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小時常吃抗生素,長大更易得暴食症?一周科學

小時常吃抗生素,長大更易得暴食症?一周科學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1.小時常吃抗生素,長大更易得暴食症嗎?

圖片來源:pixabay

以往的研究認為,暴食症、厭食症等飲食障礙疾病是社會文化環境和精神壓力導致的。最近,喬治梅森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者對丹麥52萬名青少年女性進行調查發現,飲食障礙類疾病竟然與兒童時期生病以及服用抗生素的經歷有關。具體來說,因嚴重感染而接受治療的孩子,長大後患有飲食障礙的風更高。如果女孩生病期間使用過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那麼進入青春期以後,她患上暴食症的風險會提高63%,患上厭食症的風險會提高23%。不過,該研究並未對男孩進行研究,也未能找到藥物影響進食的具體原因。

文章鏈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731310

2.零食染色劑助力列印3D器官

人體器官3D列印面臨兩大困境:一是我們的器官具有非常複雜的脈管網路,如此精密的結構給列印帶來了巨大挑戰;二是為了安全有效移植到人類體內,列印所用的材料必須無毒無害,且與人體兼容。本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同時突破了這兩大問題。來自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使用了一項投影立體光刻技術(projectionstereolithography)用來3D列印人體器官。該技術列印出了特別精妙的器官結構,可以實現液體流動等功能。此外,研究者還找到了與生物體兼容的材料,讓活細胞在材料中可以正常存活。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是什麼全新的材料,而是一種現在零食常用的染色劑。研究人員甚至是從超市買到這種染色劑的。該模型在功能和兼容性上的雙重出色表現,極大鼓舞了移植器官領域的科研人員。

圖片與文章鏈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39/458

3.童年遭受虐待,染色體端粒長度較短

圖片來源:pixabay

端粒,是存在於細胞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 「DNA-蛋白質複合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端粒長短與壽命密切相關,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短。除了自然衰老因素之外,還有什麼因素可能導致端粒更短呢?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研究者觀察研究了一千多名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等患者)後發現,童年曾遭受過虐待的病人,端粒會比其他人更短。這意味著,童年早期的應激反應很可能與細胞衰老相關,並影響到了端粒長度。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8-019-0432-7

4.高糖飲食可能會削弱甜味覺,並讓我們吃得更多

圖片來源:Pixabay

科學家早已知道,肥胖人群的甜味覺較弱,但並不確定甜味感知弱是不是因為他們吃甜食比一般人更多。近日,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對果蠅的研究則進一步表明,食物中過量的糖分確實會引發甜味感受神經元的細胞自主行為,減弱對甜味的感知能力。不僅如此,在對甜味的感知不那麼靈敏以後,被觀察對象更容易出現過度攝食的問題,也就更有可能導致肥胖。

文章鏈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9)30492-9

5.亞馬遜倉庫員工被電腦自動解僱

圖片來源:ScottLewis| flickr.com

近日,The Verge 網站報道稱,亞馬遜公司用電腦程序自動解僱了一批低效率的倉庫員工。該網站自稱獲得了亞馬遜公司的內部文件,其中顯示:公司設計的程序自動跟蹤了每一名倉庫員工的生產工作效率,並且在2017年8月到2018年9月期間以「未能達到生產率指標」為由解僱了300名全職員工,而整個倉儲中心的員工也不過2500人。這一程序執行解僱命令時幾乎是自動化的,甚至無需職工的上司同意。對此,不少員工感到相當不滿,認為自己被公司像機器人一樣對待。

文章鏈接:https://www.theverge.com/2019/4/25/18516004/amazon-warehouse-fulfillment-centers-productivity-firing-terminations

6.人工神經網路首次控制真實神經網路

人工神經網路是當下人工智慧領域中普遍使用的技術,但是,它們能否控制真實的生物大腦神經呢?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用一個人工神經網路精確控制了猴腦中的一部分視覺神經網路。研究人員首先構建了一個模擬大腦視覺皮層的人工神經網路。這一人工神經網路不直接與猴腦連接,而是輸出一批特定的圖像。猴子看到這些圖像以後腦部視覺皮層中特定的神經元群被精確控制激活,而周圍的神經元仍然保持不活躍狀態。也就是說,只要人們想激活猴腦視覺神經中某個特定部位,人工神經網路就能以放映圖片的方式精準刺激到目標位置。下一步,研究者準備探索猴腦中的其他部分,如涉及感情處理的杏仁體,是否也可以被人工神經網路控制。

圖片與文章鏈接: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461525v1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用藝術和愛與命運和解 「生而不凡」專欄
假如「葯神」能帶給我光明 「生而不凡」專欄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