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古發現,秦國滅亡有一個微妙原因,司馬遷也只能用輪迴來解釋

考古發現,秦國滅亡有一個微妙原因,司馬遷也只能用輪迴來解釋

脫胎於秦邦國的大秦王朝,未能像秦始皇生前預想的那樣傳至萬世,就在秦始皇沙丘病逝後的數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揭開了秦末天下分崩的序幕。

3年後,秦朝函谷以東疆土盡數失守,而二世皇帝胡亥的被殺,也宣告了秦王朝的滅亡。出身嬴秦宗主的子嬰被擁立為秦王,將秦重新降格為邦國。


子嬰繼位時,秦軍東出的主力基本消耗殆盡。

南下嶺南的秦軍在趙佗示意下封鎖北上通道閉關自守;作為平叛主力的20萬王離軍團在巨鹿被項羽擊潰,隨後,章邯帶著20萬刑徒軍向項羽繳械投降。

就在項羽與秦軍主力在河北決戰的同時,劉邦的一路人馬卻沿著河津、宛城一帶一路西向,在攻破宛、穰等十七縣後,逼近武關。

雖然秦軍在各個戰場上接連失利,但秦國賴以統一天下的關中、巴蜀等地卻並未遭受戰亂,無論是兵源、財力都足夠支撐秦軍閉關自守。楚漢之爭時,劉邦屢次大敗,蕭何依然能從關中源源不斷徵集到糧餉、兵員,也佐證了這一點。

劉邦顯然也很清楚秦軍尚存的實力,所以,在進軍武關時,劉邦做出了2條關鍵性的決策:一是遣酈商攻旬關,定漢中,截斷秦國關中和巴蜀的聯繫;二是假意遣酈食其、陸賈遊說武關守將,趁機破關。


武關的失守,雖然讓秦軍失去了咸陽東向的險關屏障,但在廣袤的關中,秦軍依然牢牢控制著雍城、廢丘、咸陽等堅城要塞。

如果子嬰選擇憑堅城據守,那麼將使遠道而來的劉邦陷入孤立無援、補給困難的險境。後來楚漢之爭時,章邯採取的正是堅守廢丘城的戰術,與漢軍對峙長達10個月。

可見,憑城據守對於防禦一方而言是最佳戰略。但奇怪的是,面對疲師遠征的劉邦,子嬰卻做出了棄守堅城與劉邦在嶢、藍田決戰的命令。

結果,秦軍大敗,子嬰投降,享國560餘年的秦國宣告終結。對此,司馬遷曾言道:「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顯然,司馬遷對子嬰持批評態度。

如果說二世皇帝胡亥的昏庸葬送了秦王朝,那麼子嬰有違常理的軍事指揮則直接喪失了保有秦國的最後機會。為什麼子嬰會作出棄城出擊的奇怪舉動呢?

2000多年後,咸陽城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其中的微妙原因。原來,秦咸陽城只有宮城而沒有外城。臨潼出土的「少府」「咸亭」陶文也證實,秦咸陽城以驪山、渭水為界,都城的規劃和建制,根本沒有考慮築城牆。

咸陽這種「席捲天下,并吞八荒」的修建方式,也的確實現了「秦王掃六合」的雄心,卻沒想到坑慘了「攻守之勢異也」的子嬰。

司馬遷在描述子嬰的最後時光時,用了很隱晦的天道輪迴論:「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為什麼這麼說呢?

《史記》中「四十六日」這個詭異的時間節點共用了3次,每一次都與秦國有關。第1次是秦趙長平之戰,「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第2次是章邯、王離圍巨鹿,楚國援軍「留四十六日不進」。第3次則是子嬰在位時間。

《管子》曾言「以冬日至始,數四十六日,冬盡而春始」。《皇覽》也提到:「迎禮春、夏、秋、冬之樂,又順天道,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則天子迎春於東堂」。可見,「四十六日」寓意天道輪迴,並非真實的天數日期。

司馬遷在《李斯列傳》中記載「子嬰立三月」,但到了《秦始皇本紀》中卻變成了極具象徵意義的「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似乎在告訴讀者:子嬰面臨的窘境恰恰是一場輪迴。

參考資料:《史記》《秦都咸陽城考古》《管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皇漢武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海昏侯死後為何要帶床和火鍋陪葬?專家解讀後,方知劉賀實為雄主

TAG:秦皇漢武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