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偽儀式感」,榨乾了多少年輕人?

「偽儀式感」,榨乾了多少年輕人?

作者:蔣同學

儀式感,成為當下社會的一個熱詞。

情侶之間,一定要記住在一起了多少天,任何大大小小的節日都要準備禮物,土味情話還要說的很溜,如果有一條不滿足,那就是「你不愛我了」。

其實也正常,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光鮮亮麗,活成別人眼裡的模範和標本。

但是你發現了嗎?這樣的觀念一旦根深蒂固,其實真的挺可怕的。

就像《絕望主婦》里的完美主婦Bree,她簡直就是儀式感界的鼻祖。

她會把一切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她高貴優雅,追求完美,並且努力將自己的生活打造成別緻的後花園。

可惜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完美無瑕的女人,生活卻格外凄慘,老公和孩子不待見她,就連她自己還因為崩潰到要住進養老院。

因為她太苛求完美,所以才變得越來越不完美。

旁人跟她在一起總覺得不自在,原本是錦上添花的儀式感卻被她搞成了教條式的規定。

畢竟,生活和理想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你處處渴望儀式感,最後只會把儀式感妖魔化,讓它變成捆綁住人的三綱五常。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才不會將所謂的面子工程作為衡量儀式感的標準。

反而他們總能在平淡無奇的生活里發現詩和遠方,還能用積極的心態來和這個並不太完美的世界周旋。

八月長安說,人總是需要一些儀式的,儀式給人莊重感和宿命感,給人信心。

但無奈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搞一些皮毛的儀式,浪費時間不說,還重重消磨著儀式的力量。

2015年,某家公司的上百位員工集體對老闆下跪感恩,感謝企業給了他們工作機會。員工不僅口號要喊得響亮,叩拜的姿勢也要標準到位才行。

在被問到公司為什麼要舉辦這樣的活動時,負責人說,這是我們的企業文化,主要為了增強員工凝聚力,提高工作中的儀式感。

如果儀式感都變得這麼蠻橫和霸道,那和「奴性教育」有什麼區別?

過分強調儀式感,其實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為不自信,所以慢慢地就會將儀式感升級成控制欲。

無論身心多麼疲憊,我們都必須保持浪漫隆重的感覺。

但是你忽視了,生活不會因為你的表面功夫而變得有趣,反而還會因此浪費掉你太多的心力。

有那時間,不如好好睡一覺,不如學會從虛無的怪圈裡逃離,回到腳踏實地的生活里。

「畢業典禮再煽情,畢業後常聯繫的同學也沒幾個,婚禮再隆重,接下來的日子也是細水長流慢慢過」,這句直白的話道出了生活的真諦。

儀式感作為生活的點綴就挺好,但你非要它雪中送炭,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畢竟,所有的東西,都該有個限度。

見縫插針的儀式感是情趣,招搖過市的儀式感真的就會變成無趣了。

昨天是我姐姐和姐夫結婚一周年的紀念日,姐夫原本定了餐廳慶祝,卻因為姐姐的突然加班而擱置了。

姐姐沮喪的在公司工作,姐夫卻突然提著她最喜歡吃的蝦肉蒸餃出現,懷裡還捧著一束姐姐最喜歡的滿天星。

那一刻,姐姐笑得像個三歲孩子一樣,那種開心是無論多貴的餐廳都換不來的。

加班結束之後,他們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姐姐拍下他們的影子發了個朋友圈,配文是:幸福,就是無論在哪裡,都能牽著你的手。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被感動了,因為這才是最好的儀式感。

他們之間雖然沒有名貴的禮物,也沒有甜蜜的告白,但心裡踏實的滿足感,就是最美好的浪漫。

年紀越大,就越知道儀式感的真正意義。

真的儀式感,是即便生活拮据,也要在向陽的窗台上種一盆花,只為取悅自己。

假的儀式感是表演,是為了讓別人鼓掌,而微笑著抽自己耳光。

真的儀式感,是即使工作忙碌,也要做一頓早餐,哪怕一個人也要用心擺盤。

假的儀式感是明明沒那麼多錢,還要打腫臉充胖子,只為了在人前顯赫。

用認真的態度去看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事,才是儀式感的真諦。

那些從不刻意將儀式感掛在嘴邊的人,才是最有儀式感的人。

版權聲明

1、本文來源於網路,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2、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保健 的精彩文章:

香椿上市,你的吃法正確嗎?小心中毒!

TAG:生活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