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用死刑來保障我們的安全,可能么?

用死刑來保障我們的安全,可能么?

死刑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總有不能迴避的時候。

最近熱播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死刑引起了熱議——單靠死刑,就可以隔離與杜絕所有的「惡」嗎?問題遠遠更為複雜。

本文推薦了五本關於死刑的書,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藉此更深入地了解死刑、人性與法制的問題。也真誠地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台劇,一言難盡。


《我們與惡的距離》海報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一起隨機殺人事件為序幕。大學生李曉明在一家電影院用自己製作的手槍朝觀眾掃射,造成9人死亡,20餘人受傷。

負責李曉明案件的王赦是專門為死刑犯辯護的律師,他的立場也迎來了公眾的敵意以及親人的不解。面對大部分輿論的「正義」呼籲「一命抵一命,儘快處死兇手!」他卻想盡一切辦法探究犯罪背後的原因。

王赦律師相信,如果單靠社會主張死刑,是不能阻止類似罪行重演的。只有了解罪犯心理的成因,才有可能產生預防的效果。他問: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要靠殺人來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

還有太多問題:關於」最極端罪行「是否應該受到同等的懲罰?一個殺人犯在死刑面前的無望是否能夠從不可倒轉的過去中收回他所做過的事情?

死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圍繞權力、罪行、懲罰的態度持續變化,死刑這一極端刑罰的話題持續至今。

想要更深入、多維度地思考這些問題,不妨從以下五本書入手。

1.《歐洲死刑史12001700

作者:[德]彼得·舒斯特

出品方:楚塵文化

譯者:朱諒諒

出版年: 2018-9

反對死刑最好的方法便是成為行刑的目擊證人。

內容簡介

本書審視個人在宗教力量和國家機器下的極端命運,深層次揭示13世紀至17世紀末,歐洲社會如何評判、看待人的存在和價值。

在歐洲,死刑有著悠久而血腥的歷史。直到19世紀,死刑行刑均為公開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死刑被越來越謹慎地施行,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廢除了死刑,但還是有人死於劊子手之手。

死刑作為一種極端刑罰,因其執行的不可逆轉,備受爭議。死刑及其所涉的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已然被闢為一門引人關注的學科。

(著名的彩色木版畫展示了1500年前後的各種處決形式)

《歐洲死刑史1200—1700》跨覽13世紀至17 世紀末歐洲中世紀歷史,廣泛採用當時的市政記錄、劊子手日記、旁觀者的回憶錄等珍貴史料,帶讀者回到還屬於公共活動的死刑行刑現場,了解所謂「劊子手的黃金時代」「女巫迫害潮」「被折磨而神聖的軀體」等等各種凝結了豐富而厚重歷史文化因素的死刑史現象。

而近500年歐洲死刑的執行方式和行刑儀式,如砍頭、輪軋、絞首、火燒、車裂等,亦是不勝枚舉,令人咋舌。

(四馬分屍被用於處決叛國者, 作為一種極其殘忍的酷刑,其在16世紀至18世紀時被經常使用)

本書主要回顧了這些可憐人的命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他們的平反盡微薄之力。我們知道,死刑將繼續作為刑罰而存在。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的數據,2013年全球死刑數較2012年甚至有所上升。因而,本書涉及的死刑史還遠未結束。

2.《為什麼要廢除死刑》

作者: [法]羅貝爾·巴丹德

出品方: 新星出版社

譯者: 郭金燦

出版年: 2016-12

在那些已經廢除死刑的國家裡,暴力犯罪率上升還是下降了?

內容簡介

作者羅貝爾·巴丹德是法國律師、政治家、作家。在法國,他因堅決支持廢除死刑而聞名。他致力於為眾多死刑犯辯護,其中不乏那些最邪惡、最無恥的壞蛋,他卻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了保存他們的性命而千方百計說服法官和陪審員。即使法庭被憤怒的民眾包圍,他每次只能從後門離開;即使受害者的家屬向他撲來,指著鼻子罵他;即使他的小兒子都不解地問:「你喜歡那些殺害小孩的兇手嗎?」

巴丹德的個人經歷忠實記錄了法國廢除死刑的歷史。上世紀70年代的法國,是西歐最後一個仍在執行死刑的國家,巴丹德為了終止這種古老的血腥刑法而不斷奔走疾呼,他成了廢除死刑的象徵。在密特朗上台後,巴丹德擔任司法部長,在他的全力推動下,死刑在法國終止了!

