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煬帝征高麗失敗,唐太宗也失敗,唐高宗為什麼能滅高句麗?

隋煬帝征高麗失敗,唐太宗也失敗,唐高宗為什麼能滅高句麗?

文/洞玄子

公元668年農曆九月十二,高句麗僧人信誠打開平壤城門,唐軍有機會攻入平壤,淵男建被俘虜投降。在內憂外患和長期饑荒的影響下,高句麗最終滅亡。這場由隋朝打到唐朝,斷斷續續,曠日持久,甚至於壓垮了一個朝代的戰爭總算是落下帷幕。

而關於高句麗,這個政權絕對不是一個小國,也不是什麼游牧國家,而是一個高度成熟的農耕政權,有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戶。要一戰滅亡這麼大一個國家,純粹靠軍事力量,是非常難的。最實際的套路就是軍事為輔、政治為主。用孫子兵法《謀攻篇》的名言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只要能在高句麗內部發掘出大量」帶路黨「,或者叫」親善人士「,再多的城池、人口,也能一戰而定。不信?我們看看百濟的滅亡就知道了。

公元660年8月,唐高宗派蘇定方帶著十萬大軍水陸並進,一下子就把百濟打趴下了。百濟國有200城、76萬戶,比高句麗還多!

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詔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百濟為什麼會如此不堪一擊呢?因為他們的皇族內訌了。

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逃於北境,定方進圍其城;義慈次子泰自立為王,帥眾固守。隆子文思曰:「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遂師左右逾城來降,百姓皆從之,泰不能止。定方命軍士登城立幟,泰窘迫,開門請命。於是義慈、隆及諸城主皆降。

百濟王帶著太子轉進到了北方,結果留守的二王子直接宣布:國王和太子都是怕死的廢物,現在讓勇敢的我來當王,帶領大家保家衛國,抵抗侵略者!皇太孫當時也在場,一看這架勢,我去,要是叔叔打敗了唐軍,哪還有我一家的活路?心一橫,帶著自己的手下投降了蘇定方。於是百濟土崩瓦解了。

那為什麼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整出了個山河破碎,遍地盜匪;唐太宗到臨時之前還在念念不忘一舉踏平高句麗?且不論這兩位為何那麼執著要高句麗屈服,隋煬帝、唐太宗的悲劇就在於,無論他們倆怎麼展示大國仁義、王者風範,高句麗內部一直都很穩,沒有重量級」帶路黨「出現。於是,他們必須一個城一個城地攻,一個釘子一個釘子地拔,這種消耗有多大,可想而知。不光如此,為了攻心,唐軍得時刻保持仁者之師的形象,對佔領區的百姓要好吃好喝地招待,後勤壓力之大可以想像。

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6月打到白岩城下,城主孫代音表示要投降,李世民馬上就答應了,並承諾對城裡百姓秋毫不犯。李勣一聽不幹了,說,將士們冒死攻城為了啥?不就是為了攻下之後能在城裡爽一下么?您之前也答應讓我們爽了啊!現在突然反悔,這不是打擊我們的積極性么?李世民表示,我們是來建立王道樂土的,又不是鬼子進村!當然,將士們也絕不能虧待。我自己掏腰包賞賜他們,可以吧?隨後李世民接受了孫代音的投降,並給城裡上萬百姓食物,還獎賞80歲以上老人。甚至在白岩城裡的外兵,李世民都發給他們錢糧,讓他們自由回去,好好在高句麗宣傳大唐仁義無敵的威名。

上之克遼東也,白岩城請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李世勣見上將受其降,帥甲士數十人請曰:「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上下馬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將軍秏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萬餘口,上臨水設幄受其降,仍賜之食,八十以上賜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岩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

按理來說,大唐軍隊用最大的誠意來建立王道樂土,高句麗的軍民應該丟盔卸甲,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才對。可就是事與願違,新城、安市、建安三座城池一直在堅守,唐軍始終攻不下來。

唐太宗親自坐鎮安市城下,張儉從陸路(營州)、張亮從水路(卑沙)攻建安城,新城被繞過。從6月攻到9月,唐軍一直打不開局面。唐太宗準備繞過安市,先攻建安,甚至還有人建議他玩得更大一些,直接殺向烏骨、平壤。在李勣、長孫無忌的勸說下,李世民終究沒敢這麼玩。其實,唐太宗之所以沒有像隋煬帝一征高句麗那樣狼狽,就是因為他拒絕了直驅平壤這種險招。沿途的釘子沒拔掉,大軍就長驅直入,後勤線隨時會被切斷的。

