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現在的孩子,在閱讀上真的很幸運。

可以看到全世界的好書,形式還很多樣化,有文字版、有電子版,可以看還可以聽。

孩子聽音頻故事,對我們爸媽來說,實在是件省時省力的好事。我特別忙的時候,就會扔給小川一個故事機,他一個人縮在沙發里能聽1、2個小時。不哭不鬧,也不會來煩我。

但我還是想提醒大家,雖然聽故事對孩子來說有各方面的益處(我們祖先最早的文化傳承方式),但再好也不能代替看書。

相比聽故事這個被動的過程,看書更為主動,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調整速度,能同時調動大腦中處理視覺、聲音的腦區,因此效率往往高於聽故事。

但看書就是閱讀了嗎?也不是。愛看書的孩子很多,他們的閱讀能力卻千差萬別。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北京十一中校長李希貴曾說,


看書不等於閱讀。閱讀要質疑,要思考,甚至可以猜測、假想,然後才能有感悟、體驗,這是僅僅靠「看書」無法達到的。

「速食式」的聽故事更難以達到閱讀必須的質疑、思考、猜測、假想、感悟和體驗。

李希貴老師曾在一次美國訪問中,觀摩下城學校的閱讀課。那裡,孩子們的閱讀課常常被安排在圖書館。

那裡的閱讀老師告訴他,孩子們讀書時,老師會從旁指導,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引導孩子主動思考,進行有效閱讀。

師生之間會形成一個詢問、指導、解答、鼓勵的閱讀教學模式。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拿一本海上神話故事來說,一般需要三天到一周的閱讀時間,分三次課程完成。

第一次閱讀時,由於孩子們對故事一無所知,老師會主要圍繞介紹故事背景和人物等展開,同時,會鼓勵孩子進行故事猜想。

這樣做既可以讓孩子對故事有一個整體上的模糊認識,又能夠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他們帶著問題來讀書。

閱讀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就從被動的輸入變成了主動的思考。孩子們會竭盡全力去找問題的答案,揭開心裡的謎團。

還以海上神話故事為例,老師會向學生提問:


這個故事發生在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之前,那麼,人們是用什麼方法將故事流傳下來的呢?故事中提到,一艘大船翻了,有一個孩子在大聲呼叫,會有人聽到他的呼喊嗎?你認為他還會做什麼來自救?

如果孩子們想要知道故事的結果,就需要認真地讀下去。

第二次閱讀,老師首先會跟孩子們一起回顧上一次的閱讀進程和個人收穫,然後接著讀故事。

在孩子閱讀之前,老師會根據故事發展提出新的問題

誰還記得上一次的故事?我們讀到哪裡了?孩子們會回答,一艘大船翻了,有一個14歲的小男孩自己游泳游到了對岸,有一隻小狗跟著他。 接著,老師會繼續問,船為什麼翻了?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

通過提問,孩子們復盤了上次課程涉及的故事情節,同時,又被老師新的問題激起了好奇心,去尋找答案。

在各自閱讀結束之後,老師會劃分小組進行合作閱讀,一般兩人一組。小組閱讀的好處在於,孩子們可以互相分享閱讀感受,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可以提出來共同討論。

下城的閱讀老師說,有的孩子讀完書後總是提不出問題來,他們不是沒有問題,而是沒有建立提問(質疑)的思維模式。

小組閱讀能夠最大限度地讓同齡的孩子互相影響。缺乏提問思維的孩子在討論過程中,不斷得到啟示,慢慢學會發現問題。

第三次閱讀課,又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里,老師會要求孩子們討論前兩次的閱讀內容,比如條分縷析地講一講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等等。

之後,老師會和孩子們一起複讀故事精彩的部分,並提出一些問題:


大海的本性還是很粗魯的,前兩次我們讀了這個故事,一個14歲的孩子從翻船事故中倖存下來,他強壯嗎?他還是個孩子,但是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來了。如果換做你,你能做到嗎?

孩子們會根據老師的提問,你一句我一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延展提問,幫助孩子將故事與自己做了連結。

接著,進入第二個環節,50分鐘的獨立閱讀時間。具體是這樣安排的:

  • 指導一組學生,根據海上故事,挑出自己喜歡的部分,預測接下來的內容;
  • 老師會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讀到第5章,做好閱讀記錄,讀後向老師複述書里的內容;
  • 最後5分鐘,老師會要求孩子打開閱讀記錄本,寫下日期和今天的思考,比如,今天學到了上次沒學到的什麼?今天的閱讀中,真正讓你感受到樂趣的是什麼?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聊到這裡,大家應該會贊同我在開頭說的觀點了吧。閱讀是個挺複雜的事,聽故事、看書並不等同於閱讀。

被動、速食式的聽故事,走馬觀花、淺嘗輒止「打卡」式的看書,當然也有意義,只是帶給孩子的價值是有限的。

通過提問引發孩子的思考,再逐步遞進式的復盤,並讓孩子記錄下閱讀的心得體會,閱讀的價值才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

美國研究者提出有效閱讀的概念,指的是閱讀者與文本進行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閱讀者主動思考。

有效閱讀包括幾個重要的環節:

  • 提問(Questioning)
  • 預測與推斷(Predicting and Referring)
  • 建立聯繫(Connecting)
  • 總結和評估 (Summarizing and Evaluating)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學會提問是有效閱讀的第一步。

這點我們從李希貴老師的訪學記錄中也可以看出來。美國閱讀老師的三次閱讀課,都是以提問問題開始的。

這麼看來,能否順利開展有效閱讀,提問是至關重要的開端。

今天我就從「提問是什麼?怎麼提問?」的角度,來跟大家好好聊聊。

(1)提問是什麼?

