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60歲上海大爺,5年死磕7000多個零件,把「天壇」搬到了上海!

60歲上海大爺,5年死磕7000多個零件,把「天壇」搬到了上海!

有人把天壇搬到了上海,你們相信嗎?

5年時間,10多萬道工序,7108個零件(最小零件僅1.5mm)。一座全榫卯結構,沒有用一滴膠水的天壇祈年殿在上海誕生了。

這是一座比原型縮小了81倍的微縮模型,也是一次驚為天人的復刻藝術,一問世便驚艷眾人摘得世界金獎!

這座祈年殿復刻原殿而成,與原殿一模一樣。不僅仿照真實建築的力學結構,各種細節也分毫不差。窗上有雕花,窗戶可開合,連小小的一扇門,都是由8個以毫釐計算的零件拼接而成。

1:81祈年殿

而這一切都源自一個平凡的上海師傅——王震華。一個普通的市民,歷經整整20000多小時的孤獨,60000公里的往返,才完成這座驚世之作。

榫卯傳承,復刻天壇

故事還要從幾年前說起,王震華去參加一個展會。據說是一位很厲害的榫卯傳人做的微縮榫卯模型,結果卻全是膠水粘的。

「搖不動的是膠水粘的,這哪裡是老祖宗發明的榫卯啊!」

就是這樣的一個契機,觸動了這位普通的老師傅。老祖宗傳下來的榫卯就這樣失傳了嗎?失望之餘王師傅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全榫卯結構不用釘子與膠水的作品。

他想起年輕時在北京工作曾親眼目睹故宮建築群,那時就被古建築的獨特魅力與能工巧匠們的智慧深深折服。如今,宏偉的北京天壇祈年殿就是他第一個要復刻的。

圖源:圖蟲

什麼是榫卯(sǔn mǎo)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不禁會疑問,榫卯這麼神奇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估計很多人連讀音都拼不全。

它是中國古建築、傢具的主要結構方式。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卯」。

榫卯相契合,從而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不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便能將兩個或幾個帶有凹凸造型的構件相互扣合連接。

一腿三牙方桌結構

三方組仕口

榫卯結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用榫卯結構鑄造的建築不僅結實牢固,還具有強大的靈活性。

懸空寺

我們熟悉的故宮就是榫卯結構的經典之作,歷經風雨飄搖,地震侵襲,故宮始終巋然不動。

1:5紫禁城模型地震模擬實驗

五年終圓夢

王震華出生於1958年,自幼喜愛古建築,16歲自學木工,學習各種榫卯結構和技藝。

2010年10月,王震華開始嘗試製作祈年殿模型,直到5年後才終於研製成功。期間,他失敗了無數次,制出了三套失敗品,全部被付之一炬。

全榫卯結構的微縮天壇,從來沒有人做過,也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對於王震華來說一切都得摸著石頭過河。

製作祈年殿微縮模型,首先需要實地測繪,測量立柱的直徑、高度。

從抱著《清式營造則例》死啃推算出全部構建的尺寸和結構形式後,因為CAD程序很難看出最終效果,只能一遍遍地調整,王震華花了整整3個月才繪製出一張全套圖紙。

卻沒想到因為一個文獻參數的錯誤,七千個零件都要重新製作,一切努力付諸東流!

經歷過第一次失敗後,老王確定了81倍的縮小比例。在他的設想中,作品要做到「零件不用編號,可以任意拆裝。」這就要求每一種相同零件的尺寸都不能有絲毫出入,而這是現成儀器所達不到的。

