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見世面:清日兩國士大夫的不同表現

見世面:清日兩國士大夫的不同表現

公元1871年12月,明治政府剛成立三年,就向歐美派出了一支大型使團。使團共48人,幾乎囊括了明治政府所有要害部門實權人物。

見世面:清日兩國士大夫的不同表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領隊者,右大臣岩倉具視。

當時日本尚未產生首相,右大臣相當於古代中國的右丞相,系太正官(即後來內閣)三號人物。岩倉是宮中著名開明派,在開創明治新政府過程立下汗馬功勞,等於是個開國功臣,所以,新政府成立後,岩倉具視就被加官進爵,擔任「右丞相」要職。此次作為全權大使帶隊,是為團長,故此,這個使團又稱岩倉使團。

正團之外,還有副團。副團長即副使四人,他們在日本近代史中的名氣,都不比正團長小。他們分別是: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輔伊藤博文、外務少輔山口尚方、參議木戶孝允。關於這四個人的事迹,我們稍後再一一介紹。

總之,新政府、新成員,一個「新」字成為這支使團最醒目標籤。

這個「新」,還體現在年輕化。

使節團中年齡最大的是岩倉具視,47歲。大久保利通42歲,木戶孝允39歲,伊藤博文31歲。成員平均年齡只有30歲。政府官員之外,另有五十多名日本留學生隨行。他們的平均年令僅20歲。

這支百人團組建完備時已是1871年歲末,但他們顧不上過年就上路了,由橫濱出發,開啟歐美之旅,可見這是一群急於做事、不戀小家的志士。

而就在日本使團出發時,近鄰大清國首個赴西使團已經歸國了。

查比史料,關於清國使團的記述甚少,可以說他們基本已被歷史遺忘。但接踵而至的日本使團卻被各種史著廣為記述,彪炳史冊,這是為什麼?

我們不妨順著兩支東方使團的考察路線,尋找下答案。

如果說,「新」是岩倉使團醒目標籤,那麼大清使團的顯眼標籤則是「舊」。拖著大長辮、舉著臨時拼制的「黃龍三角國旗」的東方使者,在西方成為一道遊動的怪景。

這支大清使團是在1868年初組建完畢、當年2月從上海虹口碼頭出發的。使團規模不大,只有三十人。清廷特聘美國人莆安臣為領隊,兩名中國從二品官員——記名道滿人志剛、禮部侍郎漢人孫家禮輔之。還有培養翻譯的同文館六學員同行,其餘就是些隨從人員。

中日兩國使團有一點相同,那就是原本使命。都是奉本國政府之命,修改西方列強強加的不平等舊約。

然而,在國家國際地位沒有出現質變的情況下,顯然這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兩個使團在西方都碰了釘子。他們表面上受到歐美政府熱情接待,但遞交交國書,提出修改不平等條約要求後,卻遭致敷衍。幾個月毫無進展。

使命受阻,此路不通,怎麼辦?

接下來,就是兩個使團及其兩個東方國命運的分水嶺了——

大清使團首先改道,掉轉方向,鑽入兩個景色迷人之地。

這兩個吸引他們的地方,一是西洋舞池,二是沙灘浴場。

一路下來,的確讓這群大辮子男人大飽眼福。使團副團長、滿大人志剛深感刺激。回國後寫了觀後感。在他的《初使泰西記》一書「巴黎考察記「」中,他重點記述了觀看西洋舞蹈的感受,多次讚歎之後,總結道:西洋舞蹈好是很好,但不符合中國國情。因為「中國之循理勝於情,泰西之適情重於理」,所以這些舞蹈只能在西方跳,不可引入國內。

