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越發瘋狂的「人造肉」,比爾蓋茨、李嘉誠、谷歌風投已在食品創新領域砸下巨資

越發瘋狂的「人造肉」,比爾蓋茨、李嘉誠、谷歌風投已在食品創新領域砸下巨資

Beyond Meat就像引起颶風的那隻蝴蝶一樣,股價起起伏伏,最高價一度到達85.45美元/股,目前收於66.22美元/股,市值達38.61億美元。對於一家營收不足1億美元,尚在持續虧損的企業而言,「人造肉」概念加持的作用不言自明。

「人造肉」引起的颶風還在繼續,股市開始分化,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其中,這是剛剛上市的Beyond Meat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尤其是在大洋彼岸引起的討論、質疑和機會挖掘。

Beyond Meat,引起颶風的蝴蝶

Beyond Meat由Ethan brown創辦,他出生於1972年。在Beyond Meat的上市招股書中,他簡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為何要創辦替代肉類的食品公司。小時候,Ethan brown在馬里蘭州西部的農場度過很長一段時間,他喜歡身邊的同伴、穀倉和田地里的牲畜,以及樹林、溪流和池塘里的野生動物。

在完成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學業之後,Ethan brown從事燃料電池方面的工作,但他一直在思考「該如何攝取蛋白質,一定要從動物身上來嗎?」 環保學家Robert Goodland 和 Jeff Anhang 的研究啟發了Ethan brown——肉類生產和屠宰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超過其他行業,人類需要替代肉類的食品,生產更清潔、食用更健康。

2009年,Ethan brown終於決定開始尋找答案。他創辦了Beyond Meat,從植物產品中複製動物蛋白,創造出純素肉替代品,努力減少對動物蛋白的依賴,減少其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Ethan brown看來,肉類不過是氨基酸、脂類、微量礦物質、維生素和水的組合,不一定要從動物身上獲取,換句話說,肉的核心要素不是動物專有的,在植物中也很豐富。Beyond Meat直接從植物中提取這些成分,並按照動物肉類的基本結構進行「重製」。

相比養殖、宰殺、肉這個生產路徑,Ethan brown認為他們的生產方式更加溫和、環境友好,能夠減少90%的溫室氣體排放、99%的水資源消耗、93%的土地需求、46%的能源需求。另外,還可以為動物帶來福音,使其免於宰殺的命運。

Beyond Meat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國盛證券研究所、Beyond Meat官網)

Beyond Meat產品線(資料來源:Beyond Meat官網)

Beyond Meat產品線分為「即食」和「冷凍」兩類,前者包括漢堡和香腸,後者是牛肉碎、雞肉條。自The Beyond Burger取得成功以來,Beyond Meat在美國領先的食品零售商中建立了強大的影響力,如Ahold、Kroger、Target和Whole Foods Market等。Beyond Burger已經在大約11000家餐廳和餐飲店出售。

Beyond Meat產品覆蓋的餐廳和商超(資料來源:Beyond Meat官網)

商超渠道是Beyond Meat最重要的產品銷售渠道,年報顯示,2018年其前三大渠道依次為United Natural Foods(UNFI)38%、DOT Foods 17%、Sysco 14%,合計佔有約70%的採購量。

近三年Beyond Meat銷售收入增長迅速,2016年為1620萬美元,2018年8790萬美元。不過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16年虧損2510萬美元,2018年虧損2990萬美元。

數據來源:Beyond Meat招股書

Beyond Meat一直比較重視研發,近三年研發支出分別為580萬美元、570萬美元、960萬美元。截至2018年9月29日,其擁有355名全職員工,其中包括233名運營人員,44名創新研發人員,35名銷售和營銷人員以及11名財務人員。

目前,Beyond Meat的在研項目包括:

在招股書中,Beyond Meat還提到了他們的供應鏈和生產流程,主要生產原料是黃豌豆,第一大供應商是Roquette America inc.,另外還有一家中國的供應商借道加拿大為其供應原料,不過並未給出名字。

