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幻化稀有寶藏」鑄造的西藏財寶幣「桑久果木」

「幻化稀有寶藏」鑄造的西藏財寶幣「桑久果木」

藏曆十六饒迥(甲子)第二十二年土鼠年(1948年),西藏地方政府「扎西電機廠無邊幻化稀有寶藏」首次鑄造「桑久果木」10兩銀幣。

「桑久果木」10兩銀幣,藏曆16-22 (1948年)

銀幣正面中間圓圈內為雪山獅子圖,在陽光的映照下,一隻雪域雄獅回首而立,前腿下為球狀寶輪,並環有如意綬帶紋飾,背景處為高山流水,下方有浪花水波紋飾,圓圈外環以八等分蓮花瓣狀分隔,每個蓮花瓣內都有藏文,順時針依次排列為「甘、丹、頗、章、卻、列、朗、傑」,意為「甘丹聖殿,戰勝四方」。

背面中間圓圈內有多層寶幢形圖案,彎曲綿延至下方敞口聚寶盆,左右兩邊各有一隻鼬鼠,從口中不斷吐出如意寶珠,散落在聚寶盆中。圓圈內還有藏文「二十二年」字樣和「十兩銀」紀值標示,並與外圍蓮花瓣狀輪廓中的藏文相呼應,漢譯為「政教合一」「十六饒迥」;正背兩面均有珠圈環繞。

從整個幣面圖文設計來看,其融合了多種藏族吉祥紋飾和動物元素,圍繞著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財寶」主題,如蓮花、勝利寶幢、雄獅、吐寶鼬鼠等圖案,皆源於藏傳佛教中的財神,常被稱作「多聞天王」「財寶天王」「黃財神」等本尊及相關器物。

與以往相比,「桑久果木」圖案元素和形制樣式也都有一定創新,如結合先進的制幣工藝,本可成為藏幣體系中又一經典品種。但遺憾的是從其誕生之初,卻註定淪為藏地通貨膨脹和搜刮民財的歷史見證。有關制幣原料純度的大幅下降和監管懈怠,進一步促使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演變。

有學者曾因此糾結於其貨幣金屬定性,是該歸於低銀銀幣還是鍍銀銅幣?

對此,在扎西機關檔案中有詳細說明,按照初期呈報計劃,本想參照1933年批准所造三兩銀幣初版「桑松果木」的成色標準,即「每二十兩白銀摻銅三兩」,少量摻雜主要為貼補金屬熔煉中的損耗。而由於當時白銀比價時常波動,清中期以來發行流通的各類高純度銀錢被回熔或輸出境外。市面上流通的各類銅幣形態紛雜,發行過的大量藏鈔紙幣,又缺乏配套的準備金制度和相關物質保障,地區財政長期赤字,僅憑增發幣鈔和不斷提高貨幣面額,顯然難以為繼,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在「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下,所造新幣既不能純度太高,以免被不法商販及周邊貿易商人兌換輸出,又要顧及市場反應和民眾的接受度,需要重新制定純度摻雜比例,儘可能地提高幣值並降低造幣成本,最終確定製造「每十兩白銀摻紅銅十八兩和黃銅二兩」的銀幣。

這樣的摻雜比例,使得造出的銀幣常常泛有銅色,這對市場接受度及持續發行帶來了風險憂患。考慮到摻銅量較大,不應和已發行的三兩銀幣大小相同(實測31毫米左右),要比三兩銀幣明顯大一些(實測32.5毫米左右),並在錢幣圖文設計上花費心思,選用藏地民眾熟悉和喜愛的財寶題材,採取機製造幣,自藏曆土牛年(1949年)元月上旬開始在全區發行。

其後逐年製造流通,時間跨度從1948~1952年,共有三種基本樣式。第一種為正面內圈雙日雪山獅子圖,外圈為藏文「甘、丹、頗、章、卻、列、朗、傑」環繞,背面內圈為藏文紀年和紀值,外圈藏文漢譯「政教合一」「十六饒」。

「桑久果木」10兩銀幣,藏曆16-23 (1949年)

第二種正面為日月雪山獅子圖,其他與第一種基本相同。

「桑久果木」10兩銀幣,藏曆16-24 (1950年)

第三種正面也是雙日雪山獅子圖,背面內圈為藏文紀年和紀值,外圈藏文漢譯「謀求福祉」「願念迴響」。按不同年份和細節差別,如藏文字體大小寫、紀年末尾數字後有無音節點等,又可區分出多種版式。

附表按年份排序羅列了常見主要版式13種。即便同一年份,實際成色也存在差異,有些能明顯看到幣面泛黃抑或微紅的銅色。在後續造幣過程中,成色也時有起伏,有些甚至遠比發行之初規定的銀銅摻雜比例還要低,在經歷了五個造幣年份後終告結束。

綜上所述,所謂西藏「財寶幣」僅是針對幣圖設計元素和寓意來說的,實際反映了自清中期以來,藏幣由盛到衰的轉變,以及西藏和平解放前夕,藏區較紛雜的貨幣形態及嚴峻的通貨膨脹,直到人民幣的介入才逐步安定。作為特定歷史下的產物,它亦是舊奴隸主舊貴族剝削民眾的佐證,是多方利弊權衡下的階段性金融產品。

本文根據上海/耿毅《西藏財寶幣「桑久果木」》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收藏》2018年2月刊

特別聲明:文章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不做商業用途。

寶粹

微信ID:Bc-Art

寶粹出品,精品不斷。

定期推送新鮮、有趣、有用的獨到資訊,為讀者提供古玩收藏常識性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收藏 的精彩文章:

袁世凱書法,能正能邪變化多端,果真是字如其人

TAG:講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