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蘇州大學研究人員揭示抗病毒免疫調控新機制

蘇州大學研究人員揭示抗病毒免疫調控新機制

近日,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鄭慧教授、熊思東教授和董春升教授聯合在《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DP-ribosyltransferase PARP11 modulates the interferon antiviral response by mono-ADP-ribosylating the ubiquitin E3 ligase β–TrCP」的研究論文。

病毒感染的暴發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雖然研發病毒的特異性靶向藥物意義重大,然而病毒的高頻率突變限制了這些藥物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因此開發廣譜抗病毒藥物對於應對突變病毒的暴發具有重要意義。干擾素(interferon, IFN)是機體感染病毒後分泌的一種細胞因子,具有廣譜的抗病毒效應。然而,IFN在宿主細胞中的抗病毒效率受到細胞內負反饋信號以及病毒兩方面的影響,從而使IFN在臨床上的實際抗病毒療效嚴重受限。為了挖掘IFN抗病毒效能,研究人員對IFN抗病毒精細調控機理進行了深入探討。

PARylation(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 ribosylation)是細胞內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一種方式,經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 polymerase,PARP)催化,生成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蛋白質(polymers of adenosine diphosphate(ADP)-ribose, PAR)。研究發現PARP家族成員PARP11顯著抑制了IFN介導的抗病毒效能。進一步的研究闡明了其調控機制:PARP11誘導E3泛素連接酶 β–TrCP發生PARylation修飾, PAR-β–TrCP進而與IFN受體IFNAR1相互作用,導致IFNAR1發生泛素化和降解,從而抑制了IFN介導的抗病毒效應。進一步,我們揭示了2018年FDA批准用於治療乳腺癌的藥物Rucaparib,能夠抑制PARP11的活性,進而顯著促進了IFN抗病毒效能。

來源:蘇州大學

編輯:ipsvir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病毒學界 的精彩文章:

寨卡病毒樹鼩感染模型的建立
復旦大學團隊合作研發出具有廣譜抗人冠狀病毒活性的多肽類融合抑製劑

TAG:病毒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