具體生產流程看,首先,含有豌豆蛋白的干混合物會在Beyond Meat的製造工廠內合併,然後進行積壓並加入水,通過加熱、冷卻和壓力變化等方法獲得編織蛋白質(woven protein),冷凍編織蛋白質是所有產品的基礎,之後加入調味劑和其他成分形成產品打包出售。

Beyond Meat認為,消費者對基於動物的肉類消費對健康、環境和動物福利的負面影響的認識,導致對基於植物的蛋白質替代品的需求激增,植物乳製品已經佔到整個乳製品市場的13%左右。

美國大約2700億美元的肉類市場適用於此邏輯,來自植物蛋白的肉類替代品將獲得與植物乳製品相當比例的市場份額,Beyond Meat認為這一市場是350億美元。作為植物性肉類的市場領導者,Beyond Meat已經具備了抓住這一機會的條件。

創新食品行業其他競爭者

除了Beyond Meat之外,Impossible foods、Memphis meats也是「人造肉」行業經常提及的企業。實際上,「人造肉」行業已經有十餘家公司獲得了巨額融資,技術路徑和產品線不盡相同,吸引了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商界大佬,谷歌風投、DFJ(德豐傑)等投資機構入局。

在整個食品創新領域,如植物乳製品、植物雞蛋、素食代餐等行業,獲投公司更多,總體超過30家。

據農業投資機構Agfunder的數據,2018年創新食品領域完成70餘筆投資交易,融資額達到5.16億美元。儘管融資額比上一年度降低了2%,但交易數量增加了140%。在該領域,大多數創新食品公司和活躍的風險資本都集中在美國。同時,像通用磨坊、嘉吉等傳統食品巨頭也都已經在該領域大量押注。

食品行業創新企業和投融資掃描

數據來源:Forbes、WSJ、Financial times、Crunchbase、國盛證券研究所、騰訊財訊、Beyond Meat招股書

多次出手的投資機構包括Horizons Ventures、Collaborative Fund、SOSV、GV、IndieBio、Bits x Bites等,傳統食品巨頭也併購了食品創新領域多個標的。

「人造肉」技術小解,植物肉和培育肉

整體而言,「人造肉」的技術路徑大致分為兩類,其一是基於植物蛋白、氨基酸等製造的「素肉」;其二是從活體動物身上提取細胞,然後在培養基上進行增殖。前者的代表是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後者則有Modern Meadow、Mosa Meat、Memphis Meats等公司在進行研究。

環境友好、節約能源、飲食健康、使動物免於屠宰,是「人造肉」公司提及最多的優點。

但是,「人造肉」也有也明顯的缺點,那就是成本。以植物蛋白為基礎的素肉價格略高於普通肉類,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餅定價都在12-16美元/磅,而美國牛肉碎的價格在9美元左右,同時因為規模化養殖,價格還在進一步下降。出於獵奇、體驗因素,素肉可能會有一定市場,但不會成為日常餐桌的理想選擇。

通過細胞培育的肉類成本更加離譜,每磅高達上萬美元,以至於短時間內根本不會大規模地生產。Memphis Meats的數據顯示,2017年3月,一磅培育肉的生產成本是9000美元,該公司預計,到2021年,人造肉的價格將降至消費者可承受的水平。

從細胞增殖獲得肉,讓人有毛骨悚然的思考。假如原始細胞來自於人類,我們是否會「同類相食」。歷史上有商紂王烹殺伯邑考,將他做成肉羹賜給西伯侯,以及易牙烹子獻糜齊桓公的故事,一旦實驗室培育肉的技術成熟,西伯侯和齊桓公也不會再孤獨。

中國有「人造肉」嗎?

