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轉型「最怕老師傅」?

轉型「最怕老師傅」?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佘日新

「最怕老師傅」是這兩年產業從事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最常聽到的一句弔詭的話。照理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伴隨企業一起成長的技術人員,同時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技藝。但這些隱性的知識寄存在老師傅身上,往往也構成了組織運作的障礙。

新經濟時代講究的「彼此相連」不僅是聯網的技術串連,也是企業上下游的深度串連、以至於服務流程的串連,通過這些串連所累積的大數據分析可以減少經營中的浪費、去除管理中的盲點,成為支撐持續改善與精進的科學數據。依附於個別老師傅的知識與技藝,不利於想要拓展服務優勢的業者的售後服務;而隱藏在個別廠商內的知識若不能有效與上下游夥伴串連、對話、衝撞與創新,在供應鏈之間的激烈競爭中也會顯得活力不足。

日本管理學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90年代的經典名著《創造知識的企業》(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不僅揭開日本企業創新的神秘面紗,也在西方管理論述一面倒地探索知識擴散之際,提出了知識創造理論。因此,野中被西方管理學者高度推崇為「知識教授」(Professor Knowledge),他所提出的知識螺旋觀點,以動態形式呈現了人與組織之間的知識流動。

根據野中的觀點,人與組織的交互作用不僅可解釋知識的創造與傳承,也可應用於家族企業的傳承架構與實踐方法上。

資深員工(俗稱的老臣)若有異心,在關鍵位置上掌握的就不只是生產技術那麼簡單的層面,位居要職所掌握的信息流動可涉及從細微的組織流程到繁雜的策略架構,任何基於自身利益出發、悖離組織利益的小小決定,都有可能扮演溪流中的石頭角色,造成水流的轉向,激烈的甚至會引發人際衝突,成為經營漩渦。因此,老臣與老師傅對家族企業傳承的挑戰,似乎是一致的。

技術再創新,禁不起人為有意、無意的破壞。「斷鏈」的困境不僅在技術層面,更多發生在具有高變異性的人身上——「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應該是深切體悟人性的弱點所發展出來的企業文化。尤其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奮力揮揚著「以人為本」大旗,但「口號」之所以淪為口號,就是不接地氣。

企業從事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面對最多的困境來自於組織與人力資源的「校準」(Alignment)。

怕被取代與淘汰的員工難以想像人機協同所創造的新工作型態,消極的抵制或積極的破壞,並非二代接班人所能掌握與因應的。此時,如果老臣們基於一己之私提油澆火,燎原的內部質疑聲浪可能遠比外在整合技術系統的難度更高。此刻,分出企業經營高下的因素不在那些「硬」層面,而在於組織中的「軟「實力。每個企業都在談校準,淪為口號的仍舊居多,想得到卻做不到,與不提倡這些管理理念的企業,相差並不遠。

多數企業談的校準停留在營運績效的校準,但將時間尺度拉到跨代交接時,校準的講究並非一季、或一年的業務校準,而是主管思維與組織文化的校準,唯業務績效挂帥導致脆弱的企業文化,嚴重威脅家族企業的傳承績效,一切都在於利害關係人的視角、選擇與行動之間的交互作用。上、下兩代之間的背景與環境的差異造成思維與執行的差異,對那些獲利豐厚的業者而言,想導入創新經營並非什麼難事,因為企業體質經得起失敗的衝擊!

對於創新的看法,即便那些忠心耿耿的老臣,可能都有保護老東家的」保守「,就別說那些有自己盤算的老臣,會如何對家族企業轉型提出真假難辨的建言。

轉型標誌著一個企業的與時俱進,但如何在飲水思源和與時俱進的張力中找到平衡,並在產業與市場保有競爭力,還是必須回到」倫理「的基礎之上,等到要交棒時才想到企業文化、想到人性中的真、善、美,可能為時晚矣。要是以演化的觀點看企業傳承,除了外在顛覆式的變革所發揮的天擇效應外,企業主在待人接物的舉手投足與投資的決策中,循天道而行的企業經營,長久所累積下來的文化底蘊,可能比由外而內的天擇,更具有鑒別力!

企業演化是必然的,而其間內隱的倫理框架對傳承的影響也是必然的!

(作者是中國台灣逢甲大學講座教授兼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上海車展┃值得你Pick的首發新車
沈愛琴:絲路勇者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