家們能夠觀察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原子云的時間只有幾分之一秒。雖然磁場可以用來「捕獲」原子云並使其保持靜止,但是這樣就觀測不到凝聚態原子的自然運動行為了。因此,科學家們想在太空中生產冷原子,因為在太空的微重力下,冷原子云漂浮的時間要長得多,科學家們可以對凝聚態原子的行為有更深入的了解。

不過,一個能夠送到太空中的冷原子實驗室並不容易製作。通常,地球上的冷原子設備非常龐大,能佔據一整間實驗室,同時一些開關都暴露在外面,以便科學家們隨時調整設備。首先,送往太空的最冷實驗室體積要小;其次,科學家們只能在地球對它進行遠程操作。實際上,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在2012年就開始製作這個太空冷原子實驗室了,但直到2018年,它才成功地被送到太空中。

改造未來的新材料

自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被觀測到以來,冷原子實驗就備受關注,原因在於冷原子實驗的結果可能會導致許多技術的發展,比如感測器、原子鐘、干涉儀和量子計算機等。

以量子計算機為例,量子計算機的實現需要利用到量子效應。經典計算機中一比特只能處於1或0的兩種二進位狀態之一,那麼,兩個比特可以表示0、1、2、3四個數之一(二進位1、0為十進位的2,二進位1、1為十進位的3)。我們利用電路的斷開和閉合來表示0和1,然後通過複雜的電路,讓計算機完成複雜的運算。而基於量子力學規律的量子計算機基本存儲單位是量子比特,相對於比特中存儲的信息只能是0或1兩種狀態,由於量子處於疊加態,所以量子比特中存儲的信息可能是1也可能是0,即量子比特存儲的信息可以既是0又是1。因此,一個量子比特可以同時表示1和0兩個數,兩個量子比特可以同時表示0、1、2、3四個數。實際上,量子計算機可以通過冷原子在自身的基態和某一激發態(比基態高出特定能量的狀態)之間的躍遷來表示0和1。而冷原子作為微觀粒子,具有量子的疊加特性,即冷原子既可以處於基態也可以處於激發態。同時,冷原子的運動速度慢,能量低,與熱原子相比有更加明確的能量狀態(熱原子可能處於的能量狀態不只兩種),因此,冷原子是一種很好的量子比特候選材料。

宇宙中最冷的實驗

另外,冷原子實驗還可以用來提高原子鐘的精度。目前,我們對時間的定義是由銫原子所釋放的光子頻率決定的,如何確定這個頻率就決定了時間的精確度。科學家們會讓銫原子通過微波腔(微波腔可以發出特定頻率的電磁波,並且研究人員可以調節電磁波的頻率),當微波腔發出的頻率和銫原子的光子頻率相同時,就會產生共振,科學家們就可以確定銫原子的光子頻率。然而,銫原子在常溫下的平均速度約幾百米每秒,通過微波腔的時間非常短,極大地限制了確定頻率的穩定度。而太空中的冷原子運動速度被極大地降低了,通過微波腔的時間長了,精度自然也就提高了。原子鐘的精度原先誤差為1秒/300萬年,冷原子鐘的精度可以提高到1秒/3億年,提高了2個數量級。

任何一個物理現象的背後都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及時發現並應用。太空冷原子實驗以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研究必定會對物理學產生深遠的影響,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

拓展閱讀:如何定義時間?

從物理學的角度,時間就代表了物體有規律的運動,比如:觀察四季有規律的變化就有了年的概念,太陽的東升西落就代表了一天的時間概念。目前對時間「秒」的官方定義是銫原子的一個能級躍遷到另一個能級所釋放電磁波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需的時間。

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但電子只能在特定的、分立的軌道上運動,這些軌道稱為能層,各個軌道上的電子能量是不同的,這些能量值即為能級,能量越高的電子離原子核越遠。當電子轉換能級時,它們需要發出或吸收光子,光子的能量就等於能級之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臍帶血是否值得花錢保存?
大人也需要「搖籃」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