閱讀的提問包括3類:閱讀前的提問、閱讀中的提問、閱讀後的提問。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 閱讀前的提問

仔細觀察題目和封面,然後想一想:


這個故事發生在哪裡?什麼時候發生的?這是關於誰的故事?

我們可以與李希貴老師提及的海上神話故事做個比較,閱讀開始時,閱讀老師的提問。


這個故事發生在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之前,那麼,人們是用什麼方法將故事流傳下來的呢?(故事什麼時候發生的,發生在哪裡)故事中提到,一艘大船翻了,有一個孩子在大聲呼叫,會有人聽到他的呼喊嗎?你認為他還會做什麼來自救?(這是關於誰的故事)

  • 閱讀中的提問

閱讀過程中,可以邊讀邊思考:

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哪裡沒有搞明白?

閱讀中,閱讀老師關於海上神話故事的提問。


船為什麼翻了?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它會帶來什麼後果?)

  • 讀後的提問

讀完了文本並不等於閱讀結束了,我們需要繼續思考:


故事主人公是什麼樣的人?「我」認為他之後會遇到什麼?如果「我」與他交換,我會怎麼做?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什麼?

閱讀後,閱讀老師關於海上神話故事的提問。


大海的本性還是很粗魯的,前兩次我們讀了這個故事,一個14歲的孩子從翻船事故中倖存下來,他強壯嗎?(故事主人公是什麼樣的人?)他還是個孩子,但是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來了。如果換做你,你能做到嗎?(如果「我」與他交換,我會怎麼做?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什麼?)

閱讀之前提出問題,能夠激活孩子之前的儲備知識,同時,讓孩子對故事有一個大體的認知,引起閱讀興趣。

閱讀期間的提問,提供給孩子一個預測故事走向的機會,增加了他與文本聯繫,大大地提高了理解故事的可能性。

閱讀文本後提出問題,可以深化對主題的認識,孩子能夠主動把故事與自己的生活和世界進行連結,引發思考。

(2)怎麼提出Right Questions?

閱讀的學習是一個不斷打怪升級的過程,一般要經歷親子共讀、陪伴閱讀、自主閱讀三個階段。

親子閱讀階段,父母承擔提問的職責,孩子要做的是按著問題去找答案。

到了陪伴閱讀和自主閱讀階段,孩子需要開始學習如何提問。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從日常的6W疑問詞(question word)中選擇幾個,組成自己的問題。


什麼人(who)、什麼時候(when)、什麼地點(where)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怎麼做(how)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另外,推薦給大家一個美國幼兒園和小學使用度非常高的思維圖Circle Map(圓圈地圖,入門版的思維導圖),它在可以幫助孩子熟悉6W提問。

Circle Map就是下面這個樣子,兩個同心圓,主題寫在中心的小圓圈裡,圍繞主題的問題寫在大圓圈裡,操作起來非常簡單。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這是一個美國小朋友做的circle map,主題是Miss. Heidi(海蒂小姐)這個人,小朋友圍繞6W提出的問題是:


你最喜歡的運動隊是什麼?你住在哪裡?你唱歌的時候你在哪裡?你是怎麼創作歌曲的?你是怎麼記住那麼多歌曲的?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關於Miss Heidi的circle map

在孩子熟悉6W提問句之後,我們需要逐漸引入Thin question和Thick question兩個概念。

Thin question涉及的是具體的內容,多為事實類問題,以疑問詞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引導居多。

Thin question有唯一的答案,而且一般都可以在文本中找到。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Thick question涉及的是宏觀的概念,事實類和觀點類的問題都有,以疑問詞為什麼(why),怎麼樣(how),什麼(what)引導居多。

Thick question的答案是開放式的,需要通過思考和推理得到。

聽故事、看書不等於閱讀,因為它們都忽略了關鍵這一步

閱讀是一個提問、猜測、假想、感悟、體驗的完整過程。提問是有效閱讀的第一步,提出一個right question是思考的開始。

想要提高孩子的閱讀質量,首先教給他如何提問。

當然,話又說回來,有效閱讀得從孩子拿起書、打開書開始。先讓他有看書的興趣,才有教會他有效閱讀的機會。

參考文獻:

1.https://www.readinghorizons.com/reading-strategies/teaching/comprehension/building-reading-comprehension-through-questioning-techniques

2. http://m.aisixiang.com/data/100225.html

3.https://www.reference.com/education/active-reading

4.https://classroom.synonym.com/meaning-active-reading


川媽說說

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有的書看完後,很快就忘記其中的情節、人物的性格特徵,甚至就像沒看過一樣。

但有的書,即使過去很多年,還能回味其中的情節,關鍵人物的對白,最重要的是,深刻記得我們收穫的知識、感動和頓悟。

比較之中,我們就能發現出看書和閱讀之間的區別。讓孩子看書,不應該是走馬觀花式的打卡,應該努力做到深入深刻,讀一本就應該算一本。特別是進入學齡期的孩子,應該逐步提出這樣的要求。

在親子共讀階段,在閱讀前有意識地提問,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讓他帶著問題去看書、聽故事;在閱讀中也穿插幾個小問題,幫助更準確深入地理解故事;而閱讀後的問題會引發孩子的聯想和思考。

等孩子逐漸開始獨立閱讀,可以和孩子討論,形成問題列表。慢慢地,只提供問題的框架,具體問題留給孩子自己去思考。最後要幫助孩子形成寫閱讀筆記的習慣。

記得我們小時候就被老師要求寫過閱讀筆記,但總覺得那是一個特別無聊的工作,變著花樣寫一篇作文而已。但其實閱讀筆記有很多技巧,形式多樣,還可以生動有趣。同學們感興趣的話,下次可以分享。

推薦閱讀:「萬一二胎又是兒砸,你還想不想活了?」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台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