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國」一詞的非漢語音譯問題

「中國」一詞的非漢語音譯問題

「中國」一詞的非漢語音譯問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學時,我學的是海洋船舶駕駛專業——就是畢業後當國際海員了。

某天航海地文課上,發現使用的是日本印刷的海圖。這張海圖對中國地區的標註是——CHINA(支那)。

這就是寫這篇文字的動因。

我們痛恨日本人稱呼我們「支那」。但奇怪的是——地球上幾乎所有國家稱呼我們「CHI-NA」,我們卻沒有了感覺。

中文,是地球上使用人群最大的語種。而英文,則被視為國際通用語言,成為非英語國家外語教育的必選語種。

在英文這個通用語言中,「中國」的表達是用「China」,即英文「陶瓷」的首字母大寫。而在世界其他語言中,對於「中國」這個詞的表達也基本上是這個發音。

法語——Chine(Chinois)

德語——China

世界語——?inio

瑞典語——Kina

在日文中,對「中國」的表達有兩種,一種是音譯「China」—「支那」,也就是我們普遍理解的——這個辭彙是對中國的侮辱。另外一個辭彙就是「中國」——這個辭彙的日文和中文相同。日本官方外交辭令,使用「中國」一詞,而日本民間非善意者則使用「支那」一詞。

我們可能沒有時間與精力深入探究這裡面的民族心理情結,但是我們的潛意識告訴我們——「CHI-NA」這個稱呼不雅。我們不生氣整個世界CHI-NA我們,只是對日本也跟著「支那」不能容忍。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國際社會除對中國發展與影響力重視外,語言也不斷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除了傳統的中文辭彙被音譯(如:Confucius (孔子),kungfu(功夫),chopsuey(雜碎)、cheongsam(長衫)),科技發展也影響了外國語言的辭彙。如:神州五號成功發射,《紐約時報》首度使用「太空人」一詞「taikonaut」。

國際上,也日益重視中文對其語彙的翻譯。而中方也給予了積極的支持與配合。

例如——

柬埔寨首相洪森,中文「洪森」用了若干年後,建議中方改稱「雲升」——中方認同,並採納。後因為擔心國際社會誤以為首相換人,另牽涉到國際司法問題,又讓中國改回「洪森」。

韓國首都漢城,中文「漢城」用了幾百年。而韓國政府認為「漢城」的中文翻譯與其發音「Seoul」不符,並帶有強烈的中國封建王朝殖民色彩。向全球華人徵得「首爾」一詞。中方認同,並已採納,現任何中國官方用語均使用「首爾」一詞。

中華民族熱愛和平、溫文爾雅,對其他國家的名稱翻譯亦十分考究。

美利堅、德意志、法蘭西、芬蘭、荷蘭、日本等等等等,從發音到表意,祥和、雅緻、正面積極。

在日文中,「日本」一詞的發音為「ni-hong」。如果中文音譯為「逆哄」,不知道日本人民做何感想。日本追隨西方,音譯我們為支那,如果我們也音譯日本似乎更可以體現對等原則。

「中國」的中文發音字正腔圓,而外文翻譯卻與這個辭彙的發音毫無關聯。「chi-na」一詞來源何處無從考證(有說法是「秦」的發音),但這個發音的明顯的缺陷是——張不開口,軟弱無力。

國名如同人名,全世界無論用何種語言表達,都應該是「中國」一詞的音譯。只有音譯才能做到聽覺上的統一。「中國」又是一個有實際意義的複合名詞,是世界中心之國或世界中央之國的簡稱,是世界上少數可以意譯的國名。她即不同於美英等世界列國的名稱,也不同於過去的秦、漢、三國魏晉、唐宋元明清等歷史朝代。「中國」即可以音譯,也可以意譯。

本文倡議語言學者、全球華人,根據「中國」「中華」的發音或者涵義,創造出符合中華民族特徵的外文辭彙,供各相關語種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