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澶淵之戰是遼的戰略反攻;從這個角度看,澶淵之盟就是一鍋溫水!

澶淵之戰是遼的戰略反攻;從這個角度看,澶淵之盟就是一鍋溫水!

澶淵之盟是北宋初期最為重大的一個轉折點,宋遼長達25年的戰爭就此終止,邊境再無大的戰役,宋遼兩國享受了百年的和平,但是一直以來,澶淵之盟是屈辱的,畢竟宋軍也算小勝,但是宋真宗急於議和,最終是花錢買和平。

其實從澶淵之盟就可以看出兩宋的基調,這個王朝缺乏擴張的基因,宋朝領導階級全面退化墮落,產生了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挨打哲學,宋朝人口十倍於遼金夏,在農耕冷兵器時代,只要思想統一,精神強大,足以象漢唐那樣征服弄域,開疆拓土,使中華提前進近代社會,甚至現代社會。可惜北宋買回來的寶貴時光沒有抓緊提升經濟,軍事能力,以為綏靖政策可以一勞永逸。北宋亡國就是承平日久,想之當然了。只有強大才能保障和平。

但不得不說從澶淵之盟中兩國所得的利益中可以看出,北宋還是佔了便宜的,澶淵之盟時宋朝是兄之國,長輩,領土方面宋朝也是佔便宜的,收回北方四洲,在這之後遼一直耿耿於懷,再者遼每年流入宋朝的白銀何止百萬,反過來想想清朝割地賠款不計其數,屈辱條約協議簽1175份,澶淵之盟也算不上是屈辱條約。

《遼史.聖宗本紀》記載「丁卯,南院大王善補奏宋遣人遺王繼忠弓矢,密請求和」,要說明的是,這個時候遼軍尚未抵達澶淵,就已經通過降將王繼忠和北宋聯絡議和了,在宋遼兩軍在交戰後,「丁丑,宋遣崇儀副使曹利用請和,即遣飛龍使韓杞持書報聘」,這個時候兩國算是都同意了議和,所以說,個人覺得,這次遼軍大軍南下最大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以戰促和。多說一句,在《宋史.真宗本紀》記載著,澶淵之盟前「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敗之,殺傷十餘萬眾,遁去」,感覺此戰戰績是不是誇大了,如果遼軍已經傷亡10餘萬,應該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再度集結大軍南下了吧?

其實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兩個國家都有顧慮,宋朝的底牌已經出完了,真要打下去宋軍未必有必勝的把握,遼軍是戰鬥失敗,但戰略仍然處於優勢。宋軍是戰鬥勝利,但戰略處於劣勢。遼軍的命門是北部有入侵勢力,但宋不知道這個戰略朋友,不能形成夾攻,真宗自己也害怕,所以想儘快結束戰爭,畢竟宋軍並沒有信心在擴大戰果,兩次北伐被契丹打的全軍覆沒,恐遼症難以忘記。再者澶州城裡雖有三十萬宋軍,圍城的遼軍不足十萬,但是遼多為騎兵宋多是步兵,所以宋軍很難形成追擊戰和殲滅戰。一旦沒有形成新的戰果就有可能被遼軍伏擊,再次戰敗。遼軍是主將被射死短時間群龍無首,但是主力還在,一旦有新的主將出現,局勢變化猶未可知。

而遼國再打下去就必須出動本土部落軍隊,如果戰事不順也有可能動搖耶律部落的中央政權統治,而且澶淵之戰的出發點或許就是遼對前兩次北宋的大規模北伐的一次戰略反攻,就是逼迫北宋能夠停止對遼國的大規模征討,並不是對北宋的戰略進攻,說白了,遼國也承擔不了北宋再一次大規模的北伐之戰,所以雙方都沒有再打下去的理由,畢竟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只能說宋太宗都對付不了契丹,就不要指望後人了,後人也沒出現超越祖宗的皇帝。打不過就和,保證了自己的生存。對比明末,明軍已經無法消滅滿清,從他爺爺到崇禎,一直打仗,東北築城,耗費無數財力,人力,結果一直退縮,終於激化內部矛盾,在天災腐敗的作用下,李自成鑽空子進了北京。花錢買和平和杯酒釋兵權異曲同工,澶淵之盟給了中華民族一百多年的和平,可惜子孫不爭氣,本來花小小的一筆錢雇了一個保鏢大遼,為了貪小便宜非要引狼入虎,和別人合夥殺死自己保鏢,結果來一個要命的,並且屢教不改,南宋皇帝同樣的招式迎來了蒙古這個真要命的。

如果從歷史走向這個角度來看,澶淵之盟就是一鍋溫水啊,宋遼這兩隻青蛙都很滿意,覺得大家不用打仗日子也可以過得很舒坦,於是被山溝里竄出來的金給一鍋端了,所以說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塵封 的精彩文章:

李廣因何難封?因其有一大弱項,再者這些毛病害了他!
垓下擁兵10萬的項羽因何不能再創奇蹟?漢軍找到克制楚軍的辦法

TAG:歷史塵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