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軍為何最終沒能吃掉蘇聯?他們輕看了這些被掩藏的戰爭猛獸

德軍為何最終沒能吃掉蘇聯?他們輕看了這些被掩藏的戰爭猛獸

蘇德戰爭最初的一段時間裡,準備不足的蘇軍陷入了兵敗如山倒的困境,大片土地淪陷,工業體系遭到了嚴重的損毀。有士兵回憶道:蘇軍各部之間的聯繫被敵人切斷,彼此之間只能通過電報溝通。那些沒有收到指示的部隊不敢輕舉妄動,白白做了德軍的俘虜;有的部隊則一天內接連收到多條指示,一會兒被要求進攻,一會兒又被要求撤退,慌亂之下潰不成軍。

德軍為何最終沒能吃掉蘇聯?他們輕看了這些被掩藏的戰爭猛獸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德軍的將軍們躊躇滿志,而希特勒則叫囂要攻下莫斯科,1941年的「十月革命節」當天在紅場上檢閱德軍。這可不是說著玩,希特勒甚至都下令為將軍們趕製紅場閱兵的禮服了,然而令德國人怎麼也想像不到的是,損失了超過一半規模工業區、數以百萬計部隊淪為階下囚的蘇聯非但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越戰越猛。我們常說的蘇聯可怕的「戰爭潛力」得到了充分兌換,而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則是一個顯著的縮影。

關於這座工廠最光輝也是最出名的橋段,恐怕莫過於發生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中這樣一幕:那會兒,蘇軍還在城市中與敵人殊死搏鬥,雙方就連一間房都要展開你死我活的拼搶。而在拖拉機廠,即便一半廠房已經落入敵手,另一半仍在生產坦克;當坦克剛一下生產線,蘇軍士兵就把炮口轉向德軍開火。這是二戰蘇聯軍民不屈不撓抵抗外敵精神的體現,然而對於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本身而言,別看它表面上只是間「拖拉機廠」,其實卻大有「扮豬吃老虎」的意味。

德軍為何最終沒能吃掉蘇聯?他們輕看了這些被掩藏的戰爭猛獸

在工業化的早期過程中,「最終戰爭」的理念對蘇聯人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面臨著未來可能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於這種考慮,在國家實力和資本迅速積累的過程中,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決定興建一批巨大的工廠。和平年代,它們是產量驚人的大工廠;一旦戰爭降臨,它們便會成為戰爭猛獸,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便是這樣的一個產物。1922年,蘇聯第一輛拖拉機誕生;1930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建成投產,數年後,這座工廠製造出來的拖拉機已經佔到了蘇聯全國的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並不是「土生土長」的東西:其整套設備建於美國,建成後拆分運送到蘇聯後又再次拼裝。據記載,有至少80家美國企業參與了這座工廠設備的製造,而在對接蘇聯的過程中,一大批來自美國和德國的技術人員為蘇聯方面做出了影響深遠的指導。後來,其中有許多人因此獲得了列寧勳章。從開始興建到投產,這個過程僅花費了約10個月。

德軍為何最終沒能吃掉蘇聯?他們輕看了這些被掩藏的戰爭猛獸


可以說,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從一開始的定位就相當高。

蘇聯高層在設計該工廠時,便將其視為蘇聯軍工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核心。大量受到過坦克、火炮等方面高等技術教育的專業人員和工人被源源不斷地送往斯大林格勒,以確保這座工廠可以時刻保持「滿血狀態」。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在蘇聯軍工體系中的地位有多高呢?咱們不妨來一段小插曲:根據德國裝甲兵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預估,德國要想支撐起這場戰爭,工廠每個月就必須造出800~1000輛坦克。如果做不到這點,每月的最低產量也決不能少於600輛。然而,就在眼看大勢不妙,德國進行全國總動員前夕,軍工廠的坦克月產量最高也只達到了320輛。與之相對的是,在此之前,德國派往蘇聯的一個觀察團便驚恐地發現,蘇聯坦克月產量達到了1500輛;其中有個工廠一天內就造出了22輛坦克——要知道,當時蘇德戰爭還未爆發呢!

在入侵蘇聯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智囊們認為,蘇聯有超過70%的工業區分布於烏拉爾山以西,因此,當德軍兵鋒直指莫斯科時,德軍高層便認為這場戰爭已經分出勝負了。然而,即便是在局勢最艱苦的1942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每個月仍能造出200輛坦克與150輛牽引車——這樣的規模足以支撐起數個坦克師甚至是裝甲集團軍了。

德軍為何最終沒能吃掉蘇聯?他們輕看了這些被掩藏的戰爭猛獸

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為二戰增添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筆,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它本身並沒有那麼傳奇,而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做法也完全是一種浪費。根據蘇軍高層的估計,在德軍進犯斯大林格勒之前,拖拉機廠的部分機器和人員已經按計劃完成了疏散。然而由於時間太過倉促,有不少「大件」並未來得及拆分,它們連同部分技術人員只能留在了斯大林格勒。當德軍攻入工廠時,奉命拱衛工廠的蘇軍士兵和武裝工人們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而在戰鬥的過程中,從工廠生產線上開下來的坦克,質量有點令人「尷尬」。

由於城市與外部的聯繫一度中斷,9月初,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在戰役中下線的最後一批坦克其實「缺斤少兩」。工人們在缺乏零件的情況下,只能從工廠里儘可能地東拼西湊。這批坦克沒有任何塗裝,甚至連炮瞄鏡都沒有,在射擊時還需要通過炮膛來觀察對準。坦克的精度很低,作戰能力受到了極大影響,而蘇軍坦克兵卻遭受了巨大損失。另外,為了維持工廠的生產,大批具有豐富生產經驗的技術人員和工人被迫留在了工廠里。這種情況不僅僅發生在斯大林格勒,許多其他地區的重要工廠里也存在類似狀況。熟練工的大量損失造成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有一種觀點認為: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中,蘇軍坦克質量大幅下滑問題的原因便出在這兒。

德軍為何最終沒能吃掉蘇聯?他們輕看了這些被掩藏的戰爭猛獸


據證實,1942年9月以後,仍有超過千名技術人員和工人堅守在工廠中,此時的工廠已經失去了生產坦克的能力,工人們只能更多地負責對坦克維修。最終,這些工人超過半數都犧牲在了自己的崗位上。

客觀地講,這種傷亡比起軍隊而言是一種更加慘重的損失,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的政治象徵意義超過了它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實用意義,在蘇聯極為特殊的政治體制下,這樣的傷亡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另外,比起這座工廠在戰役中發揮的真實作用,它的宣傳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誇大了。不過,我們決不能因此否認這座工廠象徵意義與拱衛它的軍民的偉大;正是這種不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指引著蘇聯軍民一步步扭轉戰局,捍衛了國家主權與尊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