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5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公布了湖北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湖北荊州胡家草場墓地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湖北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三二四號墓出土戰國楚簡324枚,載有東周時期12位楚王謚號和部分楚國高級軍事職官名稱,以及周武王、周公旦相關事迹,部分內容不見於典籍,為佐證西周初年重大史實,研究楚國歷史和政治軍事思想等提供了重要資料。湖北荊州胡家草場墓地十二號墓出土簡牘為歷年來我國單座墓葬出土簡牘數量之最。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湖北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M324出土楚簡中出土的竹簡,內容疑與西周初年「周公輔政」相關。

在此次公布的考古成果均發現自各地基本建設考古項目。湖北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三二四號墓出土戰國楚簡324枚,載有東周時期12位楚王謚號和部分楚國高級軍事職官名稱,以及周武王、周公旦相關事迹,部分內容不見於典籍,為佐證西周初年重大史實,研究楚國歷史和政治軍事思想等提供了重要資料。湖北荊州胡家草場墓地十二號墓出土簡牘4546枚,為歷年來我國單座墓葬出土簡牘數量之最,內容包括歷譜、編年記、律令、經方、遣冊、日書等,種類豐富,是我國簡牘考古上的一項重要成果,將有力推進相關領域的研究。陝西西安長安區北里王漢代積沙墓,為我國較早出現的磚室墓,造型別緻,做工精美,體現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墓葬時代、墓主信息明確,為研究西漢晚期高等級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材料。陝西西安南郊焦村墓地,發現兩座目前所見十六國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相對完整、隨葬品較為豐富的墓葬,出土文物帶有濃郁的時代特徵,體現了民族融合大背景下文化相互影響與交融的特點,許多規制與建造方法開後期墓葬之先河。

與會專家對各項成果都給予高度評價,並對後期簡牘整理、墓葬保護、壁畫修復、開展多學科研究等提出意見建議。

湖北荊州胡家草場墓地M12出土西漢簡牘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為配合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項目建設,2018年底,荊州博物館對胡家草場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古墓葬18座。其中,M12出土一批西漢簡牘,尤其引人矚目。

這批簡牘出土於槨室頭廂西北部、置於兩件竹笥內,分為竹簡、木簡、木牘三種,總數量4546枚,主要內容包括歷譜、編年記、律令、經方、遣冊、日書等。

歷譜簡有兩種,分別在其首簡的簡背上書寫有篇題《歷》和《日至》。《歷》簡100餘枚,記載了從漢文帝後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起,下推至公元前64年之間的每月朔日干支。《日至》簡102枚,記載了從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起,下推至公元前41年之間的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之日的干支。所見《歷》簡以十月為首,《日至》簡以冬至為首,據此推測,這兩種簡的編訂應在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公元前104年)之前。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編年記簡70枚,記載秦昭王至漢文帝時期的國家大事,每年一簡。所記內容與傳世文獻記載基本相符,有少量歧異。如,19號簡「卅二年,行在楬石」,《史記·秦始皇本紀》作「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簡文「楬」,《史記》作「碣」。

律令簡1500餘枚,均有目錄和篇題。目前所見律名有:盜律、囚律、關市律、效律、告律、捕律、興律、廄律、亡律、復律、錢律、賊律、具律、襍律;令名有:禁苑令、戶令丙等。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經方簡1000餘枚,記錄了45種傳統方技,包括治病、保健、育兒、種植、養殖等。如,767號簡名為「令齒白方」,記載道「以美桂靡之百日,而齒白矣」,這是古人使用中藥桂枝或桂皮,讓牙齒變白的方法。

專家認為:這批西漢簡牘,數量多、保存好、種類豐富、價值重大,為歷年來我國單座墓葬出土簡牘數量之最。專家建議,加快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進度,在整理、出版過程中注意考古學方法的應用。

湖北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M324出土楚簡

為配合207國道荊州段改擴建工程,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荊州博物館在秦家咀、龍會河北岸墓地發掘古墓葬416座。其中,龍會河北岸墓地M324出土戰國楚簡324枚。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這批楚簡出土於槨室頭廂內,根據竹簡形制和文字風格,可以初步分為兩類。