在法國巴黎,志剛大人還聽說男女群聚海濱浴場「洗海澡」的盛況,男性只穿條泳褲,女性加穿一條「背心」,「遙聞此事而艷之,惜忙,未得一往觀焉」。

志剛大人聽說的泳褲加「背心」的女性泳裝,就是後來法國人發明的比基尼。未嘗得見泳裝浴女,成為志剛大人此行最大憾事。

就這樣,清使團團進行了長達一年半的巡訪,回國後只寫了觀光日記,而沒有得出一份有政治學術價值的報告。如此使團,當然可以被歷史忽略不計。

但即便這般考察,還被清國朝中大佬指責「冒進」。晚清士林領袖、帝師倭仁極力反對使團出使歐美,在給朝廷的一封奏摺里如此描述他想像中的近代西方文明——「彼等之風俗習慣不過淫亂與機詐,而彼等之所尚不過魔道與惡毒。」

說什麼西方文明,不過是些奇技淫巧罷了。

而總理衙門大臣文祥,更憂心的是使團把西方「奇技淫巧」傳入中國:「我們給予我們的使節的唯一訓令,是不讓西洋強迫我們建設鐵路和電報。」

鐵路和電報,這些當時高科技的東西,竟成了晚清士大夫眼裡的洪水猛獸,避之不及。所以,為期一年半的考察團,只是抓了些花絮及花邊新聞歸國。為的不是為國謀篇,而是個人少惹麻煩。

而日本這邊,使團受阻後也改道了,但是思路與行路卻與清國使團大相徑庭。

此時,日本人特有的認真求真之工匠精神開始發揮作用。

他們苦思冥想,求真求解:

為什麼西方國家表面對我們很友好,卻不肯對日本平等相待、修改不平等條約呢?

孜孜以求的日本人,到處向歐美大人物問道。

1872年3月15日,岩倉使團來到德國柏林,參加德國強人、鐵血宰相俾斯麥主辦的歡迎會。會上,伊藤博文虛心求教。俾斯麥好像特別喜歡這位日本後生,當徒弟一樣面授機宜。他把自己對國際政治的理解,以及小國的生存之道向東方後生進行傾囊相授。

俾斯麥說,「方今世界各國,雖以親睦禮儀相交,但皆是表面名義,於其陰私之處,則是強弱相凌,大小相欺。」

說你別看當今世界各國交流,表面客客氣氣。但實際上通行於這個世界的只有一條法則,那就是叢林法則:物競天擇、弱肉強食。

這番話讓剛剛接觸國際社會的伊藤一行人醍醐灌頂。難怪歐美列強不修約,原來我們不是真強國。

那麼西方列強德英等國,是怎麼強起來的呢?尤其英國,和日本一樣都是島國,他們和日本一樣沒有原料,資源貧瘠,但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呢?

問道之後是問路,這是岩倉使團蛻變的關鍵一步。

訪德之前,他們已經訪英,在問路上下了一番苦功。那麼,他們是怎下功夫的,下了什麼功夫呢?相關史料是這麼記載的:

岩倉使節團在英國逗留四個月,遭修約冷遇。於是,他們不久便把外交使命放在一邊,而轉向下放考察。使團主要成員分成幾個小組,他們「冒寒暑,究遠邇,跋涉於窮鄉僻壤,採訪于田野農牧,觀覽城市工藝,了解市場貿易……」。

不辭辛勞的細緻走訪,就像入地三尺,逐層掘到寶藏。

岩倉使團第一層發現,是島國英國富強來自工業:強大的生產力和製造業。

「任何地方參觀,均不見有地上的產品,只有煤和鐵而已。製成品皆由他國輸入,然後再輸往他國。工廠的盛況早有耳聞,此次考察放信名不虛傳。到處黑煙漫天,大小工廠遍地,由此足知英國的富強。」

這是使團報告中很重要的一段話,意味著他們找到了正確的考察路線。

使團副團長大久保利通在致友人信中所告知的驚喜發現,進而將英國現狀與本國做了比較:「英國其形勢,位置與我國無異,故此國之人每稱日本為東洋國,但以營業力而論,其懸殊亦甚。」

