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書有「法」,古人善讀書

讀書有「法」,古人善讀書

縱觀古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大都善於讀書。現今通訊發達,信息靈便,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讀書空間,古人卻沒有這樣的便利,因此好的讀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孔子「思、問、習」。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陶淵明「不求甚解」。明代狀元楊慎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為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陶淵明要的就是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

韓愈「提要鉤玄」。他在《進學解》中用兩句話概括了自己的讀書法:「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之後,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覆涵泳,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己有。

歐陽修「計字日誦」。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10部書,總字數為45萬多字,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全部讀完;每天背誦150字,只要7年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

蘇軾「一意求之」。蘇軾認為:「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即「求一」,如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只圍繞一個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

朱熹「體會、循序、精思」。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論語》)而後《孟》(《孟子》),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連珠對:說理抒情逗趣,修辭手法有妙用
勿以善小而不為:人生向善,終遇美好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