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淳之治:誰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乾淳之治:誰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乾淳之治:誰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乾淳之治:誰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宋孝宗吸取秦檜長期位居宰相,形成盤根錯節勢力的教訓,大大縮短了宰執的任期。他時刻提防宰執發展個人勢力,結成朋黨。他還十分嚴格地遵守外戚不預政的「家法」,成功地防止了諸如後來韓侂胄、賈似道以外戚擅權攬政的局面。在宰執集團內部的的關係上,他也力圖使參知政事成為牽制宰相的力量。

北宋初年,參知政事的設立確實起到了分割削弱相權的作用,而且宰執間議論政事,「自相可否,或至面相切責,退不相銜。」 自「元豐改制」後,參知政事廢而不置,其職事歸中書、門下侍郎和尚書左右丞,成為宰相的屬官。南宋後雖復置參知政事一職,但其地位權力和作用,已不能和初設時相比。

此外,宋孝宗還加強台諫官的監察職能,其主要目標是針對宰執集團,尤其是宰相。首先他將台諫官的任免權,控制在自己手中,切斷宰相與台諫官之間互相勾結,倚為鷹犬的關係。

宋孝宗勤於理政在南宋諸帝中是出類拔萃的,用他的話說就是:「蚤夜孜孜不敢怠惶,每日靈時已無一則自事,思日:豈有未至者乎? 則求三兩事反覆思慮,唯恐有失。」以致在他禪位給光宗的前一天,還在親自任免官吏。通過對宋孝宗理政方式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在他日理萬機,事必躬親的背後,隱藏著對大臣百官的不信任,有唯恐被蒙弊的擔憂。

深得人心的舉動,在宋高宗仍在世時平反了岳飛冤獄。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登基之初,便打著宋高宗的旗號,下詔:「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當年十月,又頒發正式文告,宣布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的待遇。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經岳飛家屬要求,給還了岳飛原有田宅。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應岳飛之子岳霖的要求,發還了宋高宗寫給岳飛的全部「御筆」、「手詔」(秦檜為陷害岳飛,曾從岳家抄走)。

在軍事上,整軍興武,宋孝宗在五年間,舉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閱兵,還積極選拔將領,自己也學習騎射,因此,南宋的軍隊戰力有很大的提高。

南宋當時的政局是需要不斷的擴充軍事力量,在內地和邊防增招兵員。鑒於養兵費用浩繁,宋孝宗大膽改革軍事制度,在全國推行義兵制,即「籍民家三丁取一,以為義兵,授之弓弩,教以戰陣,農隙之時,聚而教之。」義兵制就是寓兵於農。義兵既不脫離生產,又不荒廢教閱,既壯大了軍事力量,又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當時,四川地區共有義兵五萬三千人,與等額官軍相比,每年節省財政開支六七百萬。採取義兵制也是迫於當時國家的需要,一方面軍事力量不足,難以抵禦外侵;另一方面國內經濟尚需發展,百姓不富裕,財政壓力大。因而,只能採取這種能不得已的「兩全之策」。

宋孝宗非常重視軍事人才的選拔,像選拔文官一樣,要求各地薦舉將領不受等級和數量的限制,經武舉考試合格者,還必須到軍中熟悉軍政七年,樞密院設置諸軍大小將領的花名冊,以備隨時抽驗考核。

宋孝宗即位次年,改元隆興。這年的四月,宋孝宗授意張浚籌劃北伐。五月,張浚派遣濠州(今安徽鳳翔縣)李顯忠渡江出擊。先後收復了靈璧,虹縣等地,繼而又攻陷了宿州(今安徽宿縣)。後孝宗任命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金軍左副元帥親自率兵來攻,先被李顯忠擊退,後又調兵前來。但此時的邵宏淵按兵不動,還企圖動搖軍心,有些參戰的將領還帶兵臨陣脫逃。李顯忠孤軍奮戰,終是難支,只好趁著夜色撤離宿州。金軍乘勢掩殺過來,宋軍大敗,死傷不可計數。

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北伐失敗後,金世宗為了達到「以戰促和」的目的,發兵南下,先後攻佔楚州,濠州,滁州等地,並準備渡江南下。在這種情況下,宋孝宗同意議和,這年十月雙方簽訂協議。這就是歷史上的「隆興議和」。

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宋孝宗想要再次北伐。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八月,宋孝宗召虞允文入朝,升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虞允文一方面在財力、物力、兵力上積極為北伐作好準備;另一方面他建議宋孝宗遣使赴金,要求修改隆興和約中部分侮辱性的條款,一是要求金朝歸還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寢之地,二是改變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國書的禮儀。對於宋孝宗來說,這兩條在他內心早已視為奇恥大辱。因此,他立即同意虞允文的建議,於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五月,派范成大出使金國,提出歸還河南陵寢之地和更改接受國書禮儀的要求。但金世宗斷然拒絕了宋方的要求,金朝群臣也都對南宋破壞和議憤憤不平,儘管范成大與金人據理力爭,毫無懼色,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要發展經濟,首先要減輕人民的負擔。宋孝宗不僅屢次下詔減輕人民負擔,而且也注重實效。譬如,南宋初年以來,經常提前徵收本稅季的田賦,稱為「預催」。夏稅雖然規定是八月半納畢,而主管稅收的戶部卻規定,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臨安。到宋孝宗時,已提前到五月,甚至四月送到戶部,各地必須三、四月就要徵收。而此時農作物根本沒有成熟,朝廷雖然多次下詔禁止,但戶部並不執行。因為每年四、五月間靠預催到的六十一萬貫,折帛錢供開支使用,若不預催,「恐至期缺誤」。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宋孝宗得知後就說:「既是違法病民,朝廷須別作措置,安可置而不問。」於是,參知政事龔茂良提出,將戶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庫借的六十萬貫錢,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戶部自無缺用,可以禁止預催之弊」。宋孝宗隨即下詔,此後必須按照規定時間收田賦,違者劾奏。拖延多年的預催問題在宋孝宗親自干涉下終於得到解決,以至這一時期「民力少寬」

