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家專訪│吳軍:為什麼說AI技術20年內不會有大突破?

獨家專訪│吳軍:為什麼說AI技術20年內不會有大突破?

「人工智慧技術20年內不會有大突破,因為今天的人工智慧已經用光了40年來所積攢的技術紅利。」矽谷風險投資人、著名學者吳軍在接受《陸家嘴》採訪時這樣判斷。

「人工智慧」被首次提出是在1956年。隨後分別迎來第一代(1956-1970)模仿人、第二代(1972-2000)數據驅動、第三代(2001-2016)大數據+深度學習、第四代(2016-至今)超級智能四個發展階段。

模仿人即科學家們讓計算機模擬人的方法做事。由於機器獲得智能化的方式和人完全不一樣,在有大數據之前,計算機並不擅長解決需要人類智能解決的問題,因為人工智慧和人腦智能完全無關。所以,第一代科學家選擇的方向失敗了。

第二階段,萊德里克.賈里尼克提出了數據驅動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經過40多年技術探索,人類總算找到了靠數據驅動人工智慧的方向。本質上,第三代、第四代人工智慧都是基於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方法。比如AlphaGo(阿爾法狗),它獲勝不是靠邏輯推理,而是靠大數據和演算法。

吳軍分析說,「人工智慧之所以有今天的結果,是用了40多年技術積累的紅利。通常20年後產生巨大加速的事情,可以在當下的學術界預測。但當下學術界所做的人工智慧領域研究並沒有太多新的課題。結合歷史科技變革的時間線和當下科學界的科研動態,縱使科學家們比較努力,人數眾多,大概也要20年才能積累出讓人感覺非常興奮、非常驚喜的理論基礎。悲觀看,20年內我們可能不會看到人工智慧技術的大突破」。

所有具有重複工作性質的行業都會萎縮

雖然20年內人工智慧技術本身不會有大突破,但吳軍認為,「積極看,2018年的圖靈獎獲得者是深度學習領域探索的三個推動者尤舒亞·本吉奧(Yoshua Bengio)、傑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和雅恩·樂昆(Yann LeCun),很大程度上也彰顯了世界對當下人工智慧技術的高度認可」。

吳軍表示,依託於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和晶元計算能力指數式的增長,人工智慧開始專註於發展能解決具體問題的智能技術。未來會有很多新應用出現在應用場景,另外,使用人工智慧的企業也會增多,如醫院、安防、公安。雖然他們本身沒有進行技術研發,但當他們使用技術後,整個社會會發生大變化,因此人工智慧應用前景無量。

吳軍預測,在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有三類企業會受益:

第一,是本身擁有足夠的技術和數據可以自成一體的企業,如BAT、今日頭條等;

第二,是有數據但沒有能力自己處理的企業,如國有企業、國有銀行、電信運營商、交通醫療企業等;

第三,是給第二類企業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的企業。

吳軍同時預言:人工智慧時代具有重複性工作性質的行業都會萎縮,比如會計師、寫股評的財經編輯,股票分析師等崗位都會萎縮。因為強人工智慧技術下,可以做到理解人的自然語言(比速記員要好,能夠回答問題、寫作)。這就像早期的工業革命,機器生產出現後,用手重複勞動的工作就萎縮了。只有那些就做一次,不會做第二次,帶有創造性的工作是很難被取代的。

物聯網(IoT)將是下一個趨勢

「科技的發展不是均勻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現。每一個人都應該看清楚浪潮,趕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這是吳軍寫在《浪潮之巔》里的一句話。在他眼裡互聯網未來的浪潮將是原有產業 機器智能=新產業、原有產業 物聯網=新產業的發展趨勢。

這個判斷是因為5G的到來將會對物聯網產生重大影響。因為5G時代有希望融合所有的網路,無數小的基站取代4G基站和家裡的WiFi,原先的網路架構將被完全顛覆。通信網路與互聯網網路融合後,定會出現一些新商機。

未來的社會將會是一個整體,物聯網將一切聯網,大量的數據要靠機器智能處理,IoT可以為機器智能發展提供更多信息,商業和社會都會改變。

吳軍直言,萬物互聯可以看作是下一代互聯網,而它的誕生有三個先決條件:機器智能、移動互聯網和感測器。在未來,誰把操作系統問題解決了,誰就是下一個谷歌和微軟;誰把處理器問題解決了,誰就是下一個英特爾和高通。

吳軍說,歷史上每一次的技術革命都有三類人從中受益:核心技術的先驅者、投資者和使用者。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人一定是受益者,但這些人的數量非常少。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受益人只有2%,剩下98%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找准了將現有的技術疊加在原有產業的關鍵點,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

事實上,從工業革命到未來世界,科技幾乎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獲得疊加式進步的力量,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人類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讓人類利用能量水平成倍提升,催生出了新的產業,世界完成了從近代到現代的過渡。