中國人有吃素的習慣,即不茹葷腥,所以在我們的食譜中,肉的替代品是非常多的,最常見的就是豆製品,以及基於其衍生出的素食,也包括「素肉」。

我國關於「人造肉」也早有研究。趙新淮等人在2003年的學術文章《國外大豆蛋白的生產、特性和應用概況》中指出,大豆蛋白原料經過熱塑性擠壓處理後可以形成具有微孔結構的不溶性固體基質,在以後的加工中這種結構不發生大的改變。而利用分離蛋白生產出的纖維蛋白經過一系列後處理,可形成類似於動物肌肉的物理結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肉。

組織化蛋白均能夠提供所需要的嘴嚼感和彈性,並在生產過程中將其加工為不同形狀,如粒狀、塊狀、片狀等。組織化大豆蛋白的應用主要是替代動物蛋白應用於肉製品中(如粒狀的組織化蛋白),或者是模擬肉製品(塊狀或纖維化的組織蛋白)。

從經濟上來看,組織化大豆蛋白可以替代30%左右的原料肉且不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同時組織蛋白對水、脂肪的高保留能力還有利於高脂肪食品的品質改善。

國內種類多樣的素食產品

我們在電商平台搜索「素食」關鍵詞,按照銷量排序找到了以下廠商和其代表產品。

可以看到,國內素食產品的種類非常豐富,在外觀上也更趨於真肉,並且適合國人的烹飪習慣,價格也比較親民。

素肉這一「人造肉」產業鏈上主要有大豆種植企業、生產加工企業、流通批發企業,前段時間A股的暴漲已經充分挖掘出了題材股,包括雙塔食品、大北農、金健米業、安琪酵母等上市公司。

在實驗室培育肉這一技術路徑上,未見有國內公司布局,捲入人造肉炒作風波的多家上市公司也發布了公告,澄清未在進行「人造肉」的研究。

如海欣食品指出:公司僅使用少量大豆蛋白類原材料,不生產「人造肉」產品。公司主營業務構成包括速凍肉製品、速凍魚肉製品和常溫休閑魚肉製品,無人造肉產品。就美國Beyond Meat公司的相關產品和技術,公司目前無人才和技術方面的儲備。交大昂立也指出:不涉及媒體報道的「植物提取物人造肉」的相關業務。

肉類替代品市場已達300億元,還將持續擴大

市場研究機構對肉類替代品市場前景均保持樂觀。FAIRR的報告顯示,自2010年以來,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的全球年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8%。目前,增長率約為加工肉類產量的兩倍,年銷售額約為20億美元。到2020年,植物肉類市場將達到52億美元。從長遠來看,到2050年它可能佔市場的三分之一。

植物性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豆腐、植物蛋白製品等)

數據來源:MarketsandMarkets

肉類替代食品以植物蛋白製品取代動物肉類,其最大的消費群體是素食群體,包括宗教信仰原因和文化原因帶來的吃素習慣者。全球素食主義者增長最快的地區是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而在華人文化圈,素食是食譜中的重要特色,無論消費群體是否是素食主義者。

因環境保護、健康飲食等原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肉類替代品。養殖動物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並影響土地、空氣、水資源等持續利用,肉類替代品則無此類風險。肉類替代品原料來自於植物,可以避免動物在飼養、屠宰過程中的添加劑濫用、病菌感染等,如常見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

過量食用肉類常也常與癌症發生相關聯,儘管存在有力的科學依據,但仍會促使更多人選用肉類替代品。2016年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到2050年,「健康」飲食(即含有較少肉類的飲食)可以預防全球每年510萬人死亡。無肉蛋白質產品不再局限於相對狹窄的消費者群體或素食主義者。

植物飲料也成為市場的新寵,大豆和杏仁奶,占整個乳製品市場的10%。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5年,全球植物乳製品替代品的銷售額翻了一倍多,達到210億美元。

改變人類的食譜並非簡單之事,無論是「人造肉」還是植物乳製品,技術成熟度、成本、商業化能力都是顯見的阻礙,傳統農業、食品巨頭面對新生事物,也會有相應的應對策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連賓士都不好賣了,賓士銷量下滑、利潤大降真是中國哭出來的?
中國留學生騙了蘋果 600萬背後是幾十億的灰色產業鏈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