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四大賢母:世間最大之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

四大賢母:世間最大之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二·蟄園札記序》

教子為治國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為重要也。以有賢女,方有賢婦賢母。賢母所生之兒女,皆為賢人,此三太之所以興周,而後世稱女人為太太之來源也。故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蓋以母教為本也。願諸閱者,咸注意焉。

世間最大之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

母親的慈愛,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母親的教育,決定孩子一生的成就。

縱觀歷史,那些有建樹、有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親思想之熏陶,從而也成就了他們的人生。這些母親中,最為著名莫過於中國古代「四大賢母」,她們分別是:孟母、陶母、歐母、岳母,她們的事迹廣為傳頌。孟母三遷、陶母退魚、歐母畫荻、岳母刺字。如今讀來,那種舐犢情深和正氣秉然的母愛仍令人感動不已。

01 孟母三遷

【出處】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ǎ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仆倒),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處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

【譯文】昔日孟子年少時,父親早喪,母親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地,孟子和小夥伴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學起了商人做生意的樣子,玩殺雞宰鵝討價還價的遊戲。孟母又說:「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每月初一、十五朝廷官員入文廟行鞠躬及進退的禮節。孟子見到,就一一學會了。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感悟】孟母是戰國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賢母」之首。她的兒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聖」。孟母之所以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兒子,全在於她對子女的悉心教育。

孟母三遷,深諳一個道理: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還有「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學業若半途而廢,就如織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為人所用的。人若在年少時不好好讀書,長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勞役,是沒有出息的。所以在孟母的教導下,孟子發奮讀書,終成為一代曠世學儒。

【開示】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

——恭錄自《増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聶雲台居士書》

02 陶母退魚

【出處】《世說新語·陶母封鮓》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吏,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譯文】晉朝人陶侃青年時代做管理河道及漁業的官吏,曾經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壇糟魚送給母親享用。陶母將送來的糟魚封好交還給差役,寫了一封回信責備陶侃,信中寫道:「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用官府的東西作為禮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啊!」

【感悟】陶母退魚,講述了東晉名將陶侃有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陶母的偉大之處在於她對陶侃自幼嚴格地管教,以紡織為業堅定地資助兒子的仕途。兒子為官後,不但不接受兒子官物私贈,而且嚴加斥責並教導兒子要為官廉潔奉公。

陶母退魚之事,讓陶侃十分羞愧。於是陶侃不忘母訓,成了一位品行端正、不謀私利的好官。正因陶母的言傳身教,陶侃雖家境貧苦,卻做官長久,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將軍,後被封為長沙郡公。

【開示】國之荒亂,由乏賢人,其源由家無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母教更為要緊,故教女比教子關係更大也。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人少有賢母,長有賢妻,欲不為賢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

——恭錄自《増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江易園居士書》

03 歐母畫荻

【出處】《宋史·歐陽修傳》:「家貧,致以荻畫地學書。」

【原文】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他的媽媽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感悟】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但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歐陽修自身努力好學也值得人們學習。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特別懂事,於是奮發圖強,學習成績優異,他於仁宗天聖八年高中進士。

歐陽修在當官期間,積極支持范仲淹維持新法,後因此被貶職。但歐母並沒有抱怨兒子的仕途不濟,而是寬慰兒子說:「你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有母如此,兒子怎能不偉大?

【開示】是知世有賢母,方有賢人。古昔聖母,從事胎教,蓋鈞陶於稟質之初,而必期其習與性成也。世以太太稱女人者,蓋以太姜太任太姒三聖女,各能相夫教子,以開八百年之王業者,用稱其人焉。

——恭錄自《増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江母郭太夫人西歸事略發隱》

04 岳母刺字

【出處】《宋史·岳飛傳》

【原文】(岳)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譯文】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母為了讓兒子永遠銘記大丈夫奮勇殺敵、義無反顧的訓誡,甚至用繡花針把「盡忠報國」四個字刺在岳飛的背上!這是史書對岳飛背上所刺文字的確切記載。英雄心跡,動人心魄,從此,「盡忠報國」四字便融入岳飛的靈魂,成為他終生行動的指南,也成為岳家世代相傳的家訓。明清以後,歷經傳說演變,「盡忠報國」慢慢變成了「精忠報國」。

【感悟】岳母是北宋名將岳飛之母。很多自私的母親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線,希望能在戰亂年代保全子嗣血脈。但是岳母卻和一般母親不同,她大義凜然,主動勵子從戎,精忠報國。正因為岳母的積極鼓勵,使得岳飛投軍後奮勇殺敵、義無反顧,他很快屢建戰功被升為秉義郎。

有一次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時,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是「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

後來岳飛終成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

【開示】吾常謂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為要緊。以女幼時常在母邊,幼時受善教,則出嫁定為賢妻。賢妻即可相成夫德。後來則為賢母。人從幼時受過賢母之熏陶,必定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矣。世間最大之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世間最大之罪業,莫過於不教兒女。以兒女賢則有益於國家社會。不賢則有損於國家社會故也。

——恭錄自《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復陳飛青居士書三》

母以子貴,子以母榮,交相輝映,流芳百世!

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四大賢母」,她們的教子故事充分說明了母親的偉大和母教的重要性。母教,比哪個學校都重要。讓我們好好感恩偉大的母愛,讓母親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在遭遇任何煩惱問題時,冷靜思考老子這句名言
人生游於羿之彀中,誰能躲得過?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