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初八旗旗主擁有極大的權力,後來是怎麼被瓦解並走向沒落的?

清初八旗旗主擁有極大的權力,後來是怎麼被瓦解並走向沒落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及太宗皇太極時期,汗權並非是至高無上的,後金政權建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八旗旗主擁有很大的軍事、經濟能力。皇太極剛即位時,面臨的也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共掌國政的局面。雖然此後八旗旗主的權力受到削弱,但整體來看在入關之前,八旗都是由各貝勒直接控制,他們對麾下的滿洲、蒙古和漢軍八旗的自主權遠遠超出了戰場之外。

儘管努爾哈赤倡導兄終弟及的規則,但他死後導致八旗王公相互傾軋,政治清洗使許多人退出了政壇。當舒爾哈齊試圖與兄長爭奪最高權力的時候,努爾哈赤就把他處死了(1611年)。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因「謀叛」罪死於獄中。努爾哈赤的4個兄弟在征戰中都屢立戰功,但其中有兩個不再是王公貴族家庭。

努爾哈赤共有16個兒子長大成人,其中一半或者被處死、被牽連自殺,或者因後來的經濟犯罪被剝奪繼承權,或者便邊緣化。皇太極有11個兒子,其中8個兒子或者沒有子嗣,有子嗣者也沒有出名人。這種情況為後世的皇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在其後的數十年中,皇帝不斷削弱八旗旗主的權力,逐漸集中皇權。

順治朝,皇帝鞏固了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的控制,使這三個旗成為「上三旗」。在下五旗,牛錄連同爵位繼續由父親傳給兒子,王公仍然擁有對牛錄的傳統權力。在17世紀和18世紀,旗兵對旗主的忠誠因八旗的擴大化而被淡化。創建新牛錄的一個重要辦法是皇子建立自己的家庭後讓他們到下五旗任職。爵位遞減之法意味著這些牛錄最終將歸於皇帝的上三旗,但這個過程需要傳承幾代才能完成。

在平定三藩之亂(1673年-1681年)的過程中,被委任為統帥的王公表現拙劣,這使皇帝得以乘機剝奪了旗主指揮自己軍隊打仗的權力;5位王公失去了爵位,另有1位被罰俸一年。

在後來的戰役中,康熙皇帝擁有了委任統帥的權力。在平定蒙古首領噶爾丹之役中,康熙帝的兄長裕親王福全、弟弟恭親王常寧和皇長子都在統率八旗軍隊的王公之列。在第二次親征時,康熙皇帝的5個兒子各統率一支八旗軍,而他本人則統率主力部隊,八旗旗主們基本被排除在最高權力圈之外。

八旗管理體制的官僚化也在皇帝戰勝旗主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個過程開始於皇太極賦予八旗官員各項新權力,並鼓勵八旗管理體制官僚化。八旗管理權不再由八旗貝勒一人掌握,而是被逐漸稀釋,轉移到了皇帝委任的都統和副都統手中。

1718年,康熙帝委任他第七子允祐在帶兵打仗期間管理正藍旗事務,出於同樣的理由,他又委任第十子管理正黃旗事務,委任第十二子管理滿洲、蒙古和漢軍正白旗事務。後來皇十二子成為滿洲鑲黃旗都統。其後,皇十七子允禮從1724年到1733年先後出任滿洲鑲紅旗、漢軍鑲藍旗和蒙古鑲藍旗都統。雖然這些皇子都有親王銜,但他們不是八旗的世傳旗主,相反,他們只是管理者,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權。

雍正時期,八旗旗主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他限定了八旗王公控制的旗丁數量,並擴大皇帝的監督體系。八旗王公原來擁有的裁決爭端和懲治旗人的權力被轉移到中央政府各部。皇帝也分散了對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控制權。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雍正皇帝剝奪了安親王岳樂的爵位傳承權,把岳樂所屬的牛錄交給了弟弟允祥,並諭旨警告八旗王公:「國無二主。」雍正以後,皇帝真正實現了對旗務和國家事務的最終決定權,八旗旗主的地位也走向沒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北宋著名的才子狀元,原本前途無量卻因貪杯把自己給喝死了
內亂髮生乾隆不以為然,然而平叛後接到奏報不禁嚇出一身冷汗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