不僅日本比不了英國,而且歐洲國家個個優秀,竟無弱旅。西方的繁榮令日本人震驚:「從巴黎出發,越往東、文明越簡陋」。由此他們的感受五味雜陳:「日本文明不是真正文明,日本是在睡夢中過了兩千年」。

本國與英國的巨大差距,甚至一度令他們痛不欲生:

「目睹彼邦數百年來收穫蓄積之文明成果,粲然奪目,始驚、次醉、終狂。」

據說岩倉和伊藤,因為對比出來的簡陋,竟一度生了自殺的念頭。他們為西方列強成績驚嘆,不知日本幾時才能屹立於世界之林。而身為國家精英,如不能報銷國家,不知如何帶領國家走向富強,那麼恐怕也唯有一死謝罪了。

但是,他們還是在眾人的勸說下,放棄了輕生之念,暫時以大局為重,繼續領隊考察。

再往下走,進一步的發現及悟道終於讓他們振作起來,看到希望。

「我們以為西洋國家自然如此,但事實並非這樣,他們的財富和繁榮,很大程度上來源於1800年之後,不到40年就創造了如此成就」。

歐美繁榮不是天生的,而是近代才發生的事,他們四十年做到的事,日本也可以啊。

那麼,這四十年光景,西方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才得到如此輝煌成就呢。

岩倉使團決定徹底搞清楚。

為此他們不惜跋山涉水,延長了歸期。最初定下的考察期限為半年,後來延伸到一年零十個月,使團前後考察了美、英、法、比、荷、德、俄、丹麥、瑞典、義大利、奧地利、瑞士等十二個主要西方國家。

考察中後期,每到一個國家,使團都穿過廠房、市場、企業等經濟層面,面向上層建築,參觀政府、法院、監獄、學府、圖書館,以期有更深層發現。

「大多數國家閃耀著文明之光,財富充裕,實力雄厚,貿易繁榮,技術優越,人們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和舒適。」

但也有例外。諸如俄羅斯。

岩倉使團對俄羅斯的考察耐人尋味,在談到歐美時,他們幾乎不提俄羅斯。這是為什麼?

事實上他們確實去了俄羅斯,但卻得出這樣的結論:

「此國萬事萬物不如他國,皆學他國。海軍學習英國,陸軍學習法國,醫術學習德國。不聞有外國人來此地學習者。俄語只在國內使用,並不通行國外。」

使團成員、後任日本文部大臣的森有禮對於俄國,毫不掩飾鄙夷之色:

「世人多指俄國為強國,強乃強也,並非真強,更難與英法美相較。」

「俄國之政不依國論,一切出自帝裁,故不公不平之政頗多。帝明則國治,帝暗則國亂。其國人皆以帝為神,何愚且不義之甚也。」

岩倉使團最推崇的是英國和德國。尤其德國,令他們心儀:「普魯士德國與日本酷似,研究此國政治之風俗,比研究英國之事情得益尤多。」

使團副團長木戶主張,日本效仿的對象,「尤當取者,當以普魯士第一。」

十二個國家,十一個真富真強,而真富真強的源地,是同一個場所:議會。

最後,他們在考察日誌中所見略同地記述:歐美諸國強盛的根本,是議會制度,它令「國民獲得了國家崇高政治地位」。

至此,刨根問底的他們,終於刨到根上,得到最深層發現,尋到西方崛起之源。

使團這些有識之士終於認識到,日本的落後已不僅是技術,而是政治,日本最該優先考慮的應是政治改革。

木戶孝允在日誌中感嘆:議會制度是高等文明的標誌,是使政治秩序理性化和確保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目標一致的最有效途徑。而近代英國的無限榮光,一切始自此制。

