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人成功進入此戰國古墓,連盜墓工具都成文物,專家:盜墓者必亡

無人成功進入此戰國古墓,連盜墓工具都成文物,專家:盜墓者必亡

無人成功進入此戰國古墓,連盜墓工具都成文物,專家:盜墓者必亡 | 文 三隻眼文齋

河南省上蔡縣郭庄村東面的一處高崗,上面是村民們的耕地。2004年4月的一個深夜,高崗上傳來幾聲短暫的爆破聲,村民們也沒怎麼在意,因為自從傳出高崗上有古墓的消息後,夜間便開始不斷傳來爆炸聲,而每次爆炸過後,村民的耕地里就會出現一些深深的洞穴。很顯然,是盜墓者在這裡挖掘尋找古墓。瘋狂的盜墓活動引起了河南省文物部門的關注,200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趕到了郭庄。專家們憑經驗就可以斷定,盜墓賊是不會平白無故地挖掘一個沒有價值的土崗的。

專家們推測那裡極有可能存在古代的高等級古墓,但古墓在哪裡呢?是否已經被盜挖了呢?考古隊在土崗附近的區域進行了仔細的鑽探,從鑽探上來的土質分析,土崗下面的確應該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高等級墓葬。然而,盜墓賊留下的巨大的盜洞,讓考古隊員憂心忡忡,根據以往的經驗,即使有一個盜洞成功地進入了墓室內部,這座古墓就有可能被盜掘一空了。如果真的是那樣,這個墓葬主人的身份將無從得知,人們對這座古墓的所有想像將成為永久的懸案,這次考古挖掘卻極有可能成為一件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使。

儘管如此,專家們的專業素質還是促使他們把工作認真進行下去。結果大家在發掘中發現,探鏟在土層深處帶出來一些黃色的細沙,這令考古隊感到有些猶豫,如果下面都是沙子而不是古代墓葬常用的五花土,那它還是一個真正的墓葬嗎?距離發掘現場200多米,是一條古河道,這些沙子是不是來自古河道呢?然而,專家們發現古河道里的沙子是灰白色的,探鏟帶出的沙子是黃色的,完全是兩碼事。這種奇怪的現象令專家們感到十分好奇,難道有用沙子埋葬的古墓?大家查閱了一些考古資料,發現戰國時期魏王墓就是用沙子埋藏的,這種與眾不同的埋葬方式叫做積沙墓。

蔡縣郭庄村這一片區域是戰國時期蔡國的封地,在兩千多年前,有能力建造這種積沙墓的人,也一定不是普通的人物。當墓葬南壁的探溝挖掘到封土以下四五米的深度時,細密的沙子出現了,幾乎就在同一個高度,北部和西部也發現了積沙。考古隊員們欣喜萬分,這毫無疑問就是一座積沙大墓。但是,在墓葬的東部一直沒有發現沙面,反而出現大面積的黑土,黑土裡還發現了東漢時期遺留的盜墓工具。面對這些已經可以叫做文物的盜墓工具,整個考古隊的人員心都涼了大半截。東漢是歷史上盜墓最為猖獗的時期,根據遺留下來的文物般的盜墓工具判斷,這座戰國古墓肯定遭受了被大揭頂式的毀滅性盜掘。

隨著大家的堅持,挖掘工作還是繼續下去,整個墓室的全貌漸漸完全呈現出來。除了大量的細沙,沙中開始不斷出現大小不一的石頭,這完全符合積石積沙墓的特徵。深入地下將近二十米時,已到達棺槨的位置,這座戰國古墓還是絲毫沒有一點棺槨的影子,這在戰國墓葬當中絕對不是正常的現象!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墓主人的棺槨還在更深的沙層下面;另一種可能就是:這根本就是一座假墓!墓中根本就沒有埋葬墓主人的棺槨!考古專家辛苦發掘數月的古墓,難道只是一個工程浩大的防盜墓葬,難道只是古人精心設計的一場騙局?

經過商量,大家一致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把沙子清理乾淨再下結論。繼續向下清理時,沙土中突然出現了很多紅色的圖案,這樣的圖案正是戰國時期貴族墓葬棺槨上常用的裝飾,沙子中還不時出現一些金箔,這讓所有人都感到興奮不已,這些現象至少說明,在更深的沙層下面還隱藏著人們不曾預知的東西。最後,一個巨大的長方形槨室終於顯露出來。當槨室東部的沙土被清理乾淨以後,大家看見了了大大小小的青銅器堆滿了墓室。後來,經查實,墓中珍藏的1000餘件青銅器和200餘件玉器一件也沒有丟失,此發掘成果一經曝出,震驚考古界,令人對古代墓葬精巧縝密的設計嘖嘖稱奇,嘆為觀止。

這種防盜效果極佳、構思相當巧妙的流沙墓,是將數千立方的黃沙炒熟(防止潮濕粘連,增強流動性),然後上面設置疑棺,再在十幾米深處的墓道上面覆蓋厚厚的黃沙和積石。盜墓賊想進入墓室,就必須將大量的沙子一點一點往外掏,然而由於沙子流動性很強,掏出一點空間,周圍沙子立即會將其迅速填充,掏沙工程量浩大,三五個盜墓賊對流沙大墓只能是無可奈何、望寶興嘆。如果盜墓者想硬闖墓穴的話,布滿在黃沙中的石塊,大者300多斤,小者六七斤,形狀各異,邊角鋒利,具有巨大的殺傷力,等於宣布了「盜墓者必亡」。所以,東漢時期的盜墓者連盜墓工具都成了文物,也沒能打開墓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1992年,4噸1700年前金、銀幣被發現,藏家2億美元收購
陝西發現隋朝古墓,出土一件女性飾物,再現萬國來朝盛世時光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