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中有趣的幾個「小秘密」,你曾注意到哪些?

故宮中有趣的幾個「小秘密」,你曾注意到哪些?

在封建社會,紫禁城一直都是全國最神秘的地方,明清兩朝五六百年的擴建及修繕讓它成為真正成為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隨著清朝的覆滅,紫禁城也逐漸成為一個面向遊客開放的景區。但是經常去北京遊玩的我們,卻未必能夠注意到紫禁城中這幾個有趣的小秘密。


第一、九龍壁中藏了一塊木頭

故宮中有趣的幾個「小秘密」,你曾注意到哪些?

在寧壽宮皇極門外南三宮後矗立著一座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0年)修建的單面琉璃影壁,因影壁上雕刻著九條栩栩如生的騰龍浮雕而被稱為「九龍壁」。但是其中一條白龍的腹部的材料卻不是琉璃而是一塊刷過白漆的木頭。

故宮中有趣的幾個「小秘密」,你曾注意到哪些?

在通面使用琉璃的九龍壁上為什麼會出現一塊木質材料,有著不同的解釋。有人說九龍壁上每塊琉璃都是經過複雜的工藝生產而成的,都是獨一無二的,而安裝的時候卻發現這塊琉璃有質量問題或者被損壞,只能用木頭「濫竽充數」了。有人說九龍壁本來是完整的,但是後來不幸被八國聯軍或者日軍破壞,只能用木材來補上了。

總之,九龍壁上每一塊琉璃磚都是獨一無二,難以複製的。


第二、太和殿北廣場上的儀仗墩

故宮中有趣的幾個「小秘密」,你曾注意到哪些?

太和殿北廣場的面積高達三萬平方米,皇室的一些重要典禮都經常在這裡舉行,比如皇帝的登基、結婚大典和一些重要節日等。但是我們可能經常會忽略廣場上兩排整齊的石墩,它們的高度與周邊的地磚平齊,其作用其實是給廣場上百官作參照用的。有了這兩排儀仗墩,官員的隊列就很容易排得整齊,從而更加彰顯皇家威嚴。


第三、隆宗門上的箭鏃

故宮中有趣的幾個「小秘密」,你曾注意到哪些?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專門講過隆宗門上箭鏃的來歷——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北京地區爆發了著名的天理教起義,起義軍雖然只要攜帶領兵器的七十二人,但是他們通過與宮中的太監裡應外合而攻入了戒備森嚴的紫禁城中。這支箭鏃正是起義軍與宮廷侍衛打鬥時留下的,嘉慶皇帝事後曾經頒布《遇變罪己詔》,說這是「漢、唐、宋、明未有之事」,並下令保留這支箭鏃以示警戒。

故宮中有趣的幾個「小秘密」,你曾注意到哪些?

其實,除了隆宗門匾額上這支比較顯眼的箭鏃之外,屋檐下還藏著一支呢!

第四、耷拉耳朵的銅獅子

故宮中有趣的幾個「小秘密」,你曾注意到哪些?

我們平時可能都不會注意石獅子的耳朵到底是什麼樣的,但是如果您看到乾清門的這兩隻石獅時肯定會覺得奇怪——它們的耳朵怎麼是耷拉下去的?大家知道,乾清門是區分內外朝的分界線,內朝是後宮妃子居住的地方,外朝則是皇帝和百官辦公的地方。據說這兩尊耷拉耳朵的石獅就是在警戒後宮嬪妃們,要少聽並且少議論朝政,其目的就是在於防止後宮干政。


第五、故宮中的「捂襠獅」

故宮中有趣的幾個「小秘密」,你曾注意到哪些?

故宮中之所以存在這麼一個看起來很怪異的「捂襠獅」,據說是和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皇長子奕緯之死有關。道光皇帝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對皇長子,畢竟他很有可能會是清朝的皇位繼承人。但是奕緯卻有些頑劣,當他的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阿哥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有出息」之時,不耐煩的奕緯卻說:「我將來當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把你處死!」沒想到這句玩笑話傳到了道光皇帝耳中,他震怒之下一腳踢向了奕緯的襠部,奕緯不久之後就因此去世了。而道光皇帝隨後也追悔莫及,便下令在宮中雕刻了這麼一座「捂襠獅」以示懷念。

今年是故宮建成六百周年,它歷經磨難才得以存留至今,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我們在共同努力保護它的同時,也應該發掘和了解其中更多的秘密,因為這正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一種表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通論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南宋被後世認定為正統王朝,南明卻不是?
韓信為何有自立為齊王的資本,劉邦又為何允許他自立為王?

TAG:國史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