第一類簡,較長,整簡長約44厘米,字體為典型的楚文字。簡文中有文王、成王、穆王、庄王、共王、康王、靈王、平王、昭王、惠王、簡王、聲王12位楚王謚號,與《史記·楚世家》所載楚王世系相合。如,272號簡「成王即位五歲,乃春於焚桃」。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第二類簡,稍短,整簡長約41厘米。簡文記載有周武王、周公旦相關事迹。如,14號簡「王若曰:旦!嗚呼!敬哉!」又如,201號簡「……武王是,見王吳(娛)德;王其思元弟卑(俾)作輔,以王家,是休。」這類似於《尚書·周書》《逸周書》行文句式,疑與西周初年「周公輔政」相關。

據介紹,目前,荊州博物館已成立整理小組,全力推進簡牘整理研究工作。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正在編製出土簡牘脫水保護方案,整理、研究成果也會儘快刊布。

專家認為:這批新出楚簡,為研究《尚書》類文獻傳承、西周初年若干史實以及楚國歷史大事、政治軍事思想等,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陝西西安長安區北里王漢代積沙墓

陝西西安長安區北里王漢代積沙墓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辦北里王村北側,千林郡小區二期用地範圍內。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自2018年6月7日開始對這兩座積沙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至2018年11月16日,現場田野發掘工作基本完成。共發掘「甲」字形墓葬2座,出土釉陶器、銅器、鐵器、玉石器等各類文物200餘件。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一號墓位於北側,由斜坡墓道、甬道、墓室和槨室四部分組成,墓道位於墓葬東部,可分為明挖墓道和券頂墓道兩部分,磚槨之下有12層磚砌基礎,基礎之下至墓底之間還有2.5米積沙,槨室基礎直接建於積沙之上。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出土釉陶壺、樽、罐、鼎和銅熏爐、銅盆、原始瓷壺、銅車馬器、陶磚雕燈等30餘件。磚槨封門東側槨箱底部出土有墨書磚1件,銘曰「此五十二宜春侯槨餘」,為該墓墓主人身份的判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二號墓位於M1南側,由斜坡墓道、長方形墓室和墓道兩側4個耳室組成。墓道內填土為平頭小圓夯平層夯築。墓室豎穴土坑結構,平面近方形。磚槨位於墓室中部,長方形磚券結構,東、西兩側有三層磚封門。磚券亦分為內外兩層,由模製楔形磚砌成,內圈變塗硃砂。出土有鐵劍、銅鏡、玉鼻塞、肛塞、銅錢、劍格、鐵棺釘等文物。

專家認為:本次發掘的兩座墓葬規模大、等級高,製造精良,代表了西漢晚期較高的建築工藝與水平,同時也反映了墓主人較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是研究西漢晚期高等級墓葬葬制葬俗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建議加強對考古發掘區域的保護、展示工作。

陝西西安南郊焦村墓地

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西安航天基地西安鑫苑世家項目(原名鼎潤新城)範圍內,發掘了2座十六國時期墓葬,(發掘編號為M25、M26)。這兩座墓葬規模巨大,尤其是M25墓道長達60米,深度達18米,前、中、後三個墓室,且有壁畫,隨葬器物較豐富。是關中地區發現的十六國時期最大的墓葬。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M25為長斜坡墓道前、中、後三室土洞墓。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由墓道、第一過洞、第一天井、第二過洞、第二天井、第一甬道、前室、第二甬道、中室、第三甬道、後室組成。

三個墓室均為長方形土洞結構,墓室角均有生土雕成的柱礎和方形角柱,可能為穹窿頂或四角攢尖頂。三個墓室的四壁均有壁畫裝飾,保存狀況較差,可見儀仗圖,翼獸圖,部分題記。文物保護技術人員現場及時保護並揭取。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發掘共出土文物武士俑、釉陶馬、方形釉陶扁壺、銀飾、銅錢等68件。其中出土的合歡帽俑、十字髻女俑是關中十六國墓葬中的典型器物。

「考古中國」進展公布:荊州出土4000多枚楚簡

M26在距M25以西32米處,為長斜坡墓道前後室土洞墓。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由墓道、第一甬道、前室、側室、第二甬道、後室組成。出土文物騎馬俑、九盤連枝燈、陶罐、帳座、鐵鏡等12件。

專家認為,該項目發現的十六國大墓,是目前發現的十六國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相對完整、隨葬品較為豐富的陵墓,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來源:澎湃新聞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白蛇傳》故事探源
《本草綱目》中的「唯物論」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