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向儒,一個向佛:從仕途到田園——陶淵明和王維詩詞的美

一個向儒,一個向佛:從仕途到田園——陶淵明和王維詩詞的美

陶淵明與王維都是中國山水田園詩的代表性詩人,表面上看,二者都在追求一種自在洒脫、任真自得的境界,但在精神內質方面,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陶淵明以儒道思想為精神支撐,主張委運物化,順應自然。王維以禪宗的空定之境為最高追求,詩風空靈澄澈,超然物外,雖為景語,句句皆禪語。

陶淵明與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有其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我們試從形與神兩方面做一個比較。二者,有其形似的一面,指兩人走的都是由仕宦至回歸田園的心路,最終都在山水田園風光中找到了心靈的寄寓之所,獲得精神上的任情適意、平靜愉悅。其不同之處,即神異。深層而言,二者由於精神依託點不同,一個受儒道影響,詩境質樸率真、親切自然。一個深受佛家思想影響,意境空靈清妙、超然洒脫。

陶淵明曾祖陶侃,是東晉名將,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據說也做過一些小官,但在陶淵明八歲時就去世了,家境日漸衰微。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雖然在談及出仕的原因時,他也曾寫道:「疇昔苦長機,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飲酒二十首》)在《歸去來兮辭序》中說:「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親老家貧固然是其入仕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他出身世代官宦家庭,早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積極進取的一面。

在《雜詩》中,他寫道: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表明自己遠大的志向。」《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二十九歲時,陶淵明出來做官,任江州祭酒,但不久,「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後加入桓玄的幕府,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就有離開的念頭。《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說:「詩書敦素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一年後因母親去世,回到潯陽。三年丁憂期間,時局動蕩,先是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曰楚。接著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攻入建康,任鎮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於是陶淵明做了劉裕的參軍。在赴任途中寫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他希望自己能做出一番事業。

王維出身地主官僚家庭,通音律、工書畫,與其弟王縉均聰明過人。二十一歲中進士,任太樂丞。前期的唐朝國力強盛,整個社會表現出昂揚向上的精神,文人們有多種人生選擇,如科舉入仕,讀書山林,入幕、漫遊等等。受時代的影響,青年時期的王維有著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如《少年行四首》,這四首組詩以浪漫的筆調,從四個方面即高樓暢飲、報國從軍、戰場上英勇殺敵以及功成不居的遊俠精神,塑造了長安少年的英雄形象,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寫照。這四首詩宛如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充滿蓬勃昂揚的青春氣息。

《燕支行》是一首七言歌行體邊塞詩,採取正面表現戰爭的方法,描寫了出征、行軍、戰鬥、獲勝的全過程,塑造了一位奮勇殺敵、智勇雙全的邊塞將軍的形象。表現出豪邁昂揚的激情,壯麗雄渾的氣勢,飽含浪漫主義的風采。作者對建功立業的渴求,也隱含在字裡行間。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主政,多才多藝的王維受到重用和提拔。先任右拾遺,後任監察御史,這期間王維政治熱情高漲,期求做一番事業,不枉此生。

但可惜好景不長,開元二十四年,李林甫便把張九齡取而代之,世風日下,整個朝政污濁不堪。為了保全自身,王維採取了亦官亦隱的態度。後又經歷了安祿山叛亂事件,雖故意服下瀉藥,假裝喑啞。但仍被拘留在普施寺中,強授偽給事中。後來若非其弟王縉以己官為兄贖罪,再加上自己的《凝碧詩》,恐怕難逃罪責。之後官運亨通,至尚書右丞。可是經歷了宦海沉浮,王維顯然厭倦了,雖然身在宦途,但心住田園。

陶淵明與王維,內心都是自在洒脫的。在陶淵明詩中偶爾也會出現佛教術語,但並不意味著他內心向佛。他住在廬山腳下,與當時凈土宗初祖慧遠的東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劉遺民與慧遠關係密切。他雖與慧遠有交往,但始終保持著距離。佛教講求因果輪迴,看重來世。陶淵明只從現實中尋找樂趣,不相信來世,這與佛教迥異。《形影神》中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委運大化,順應自然,這是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而在禪定的空靈澄澈中求解脫,則是王維的追求。晚年的王維,氣和容眾,心靜如空。「秋山一何凈,蒼翠臨寒城。」(《贈房盧氏琯》)《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其「空」、「凈」的描寫,營造了清新明凈的意境,映現了他深厚的禪學修為。「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大珠慧海禪師語錄 卷下 諸方門人蔘問語錄》)景語皆禪語也。

感謝您的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曹操是怎樣在亂世中抓住機遇,打野升級發家致富奔漢丞相的
出名的確要趁早嗎?實際上大器晚成是大多數人的真實人生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