第一次工業革命,核心技術是蒸汽機,代表人是瓦特以及使用蒸汽機的韋奇·伍德。蒸汽機不僅改變了整個產業,還改變了商業模式。當蒸汽機出現以後,製造瓷器行業就使用上了蒸汽機,從此改變了整個瓷器產業,瓷器由「供不應求」到「供大於求」。在這之前,一個瓷器賣到歐洲,幾乎能換等量的白銀。從此以後瓷器就變得很便宜。

第二次工業革命,核心技術是電,當時美國只有兩家發電公司:愛迪生所在的GE通用電氣公司以及特斯拉所在的西屋公司。電的使用對文明的作用遠在蒸汽機之上,電不僅是比蒸汽機更方便的動力,而且改造了幾乎所有的產業。今天80%-90%的產業在使用電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但電使這些產業脫胎換骨,以嶄新的形式呈現,如在城市交通、城市建設方面。

工業革命的發生是科學推動技術再轉化為生產力的結果。歷次工業革命都是一個現有產業疊加新技術,從而變成一個新產業,本質相同只是方式上改變了,因此互聯網時代也是如此。

吳軍說,「今天全世界互聯網公司的產值大概是4000億美元,與很多行業比,產值並不大,但是互聯網帶動起來的產業很多,如零售、餐飲、金融,衣食住行等方面影響無處不在,原有產業里加入互聯網,會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從技術革命講,這是一個變化。技術的變化常常會有一個軸心,要把軸心找著,圍著軸心轉。」

對比19世紀和20世紀的科技發展,前者更多的是以能量為驅動力,20世紀開始,世界技術進步和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是信息,信息技術是科技發展的主旋律。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能量消耗在發達國家要麼增長緩慢或者停滯,要麼乾脆減少,而信息無論在生產、傳輸還是使用上,都呈現指數級暴漲態勢,特別是在計算機出現之,全球數據增長速度大約是每三年翻一番。

而對信息來說,重要核心是產生的效率、使用的效率、傳輸的效率,處理效率。吳軍舉例說,過去浙江的小商家要把東西賣到上海,可能是兩三代人的事情,因為信息流動不暢,但有了電視媒體以後,可以做廣告;互聯網從本質上講,解決的是信息傳輸問題,到了互聯網時代,信息更暢通,這些浙江小商家不但能將產品迅速賣到上海、賣到全中國,都可以賣到全世界。

記者印象:你不知道的吳軍

讀《浪潮之巔》、《全球科技通史》,透過文字我們會發現吳軍縝密的邏輯思維、「直線條」,他聰慧睿智,太會學習,但你也許洞察不到另一個角度的吳軍,他愛好廣泛,又太會生活。

2012年,吳軍辭去騰訊搜索業務副總裁職位後,返回矽谷。如今他大部分時間在美國。

計算機科學家、谷歌智能搜索演算法發明人、風險投資人、商學院教授、作家……眾多身份中,吳軍覺得,現在學者的身份可能更適合自己。

吳軍是個特別熱愛生活的人。他說自己生活中做的事兒有點雜。運動、旅遊、美食、攝影、藝術展、音樂劇,交織在他的生活中。

吳軍攝

吳軍每星期要打兩次高爾夫,這個頻率可能不算低。平時吳軍會去參加一些與藝術、音樂相關的活動,旅遊比較多,而每到世界各地,當地的博物館也無疑成了他的「打卡」之處。每一年,吳軍都會安排兩個月的時間,讓自己完全放鬆下來,不考慮工作上的具體事務。我想,這大概就是很多人心中嚮往的生活!

如此熱愛生活的人也許會養貓狗,我內心不禁好奇。但吳軍告訴我,他不養大動物,「你要知道,萬一大動物死了,人會非常難過。」似乎這是這位大男人對自己內心深處溫柔地帶的保護。

吳軍說他過去只養過小動物,小烏龜和小倉鼠。他說他把它們照顧得很好,還在院子里給小烏龜搭了個窩兒。「有一次小龜跑了,但我找到了,可第二次又跑了,這次沒找到,我知道一旦跑了找不著,小龜很快就會死了。後來我又買一隻,但它又跑了,再後來,我就不再養了。」

談話間,我感受到內心的那份溫熱與柔情。

吳軍攝

從吳軍的分享可以看出,他真的很喜歡攝影和品鑒美食,用當下的話來說,形容吳軍是個「吃貨」,似乎也不足為過。

吳軍說,明年過年他還會去南極參加一個攝影活動。曾經在北京時,朋友想張羅給他辦個攝影展,但他自謙開玩笑的說覺得自己「丟人現眼」,用吳軍自己的話講,他只是平時混在一群專業的攝影人士當中,跟他們一塊兒去攝影。

1984年,吳軍考入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今年正值吳軍本科畢業30年,此次從上海離開後吳軍會回清華參加校慶和老同學聚會。吳軍說,很多時候同學們會聊過去當學生時候的事情。自己也會常常問自己:要是重新再讀一遍大學,會不會讀的更好?會不會度過的更有效率一點?

是的,大眾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對自己向來都是如此「高要求、嚴標準」。

吳軍新作《全球科技通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家嘴雜誌 的精彩文章:

當霍華德·馬克斯遇到李迅雷、陳光明,他們聊什麼?

TAG:陸家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