(李勣)對曰:「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軍糧皆在遼東;今踰安市而攻建安,若斷吾運道,將苦之何﹖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則鼓行而取建安耳。」群臣亦言:「張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麗凶懼,并力拔烏骨城,渡鴨綠水,直取平壤,在此舉矣。」上將從之,獨長孫無忌以為:「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上乃止。

想當年,隋煬帝不信邪,遼東城還沒打下,就派出九路大軍直驅平壤。因為補給線隨時會被切斷,所以這幫人只能自帶乾糧,負重行軍。最後到達平壤時,乾糧吃光,一看平壤城又堅固,不可能短期攻陷,於是軍心渙散,一觸即潰。

秋,七月,壬寅,至薩水,軍半濟,高麗自後擊其後軍,右屯衛將軍辛世雄戰死。於是諸軍俱潰,不可禁止,將士奔還,一日一夜至鴨綠水,行四百五十里。將軍天水王仁恭為殿,擊高麗,卻之。來護兒聞述等敗,亦引還。唯衛文昇一軍獨全。

初,九軍度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失亡盪盡。

戰爭進行到9月,李世民的後勤終於到了極限,唐軍只能撤退了,畢竟這種「王者之師」的打法太耗錢糧了。

而唐高宗上位後,形勢就好多了。先是百濟皇族內訌,200多城,76萬戶被一舉平定;接著高句麗的執政官(莫離支)淵蓋蘇文去世,他的兩個兒子也內訌了!袁紹死後,袁譚袁尚內訌得一塌糊塗,於是袁譚邀請仇人曹操來幫他打弟弟。這種神奇的操作,直接幫曹操平定了北方。淵蓋蘇文死後,大兒子淵男生、二兒子淵男建都想接任執政官的位置,於是內戰開始了。淵男生也做出了和袁譚一樣的操作,熱情邀請大唐出兵幫他打弟弟,並讓他的兒子當「帶路黨」。

男生懼,不敢歸;男建自為莫離支,發兵討之。男生走保別城,使其子獻誠詣闕求救。六月,壬寅,以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將兵救之;以獻誠為右武衛將軍,使為鄉導。又以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同討高麗。

這種機會,唐高宗怎麼能錯過?馬上派唐軍殺入高句麗,和淵男生匯合,並扶持他成為」偽軍「首領。

九月,龐同善大破高麗兵,泉男生帥眾與同善合。詔以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

有了這種級別的」帶路黨「,後面的戰鬥就順利多了。比如唐太宗始終無法攻克的新城,這一次壓根沒有抵抗,直接投降。

勣初度遼,謂諸將曰:「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勣引兵進擊,一十六城皆下之。

再比如,薛仁貴只帶3000人就敢去攻打扶余城,很多將領都認為兵太少,不可能成功的。薛仁貴表示你們懂啥,對方已經軍心渙散了,睜大眼睛看著吧。結果,不但扶余城被攻陷,周圍四十多個城都望風而降。

薛仁貴既破高麗於金山,乘勝將三千人將攻扶餘城,諸將以其兵少,止之。仁貴曰:「兵不必多,顧用之何如耳。」遂為前鋒以進,與高麗戰,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餘城。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

668年9月,李勣兵臨平壤城下。想當年,蘇定方圍攻了半年無法攻克的平壤,李勣一個月就搞定了。因為守軍已經無心抵抗,願意和大唐同建王道樂土的前仆後繼。先是淵男建的弟弟淵男產帶著傀儡國王投降,接著淵男建的心腹打開了城門,高句麗正式宣告滅亡。

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軍繼之,圍平壤月餘,高麗王藏遣泉男產帥首領九十八人,持白幡詣勣降,勣以禮接之。泉男建猶閉門拒守,頻遣兵出戰,皆敗。男建以軍事委僧信誠,信誠密遣人詣勣,請為內應。後五日,信誠開門,勣縱兵登城鼓噪,焚城四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麗悉平。

綜上,660年之後,百濟、高句麗的上層建築都出了大問題,被唐高宗抓住了機會。其實也可以說因為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大幅削弱了高句麗,奠定了滅亡高句麗的基礎。然後唐太宗留下不斷進攻削弱高句麗的戰略,唐高宗繼續這戰略,逐步削弱高句麗,最終攻滅高句麗。在高句麗內訌之前,高句麗的主力已經被唐朝攻滅了。無論高句麗是否內訌,都必然被唐高宗攻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古代中國人真是一夫多妻嗎?你可能誤解了古人的婚姻制度
明治三十三年日本人生活,男人穿木屐,女人穿草鞋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