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提煉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提煉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與此同時,全球性問題也日益增多。如何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5月9—10日,2019年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學術年會暨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濟南召開,與會學者圍繞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深入研究和探討世界各國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並建言獻策。

可持續發展的

內涵得到拓展

隨著全球範圍內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逐漸凸顯,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被國際社會接受。

國務院參事劉燕華在主旨報告中表示,面對全球性的共同挑戰,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蘇海紅在致辭中表示,國際社會為推動可持續發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也已經從環境保護拓展到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球行動指南,設定了減貧、健康、教育、環保等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項具體目標,反映了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和共同期待。

可持續發展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也是維護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基礎。在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吳紅波看來,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還面臨著六個方面的挑戰。其一,轉變理念。轉變發展理念涉及諸多複雜因素,很難一蹴而就,需要長期艱苦努力。其二,發展戰略。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各國發展戰略相結合,才能有效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對各國政策規劃和決策程序均提出了挑戰。其三,協調機制。可持續發展涉及諸多領域,需要形成較好的跨部門協調機制。其四,執行手段。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資金,還需要貿易、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夥伴合作等手段,而這是發展中國家的短板。其五,問責制度。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國家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缺乏穩定性,往往是有部署無落實,缺少問責制度。其六,準確數據。很多國家無法提供準確的貧困數據,這就導致在制定本國政策和測算指標時缺少科學依據。

在理念與實踐層面

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高度重視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並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經驗。

吳紅波表示,首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能夠助力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符合人類發展方向和潮流,將有力地促進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其次,中國的理論創新改變了傳統的發展觀。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創新理念,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發展方式,而且對世界各國都具有借鑒意義。最後,「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模式。「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增加了新動力。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諸大建認為,在實踐層面,中國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在此基礎上,我們有必要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進行理論總結,提煉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原主任陳軍介紹稱,在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上,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德清)樣本正式發布。該樣本綜合利用統計和地理信息對一個完整的行政區進行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與綜合分析。這為國外其他區域開展SDGs定量評估監測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方法與範例。

創新是核心要素

創新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巨大力量,也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蘇海紅表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創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提升。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明確指出,在「十三五」期間建設10個左右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形成若干個可持續發展創新示範的現實樣板和典型模式,對國內其他地區可持續發展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對外為其他國家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中國經驗。

中國科協原副主席齊讓表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水平是基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關鍵,實現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是核心。在他看來,我國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道路。要增強創新自信,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優先使用自主創新成果的機制。同時,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突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此外,要加強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和市場需求有機銜接。要推進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人才要以用為本,按需引進,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金希認為,創新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核心支撐力。當前,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在許多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未來,要壯大創新人才隊伍,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科技持續創新能力。

會議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主辦,山東師範大學承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陳宣宇 排版編輯:陳宣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任蘭蘭 楊慧:科學評估全面兩孩政策實施效果
杜衍禮:粵贛古道是嶺南歷史文化的重要縮影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