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村上春樹:是的,我的父親是侵華士兵,在中國殺過俘虜

村上春樹:是的,我的父親是侵華士兵,在中國殺過俘虜

世人知村上春樹,皆因他的文學,他追諾獎的尷尬「陪跑」——9年了,每次都是入圍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卻一直未獲獎。

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竟然是侵華日軍的後代。

(村上春樹)

一、是的,我父親殺害過中國俘虜

5月10日,日本著名雜誌《文藝春秋》在最新一期的「6月號」上,刊登了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一篇文章:《棄貓——提起父親時我要講的事》。

文中說,父親「1938年起3次應徵入伍,作為照料軍馬的『輜重兵』等,參加侵華戰爭……」

村上還回憶,小時候,老爹曾給他講述他的部隊殺害中國俘虜士兵的情形:

「用軍刀砍下人頭的殘忍光景,不言而喻地沉重印刻在幼年的我的心上……」

據日本的《朝日新聞》和中國的《環球時報》報道,這是70歲的村上春樹,首次公開發表評談家人的文章。

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作家,村上春樹很少公開談論自己的家世。

(當期刊登春樹此文的雜誌)

2009年,他的《1Q84》獲耶路撒冷文學獎時,發表了一篇《我永遠站在蛋的這一邊》的獲獎感言。

裡面一筆帶過地提到了自己的父親:

「他是一名退休教師,兼業餘僧人,當他在京都學校畢業後,被徵選進了軍隊,派送至中國。」

但未往下說更多。

這次,是他在刊物上首次直言:父親是殺害過中國俘虜的侵華士兵。

那麼,這個被村上隱藏多年,70歲才公布的侵華士兵,到底是誰呢?

(日軍配圖)

二、他的父親是誰?

據村上在不同場合提供的消息,他的父親名叫村上千秋,是京都古剎主持的次子。

說白了,就是一個大寺廟的和尚的兒子。

和尚,在日本是一種地位頗高又能掙錢的職業。

1872年,明治天皇為瓦解佛教尊崇神道教,發布了《肉食妻帶的解禁》,和尚蓄髮娶親食肉等即成日本獨特一景。

熟料,N年過去了,佛教依然堅挺。

取消了政府補貼的寺廟,學會了私有化經營,這在日本也是特色。

(日本和尚配圖)

村上千秋作為和尚之子,本是很有前途的一個好和尚胚子,卻不幸生錯了時代。

據春樹說,父親本是京都大學的高材生,成績優秀,卻在20歲那年放棄了學業,被強征入伍。

他加入了日本陸軍最惡的師團,第16師團,具體來說是16聯隊,一個專管部隊輜重的聯隊。

為啥說這是最惡的師團?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殺人最多的就是這個16師團——1個師團殺了16萬。

16師團名字或許你不記得,但其聯隊中的兩個殺人惡魔你一定見過,就是日本報紙上宣傳他們在搞殺人比賽的向井敏明和野田毅。

(當年向井敏明、野田毅的報道)

但是,根據春樹的說法,他的父親並沒有參加南京大屠殺。

因為其父是1938年被征入伍,而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的12月。

到了1938年1月,其父參加的16師團,已經調回華北,準備徐州會戰了。

雖然沒在南京殺人,卻也不少殺人。

春樹對此有更詳細的爆料。

(南京罪行)

三、春樹父親的戰後生活

相比死在西伯利亞的戰後日軍,春樹之父是幸運的。

他活著回國,並很快找到一份工作——在西宮市甲陽一個學院當國語教師。

不久,與一個船廠老闆的女兒結婚,並在1949年31歲時,生下了村上春樹。

據春樹回憶,其父母結婚後都熱愛文學,自己就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走向了文學道路。

其父很少與他談論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只是每天清晨都見父親念經祈禱。

「我作為戰後的一代,清晨早飯前,都會看到他在我家那個小小的佛壇前的背影。」

「我似乎感覺到一片死亡的陰影在他的上方盤旋。」

(配圖)

上小學的時候,他的父親曾突然向他講起了部隊殺害中國人的情形。

慘絕人寰的殺戮,給春樹留下心理陰影。

長大後他寫的《刺殺騎士團長》中,就有類似的描述:

「上級長官把刀交給叔父,命令他砍下俘虜的人頭。叔父是陸軍軍官學校剛畢業的少尉,自然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但是違抗上級命令會有嚴重的後果……」

「叔父顫抖著雙手,好不容易揮動了軍刀,但是因為他本身力氣不大,加上軍刀是批量生產的便宜貨,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把人的腦袋一刀砍下來的。」