宋孝宗經常督促地方官興修水利,「勉農桑,盡地利」,指出「水利不修,失所以為旱備」。而且,注重水利的實效,譬如,孝宗在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指出:「昨委諸路興修水利,以備旱乾,今歲災傷,乃不見有灌溉之利,若非當來修築滅裂,即是元申失實」,並對江東路失職官員給予降官以示懲罰。「水利之興,在在而有,其以功績聞者既加之賞矣,否則罰亦必行,是以年穀屢登,田野加辟,雖有水旱,民無菜色」,雖不無誇張,但大體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世界上最早由國家發行紙幣(會子),還是高宗末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的事。此前的紙幣(交子)是四川地方發行用於四川地區。會子是用楮木皮造的紙印製的,也稱楮幣,或只稱楮。隆興元年(公元1163),宋孝宗即位之初,即下詔將會子加蓋「隆興尚書戶部官印會子之印」,以表明是由朝廷戶部發行的紙幣,增加權威性,以促進流通。宋孝宗對會子的發行十分關心:「楮(會子)未至於滯(指民眾不信任而難於流通)也,而已慮其滯,隆興元年廣行堆垛本錢(即紙幣發行的準備基金)以給之;楮未至於輕(指貶值)也,而已慮其輕,淳熙二年多出金銀以收之;楮未至多(指發行量過多)也,而已慮其多,淳熙三年更不增見(現)在之數。故趙雄謂聖慮深遠,不復增印,民間艱得,自然貴重而楮幣通矣。」這就是對宋孝宗紙幣政策的評價。由於政策恰當,保持了紙幣幣值的穩定與流通,不僅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宋孝宗時社會經濟繁榮興盛的反映。

輕徭薄賦。宋孝宗在取消無額上供錢時說:「既無名額,則是白取於民也。」又如遇到災荒,宋代例將當年稅賦移到豐收年,分為二或三年補納;他還說,既是災荒,不應再收稅賦,下詔不準到豐年再補收。福建路興化軍(今福建莆田)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猶剩米」為名,額外徵收二萬四千多石供應福州,孝宗於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減去一半,至乾道八年又將剩餘部分全部減免。又如徽州(今安徽歙縣)自唐末五代初,陶雅任郡守(任職自唐景福二年至後梁乾化三年前後即公元893—913年左右)時,增收的額外「科雜錢」一萬二千多緡,一直沿征了二百六十多年,直到乾道九年才免除等等。

宋孝宗一改北宋後期與南宋初期,樹一派打一派的學術政策,他對主流學派王安石新學及新興起來的程朱理學,採取兼容並蓄、共同發展。宋孝宗雖也對新學有一些微辭,但對理學派攻擊新學推崇理學卻並不支持,如乾道四年,太學錄魏掞之攻擊「王安石父子,以邪說惑主聽,遊人心,馴致禍亂」,「請廢王安石父子從祀,追爵程頤,列於祀典」,宋孝宗不僅不予理會,還將他貶出為台州州學教授。

沉寂了三十多年的蘇氏蜀學,在宋孝宗即位後重新興起。宋孝宗為蘇軾文集作序讚揚,並追謚蘇軾為「文忠」、蘇轍為「文定」,追贈蘇軾太師,對蘇氏蜀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正是宋孝宗倡導的百家爭鳴、共同發展的學術環境,才使得五十八歲的朱熹,在淳熙十四年也不得不說:「若諸子之學,同出於聖人,各有所長,而不能無所短」。

在隨後舉出的諸子中,不僅有理學派代表人物,也有新學派的王安石和王雱,以及蜀學派的蘇軾。由於有這樣的社會環境,才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學者,正如南宋末年著名學者黃震所稱許的,孝宗乾(道)淳(熙)時,「正國家一昌明之會,諸儒彬彬輩出」。其時,不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陸九淵、陳亮、葉適;還有著名的文學家陸遊、范成大、楊萬里、尤袤,著名詞人辛棄疾等,他們都活躍在宋孝宗時期。

南宋王朝自建立以來,一直在金國的威脅之下,此時的南宋,內部問題多多,士風日下,吏治腐敗。官俸和軍費佔了國家大量的財政收入。高宗朝政府加重稅,又使農民造反。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即位後,頗欲有番作為,他給岳飛平反,又將秦檜時期製造的冤假錯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戰派,並且整頓吏治,積極備戰。

北伐失敗後,也就是宋孝宗在位的後期,他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當時,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國家繁盛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出現了南宋中期的太平盛世。史稱「乾淳之治」。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秦檜與張浚共同說服宋高宗,不應讓岳飛掌握太大的兵柄
范質一生以清廉自持,他的府第就不曾大肆修葺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