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要把撤退描繪成勝利,更不要在任何事情上一廂情願

不要把撤退描繪成勝利,更不要在任何事情上一廂情願

《敦刻爾克》劇照

談了《至暗時刻》,難免也得談一談同期上映的另一部二戰題材的影片《敦刻爾克》。從時間線來看,後者幾乎是前者的續集。

《至暗時刻》的最高潮是1940年6月4日,那一天丘吉爾鬥志昂揚地在議院里宣告,英國人將與納粹德國戰鬥到底。他的底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敦刻爾克發生的事情。因為到那一天截止,從那個靠近比利時的法國北部港口成功撤回英國的軍隊人數已達30多萬人。其中,英軍士兵224301人,法國和比利時軍人111172人。丘吉爾提醒在座的議院,不要把這一場大撤退描繪成勝利,因為「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但是毫無疑問,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他的戰鬥意志也為英國的戰鬥意志提供了堅實的保證。在此之前,丘吉爾甚至設想過,一旦希特勒控制了歐洲大陸,英國國王和政府將會撤退到加拿大的內陸。

但是接下來有一個巨大的疑問產生了:敦刻爾克的撤退為什麼會成功呢?

就像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電影里細緻描寫的那樣,英國軍方與民間的通力合作是大撤退有序進行的一大原因。剛坐上首相位子的時候,丘吉爾曾經命令英國軍隊向納粹發動反攻,但軍隊將領們不同意這種盲目樂觀到自尋死路的策略。1940年5月16日,也就是丘吉爾上任一個星期,軍方將領就告訴他,如果把戰鬥機留在本土,如果海軍實力尚存,英國就能與德國繼續抗衡。5月23日,丘吉爾覲見國王,告訴喬治六世已經做好撤回全部陸軍的打算,裝備和人員的損失都將十分慘重。5月25日,英國遠征軍總司令下達了全面撤退到敦刻爾克的軍令。26日,這一撤退計劃被命名為「發電機行動」,並正式實施。與此同時,大批的民間人士駕駛駁船、漁船、貨船、遊艇乃至內河的船舶參與行動,為敦刻爾克大撤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描繪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繪畫作品

但是,以上這些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嗎?不是。這一點,諾蘭也有很客觀的描述。土倫港的英國守軍在可以撤退的情況下堅持留下來牽制德軍,為撤退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惡劣的天氣也給了撤退以掩護,讓納粹空軍難以實施精準的轟炸和打擊。

除此之外,在我看來,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希特勒本人的決策。畢竟,當時納粹大軍距離敦刻爾克的距離不到25公里,要克服這一距離,對於向來強調機械化和閃電戰的德軍來說簡直稱得上不費吹灰之力。那為什麼情況就像《敦刻爾克》表現的那樣,那一片海岸始終沒有德國軍隊的影子?因為希特勒有著奇怪的近乎一廂情願的邏輯。

希特勒和整個納粹德國發動戰爭有兩個核心原則。他們早就意識到,他們要控制的是整個歐洲大陸,不包括英國。其次,他們也早已確立主攻方向是歐洲的東部,包括波蘭、波羅的海諸國,尤其是俄羅斯。因為這些地方才是所謂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

《敦刻爾克》劇照

而要達致這兩個目標,最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把實力超群的美國卷到戰爭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提供了鐵一般的教訓。由於英美兩國的特殊關係,德國跟英國對抗的結果必然遭致美國的介入,這是希特勒想竭力避免的。所以他的大方針是與英國保持友好,至少要讓英國保持中立。假如英德和談那是最好,假如英國不願屈服,最好的辦法就是迅速讓法國投降,一旦這個英國在歐陸上最有實力的盟友屈服,英國就自然會不戰而降。

在海灘上英軍士兵用步槍射擊低空的德國戰機

當然,以我們的後見之明,希特勒的想法實在有些一廂情願,但在當時這一思路也合乎邏輯。只是希特勒明顯低估了英國人對自由和尊嚴的信念。

從這個角度看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比較全面了。撤退之所以成功,一大原因就在於希特勒的戰爭邏輯。他想儘快解決法國,讓英國早日屈服,故而沒有在敦刻爾克投入主要的戰鬥力量。這當然是巨大的失策,因為四年後這成功撤退的軍隊將成為同盟國反攻的主力。

一場成功的撤退有偶然也有必然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通史 的精彩文章:

奇葩的韓日「對馬島之爭」,為什麼有些韓國人會找日本人索要此處
孔子周遊列國復盤:這可能是最早的「窮游」,卻游出了聖人的風骨

TAG:世界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