這本由他親自撰寫的著作,再現了一個個人命關天的案件,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庭審,以及政府內部不同派別圍繞死刑問題的角斗。

3.《思索死刑》

作者: [法] 阿爾貝·加繆

出品方: 北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 石武耕

出版年: 2018-3

加繆最具影響力的非小說類作品之一。

內容簡介

死刑之存廢,一直是死刑議題中的核心話題。本書是加繆對死刑的深入探討,死刑可以制裁惡人,卻無法預防他們作惡,這還沒算上死刑反而會激起殺戮本能的情形。闡明死刑不是有效抑制犯罪的方法,並且比傳統社會的以牙還牙還要殘酷野蠻。

加繆堅決地反對死刑。死刑之存廢在當今世界是一個意見極為對立的爭議。在這個命題真正進入理性辯論時,加繆的這本書,可以對於尚未形成意見的讀者提供一種思索的角度,甚至對於支持或反對廢除死刑的人,也可以做為檢視自己意見是否足夠深思熟慮的參照。

4.《規訓與懲罰》

作者: [法] 米歇爾·福柯

出品方: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譯者: 劉北成 / 楊遠嬰

出版年: 2012-9

如果這意味著寫一部關於現在的歷史,那才是我的興趣所在。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論述關於現代靈魂與一種新的審判權力之間相互關係的歷史,論述現行的科學—法律綜合體的系譜。在這種綜合體中,懲罰權力獲得了自身的基礎、證明和規則,擴大了自己的效應,並且用這種綜合體掩飾自己超常的獨特性。

一般而言的懲罰以及具體而言的監獄屬於一種關於肉體的政治技術學—我的這一結論與其是得自於歷史,不如說得自於現實。近些年,監獄暴動在世界各地時有發生。當然,暴動的目的、口號、和方式有某種似乎矛盾的東西。有些暴動是反抗整個延續了一個多世紀的惡劣物質狀況:寒冷、窒悶、擁擠、潮濕、飢俄以及虐待。但是,也有些暴動是反抗模範監獄、鎮靜藥物、隔離手段以及醫療和教育措施。這些暴動不是相互矛盾嗎?

實際上,它們是內體層面上的反抗,反抗的就是監獄這種實體。此書就是要撰寫這種監獄的歷史,包括它在封閉的建築物中所彙集的各種對肉體的政治干預。

5.《忠實的劊子手》

作者: [美] 喬爾·哈林頓

出品方: 中信出版集團

譯者: 鍾玉珏

出版年: 2017-9

為什麼人們會選擇公開行刑來彰顯公權力,而讓劊子手退出了歷史舞台?

內容簡介

以一部16世紀歐洲的劊子手日記入手,打開這名斬首大師殘酷、怪誕、匪夷所思的一生,也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鮮為人知的一面——「劊子手的黃金時代」。

在45年的職業生涯中,弗朗茨·施密特斬首394人,拷問、鞭笞、虐待、毀容的犯人達數百人……朗茨是執行暴力的砍頭人,是背負著恥辱的家族之一員,但他並非殺人如麻的怪獸,他還是每年平均看300名病人的醫生,被宗教改革者稱為「上帝之手」。

弗朗茨是我們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殘酷一面的導覽人——沒有人比他更了解16世紀的女巫、盜寇、殺人犯;他在現場向我們講解劊子手的工作日常——挖眼、剁指、輪刑等名目繁多的刑罰;他帶我們置身南日耳曼惡臭的街市,在那裡,圍觀行刑的人們伺機偷走死者的肢體。

部分圖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韓東·我們誇大了死亡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