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一首流傳最廣的詩,人人耳熟能詳,但一直把作者和內容搞錯了

一首流傳最廣的詩,人人耳熟能詳,但一直把作者和內容搞錯了

傳說唐代著名詩人宋之問見其外甥劉希夷的一首詩《代悲白頭翁》,寫得清麗婉轉,文采飛揚,尤其是詩中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令他欣賞備至,玩賞不已,竟然產生了佔為己有的念頭,於是向劉希夷索要這首詩的版權,以便向外界宣揚他的成就。在遭到拒絕後,宋之問竟然殘忍地殺害了他的親外甥。由此可見,在當時人們已經具備了版權意識。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記錄及傳播途徑的不同,有些詩篇流傳到今天,出現了多個版本,這些不同的版本,一方面可能產生內容上的不同,一方面可能產生署名的錯誤。內容上的大同小異影響並不是很大,署名錯誤就造成了很多問題,讓今天的讀者搞不清楚作者是誰。

一首流傳最廣的詩,人人耳熟能詳,但一直把作者和內容搞錯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一首《生查子 元夕》有人說是歐陽修的作品,有人說是朱淑真的手筆。著名的詩作《金縷衣》,作者也存在李錡、杜秋娘和無名氏之爭。宋之問的《渡漢江》一詩,也有的版本標註的作者是李頻……這些存在爭議大概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有一首詩,存在著一個幾乎人人被蒙蔽的錯誤,那就是題目被寫作《畫》的一首詩。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我想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的說是王維,因為很多書籍和網上資料中都是這麼標註的。

一首流傳最廣的詩,人人耳熟能詳,但一直把作者和內容搞錯了

書本上的署名

但是,這是錯誤的。關於這一點,小編也是在觀看《中國詩詞大會》時發現的,否則也還會被蒙在鼓裡。《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第三場比賽出現了一道九宮格題目,主持人董卿非常明確地說:從這九個字中選出一句五言古詩。五言古詩,而非五言唐詩,這就排除了出自王維筆下的可能性。然後,在出現正確答案的字幕上,這首詩的作者標為佚名。

一首流傳最廣的詩,人人耳熟能詳,但一直把作者和內容搞錯了

網上資料

小編決定追根究底,於是進行了一番探索,結果發現,不僅作者不是王維,就連這首詩的題目也值得探究。而且,這個問題早就引起專家學者的重視了,前段時間,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楊琳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遠看山有色」是誰寫的?》,談的就是這個問題。這其實是南宋僧人道川禪師為注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原詩沒有標題,全詩如下: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祗為太分明。

一首流傳最廣的詩,人人耳熟能詳,但一直把作者和內容搞錯了

遠看山有色

這首偈頌詩的大意是:遠遠望去,似乎有一些山巒色相;走近溪邊仔細傾聽,卻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叫做水聲;春天已經過去了,百花盛開的景象卻並未消逝,隨時可以顯現在腦海當中;人來了,驚飛了鳥,卻從未驚擾鳥性——只是它不自知而已;頭頭是道,處處都顯露著自性妙明;事事物物的本性都一樣,本來平等無二,如幻不實;可是為什麼,無論怎樣說,您都不明白呢?只是因為啊,您已經從自性的本來明了,轉變成了念頭的分別明了了。

一首流傳最廣的詩,人人耳熟能詳,但一直把作者和內容搞錯了

近聽水無聲

曾經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節選了這首詩的前半首,並加上了《畫》的題目。但教材沒有標註詩的作者和產生年代,而籠統地以"古詩"標之。關於這首詩的作者,長期以來,有唐代王維說,僧人大川禪師說,元代王冕說,明代唐伯虎說,清代高鼎說等多種版本。這些傳說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沒有任何歷史依據。甚至有人根據對於該詩前半首的片面理解,認為該詩源出於描述一幅畫,應該是一首題畫詩。並冠以《畫》的詩題。的確,有一定道理:畫上的山看得見顏色,畫上的水聽不到聲音;春天過去了,畫上的花依然盛開;人走近了,畫上的鳥卻絲毫也不會被驚擾。

一首流傳最廣的詩,人人耳熟能詳,但一直把作者和內容搞錯了

春去花還在

但是,如果這樣解釋的話,詩的後面四句就完全無法理解了。前四句和後四句,竟然完全不相干了,這是很不合適的。 實際上,這首詩是一首闡述禪理的詩,描繪的是清凈自性,以及清凈自性對於一切顯現的觀察,是不同於普通思維心對於境界之觀察的。 自性見山,雖然有色相,有也是無,幻相而已;自性聽水聲,聲聲不實,有聲也是無聲;自性觀春花,沒有取捨,當下即是自性,所以春天雖然過去了,自性之花卻並未凋謝,自性不生滅的緣故;人來了,鳥因為妄想心的緣故而驚飛,鳥的自性卻依然如故,不曾有任何驚擾。鳥雖然不明白,禪師則清清楚楚。就這樣,一切顯現,頭頭是自性大道;萬事萬物,本性都是清凈自性,本來平等。為什麼禪師這樣苦口婆心地說,人們卻不明白呢?只是因為啊,人們陷入了分別思維當中,把自性的當下妙明,轉變成了思維心的分別而明了。這第六意識心的分別和攀緣,就是一切眾生"病"的根本。只有放下它,才有明心見性之份。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沙視界 的精彩文章:

蘇軾在張先85歲婚宴上寫一詩,後人不佩服蘇軾,卻羨慕張先
中國詩詞大會上董卿一番動情的話,引出了兩首最偉大的母愛之作

TAG:老沙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