於是在第二次失敗之後,老王就用了三年的時間重新改裝了幾台二手設備與工具刀,將誤差縮小到了0.02毫米。

在幾年裡王震華用二手鋼刀自己製作了300多把特製刀具,用處各不相同,最細的刀頭僅僅只有0.8mm。每個刀具打磨出的零件,不允許有超出 0.02mm 的誤差。

而這個過程中每次刀具壞了,就意味著他前面的零件白做了。王震華經歷了多次失敗,這種廢棄的零件就有3萬個以上。

特別是有一次需要打磨2000個零件,在打磨到1800個的時候刀具壞了,王震華也只能重新再來。

每天工作10個小時,一年只休息10天,整整五年時間沒有收入,幾乎對家裡不管不顧。

最終,上天沒有辜負執著的匠人,王震華用這孤獨的5年,打磨出了令世人讚歎的成果。

最終完成版的天壇祈年殿模型微縮了 81 倍,高只有 463mm,最大直徑只有 842mm。總共有 7108 個零件,其中 7032 個零件為燕尾榫連接,60 個零件為直榫連接,12個零件為螺紋圓柱銷連接,只需要半個小時就能將它全部拆掉。

憑藉此作,王震華更是一舉摘得「2016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金獎」。而最讓他欣喜的是,他尋回了失傳百餘年的全榫卯結構微雕非遺技藝。

一米長的「趙州橋」竟可以走人

匠人的探索之心從不止步,王震華也並未因為復刻了天壇而鬆懈。與「祈年殿」房屋抗震系統完全迥異的力學榫卯設計——趙州橋,成了王震華的第二個目標。

王震華在測量橋體

趙州橋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大型石拱橋。榫卯結構的古橋歷經了1400年的風雨,橋洞像一張弓始終穩固牢靠。

隋朝匠人李春建造的趙州橋

王震華的「趙州橋」

完成「天壇」之後又3年,王震華攜第二件作品「趙州橋」歸來。這款微縮趙州橋長1280毫米,寬280毫米,高260毫米,比原版整整縮小了50倍。

採用紫光檀、黃檀材質,完完全全的榫卯結構,由7169個零件組成,最小零件只有1.2毫米,打破此前微縮天壇祈年殿最小零件1.5毫米的紀錄。

在這一次微縮榫卯的創作上,王震華的理念是「尊重原型,但不局限於原型」。為此,他還創造出兩大創新拼搭方式。

燕尾榫相互鎖定:弧形橋拱共包括28道拱圈,一道拱圈由41個相同零件組成,41個零件用燕尾榫相互鎖定,28道拱圈則用穿帶燕尾榫鎖定,再用護拱鎖定。環環相扣,緊緊鎖定,這也是微縮版「趙州橋」最精彩、最絕妙的部分。

「百變」魯班鎖:在橋基、橋墩、橋面,王震華研究出「百變」魯班鎖,組合性強,可自由拼接,再輔以特殊件,即可拼搭。光這個「百變」魯班鎖零件,就花費了90000多道工序。

拆卸、滑動的的秘訣,就在於看似嚴絲合縫的部件間,其實有精確的縫隙,肉眼根本看不出來,有了這樣拉伸的空間,魯班鎖才能被真正「上鎖」和「解鎖」。

正所謂不瘋魔不成活,「橋上能走人」這是王震華曾放出的豪言。王震華現場就展開了這項力學測試,讓一個30斤重的孩子在橋面走了過去。

「其實,在設計、製作時,橋面理論上可以負重80 斤」

而微縮趙州橋的完美力學結構也經受住了考驗,力學的延時傳遞與瞬間分散在這座橋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人活不過百年,美好古老的智慧卻能一直延續。一些如王震華般的痴心之人,就如火炬般慢慢點亮了文明。

如今,61歲的王震華並未打算停止創作,他將目光鎖定了黃鶴樓與故宮。下一次,又不知道是多少個幾年,才能與匠心之作打照面了。

精益求精源於內心深愛,一絲不苟、追求完美到極致,就能鑄就精品、書寫傳奇。工匠精神,從來就不曾在這個時代消失,真正願意踐行的人都值得尊敬。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象工業設計 的精彩文章:

這插畫,據說只有真正愛過的人才能看懂!

TAG:普象工業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