「未能被直接刺死的俘虜,鮮血橫流,痛苦不堪地在地上打滾,那景象真是悲慘萬分……」

(春樹的小說)

四、父親給春樹帶來的人生影響

春樹此次還爆料,長大後,他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更加曲折」,20年完全沒有和父親見過面。

究其原因,春樹說是「自己辜負了父親的期望,覺得很內疚」。

而在另一篇研究春樹文章的論文中,作者指出,是因為他父親當過侵華士兵,自己一直無法釋懷。

作為侵華戰爭參與者的後代,他的血液里流著歷史的原罪,他不情願,但又不得不接過父親的戰爭記憶。

這給他的生活帶來了終生的恥感。

日本是一個恥感文化的國家,一旦認為自己有污點,會影響人的一生。

長大後,春樹拒吃中國食物,拒絕要孩子。

因為他不確定,是否應該將這種侵略的基因,傳給下一代,從而讓自己的孩子也背負著自己的痛苦。

(春樹配圖)

五、父親之死

2008年,16師團侵華老兵、春樹90歲的父親死去。

死前,春樹和他作了一番父子間「和解一般的舉動」。

之後,春樹清算自己「戰爭基因」,詳細調查父親的從軍履歷,並遍訪與父親有關的人和老兵,聽他們詳細講述侵華細節。

然後,「通過寫作不斷地去嘗試將個體靈魂的獨特性澄清」。

在反省歷史、拯救靈魂、紀念和平方面,是其作品一大特點。

(日軍配圖)

作品中,經常可見侵華日軍在中國的點點滴滴——

處女作《且聽風吟》,「我」有個「叔父」,死在上海郊外,「是戰爭結束兩天後,踩了自己埋的地雷」。

《奇鳥行狀錄》中,描述關東軍在投降前,瘋狂地屠殺長春動物園的豹子、狼和熊。

並用刺刀和棒球棍,處死滿洲軍官學校里的中國學生。

影響最大的,是他2017年的小說《刺殺騎士團長》,裡面直接引用主人公的話,說「南京大屠殺,40萬中國人遇害」。

這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戰後小說,裡面寫道:

「日軍在經歷了一番的激戰後,佔領了南京,在那裡殺害了很多人。有在戰鬥中殺人的,也有在戰鬥結束後殺人的。」「日軍因為沒有餘力管理俘虜,殺死了大量的投降士兵和市民。」「關於確切的遇害人數,雖說史學家之間還存在不同的見解……有說中國人死難者超過40萬,有說10萬。但是,40萬和10萬區別究竟在哪兒呢?」

(南京慘狀)

六、春樹對侵華歷史的反省

對戰爭的記憶、對歷史的尊重、對人性的探索、對和平的呼籲,是評論家對春樹作品的概括。

其本人,也在「用講故事」的方式,與日本右翼進行著對抗。

對歷史,他有這樣一段經典的話:

「我們只是落向廣袤大地的眾多雨滴中那無名的一滴。即使是一滴雨水,也有歷史,也有繼承那段歷史的責任。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

2009年春樹獲耶路撒冷文學獎演講

上文提到的《我永遠站在蛋的這一邊》就是一份「戰鬥檄文」,他說:

「一個故事的目的是敲響一個警鐘,是燃亮燈火不滅,從而令在體制之中的我們的靈魂不至迷陷於體制的巨網,不至於被體制損害。」

「在一面高大、堅固的牆和一隻撞向牆的雞蛋之間,我將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

「無論牆有多麼地正確,雞蛋有多麼地錯誤,我會和雞蛋站在一起。」

如果說此言還尚隱晦,那麼2015年接受共同社採訪時的一番話,就觀點鮮明了:

「我認為,重要的是日本應該坦率道歉。日本唯一能做的,就是道歉。直到那些(遭受侵略的)國家說:『儘管我們沒有完全原諒,但你們的道歉已經足夠了。』」

(村上春樹)

====================

文獻參考:

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第二部

《文藝春秋》6月號

村上春樹《我永遠站在蛋的這一邊》

5月10日《朝日新聞》《村上春樹 記父親從軍經驗 處決俘虜光景沉重印刻幼年之心》

林敏潔《村上春樹文學與歷史認知》(《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第三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春讀傳 的精彩文章:

美國西點軍校為何縱容欺辱新兵?7大規則為您解讀
麥克阿瑟個性解讀:為啥他喜歡在戰場上戴紫色的圍脖?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