通過細緻辛苦的考察,岩倉使團透過繁榮的表象,認識到歐美髮達國家內在的體制原因。他們認識到,「西洋一令一法,皆考慮人民財產生理,以保護人民為主旨……此乃保其富強之所在」。在當今世界上,一個國家要獨立富強,必須以保障人民權利及其私有財產為主旨。

就這樣,岩倉使團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對西方強盛的本源深刻認識:

不在外交,而在內在之政治體制、社會制度。

今日我看到日本人的這些總結,雖時隔一百多年,但仍不免受到感染而激動:辛苦作業得到的真理,其收穫當然是觀光客所不能比擬。所謂認真求真之工匠精神,不僅是一種敬業精神,更是一種科學精神。

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岩倉使團成員的這種精神和認識水準,比照對面泱泱大國大清使團成員,休說一般庸官志剛可比,就是傑出的官僚李鴻章也望塵莫及。作為外務大臣,清國使團老團長李鴻章出訪歐美的次數比岩倉等日本大員多得多。但其識見卻始終是「桌子底下放風箏」,出手就不高。史料記載,李鴻章訪英,當英國記者問李鴻章訪歐最銘心刻骨的是什麼,他應以三事:

一為「俄主升冕之大榮」,二為「德營操兵之大盛」,三為「英艦列陣之大威」。

這三件事,三有其二關乎軍事武器,其一關乎面子。就是不見政治學術本源。

李鴻章的這種識見,被史學者譏諷為只在意拳擊手漂亮的手套, 「無鹽效西子之顰,邯鄲學武陵之步」。實現太淺表了。

而日本使團這邊,卻洋溢著「多麼深的領悟」。

他們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歸國後的岩倉使團,向天皇上交的唯一成果,就是考察報告。他們雖然沒有給國家帶來修約成功,但卻取到了西方強盛的真經。可以說,他們超額完成了任務,把一次外交之行,升華為尋找國家近代化建設藍圖的環球之旅。

對於岩倉使節團的考察報告,明治天皇觸動非常,心領神會。不久,他就給使團長岩倉做了回信批複,指示:

「我們旨在從盛行於開化國家的不同制度中,選擇最適合日本現狀者,適用於革新和政俗的改善。」

如何走上近代化,至此日本精英已經很清楚了。

但是,問題沒完。為什麼同處東方,僅有一水之隔,都實行了數百年閉關鎖國,一個出洋考察白搭功夫,另一個卻窮本溯源、脫胎換骨?

如果從制度來論,卻也說不過去。因為此間日本與大清一樣,只是睜眼看世界,尚未改制。所以,恐怕還是人的本身問題。如果從人的角度分析,大約還是出在「品質」二字。

對於中日兩國人的品質差別,近代與這兩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英國人很有發言權。

1858年,英屬香港第四任總督寧寶為締結《英日通商條約》造訪日本。隨行人員奧弗利寫下了遊記《遣日使節錄》。遊記中對清日兩國人的「質量」從三方面做了對比——

1、工藝等產品的製造能力;

2、外語與科技的接受能力;

3、 習慣與感知,及官吏行為規範。

對比的結果:清人全面處於下風。

奧弗利認為, 日本國民普遍具有團結、親和、乾淨、知恥的潔品,而大清臣民具有的卻是冷漠、邋遢、排外、卑賤的奴隸品質。表現在上層更為明顯,日本官吏大都有良好的行為規範,他們忠誠、好學、敬業,而清國官吏卻僵化、狡詐、貪婪。

三個方面比較下來,英國人提前給東方兩國的前景下了斷言——

日本精英具有的,是一種進步的品質,前途光明。而清國上下層固化的品性,卻是退化。前景堪憂。

十年之後,東方兩個考察團一前一後的表現,果然讓英國人的話靈驗。又二十餘年後,東方兩國的一場甲午大戰,徹底從人到國,都分出了高低上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若如是幹掉慈禧榮祿,則戊戌之變康黨可贏
若「誅榮祿如殺狗耳」,則戊戌之變康黨或勝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