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莊子學派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學派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學派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孔子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莊子·外篇·胠篋(quqie)》。

莊子生活的時期,正是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而儒家作為「顯學」的代表,進而與莊子、墨家等學派相互攻擊和爭論。莊子學派把儒家學派作為對立面,把儒家推崇的「聖人」以及「仁禮」等核心思想作為攻擊點,認為儒家學派只是服務於新興的政權和制度。

所以,司馬遷在《老莊申韓列傳》中說:「莊子作《漁夫》、《盜跖》、《胠篋》,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那麼,莊子說這句話的意思在哪裡呢?

莊子學派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

一:對法制專制社會的批判

莊子學派在此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論據: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在戰國時期,社會動亂,武裝豪強之間常年征戰,彼此雙方巧借明目,以各種借口發動戰爭,致使社會生靈塗炭。然而,這些諸侯國在帶來災難的同時,卻不忘大肆宣揚仁義道德,以正義之名發動一場場不正義的戰爭。莊子學派敏銳的察覺到這一點,因而認為這些諸侯國本質上是「竊國者」,「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這些諸侯國兼并土地,掠奪資源,實際上只是拿來供上層階級乃至說王室宗親享用,是以天下而侍一人,「仁義聖知」之語不過是他們執於手中的「利器」,是以奴役萬千生靈的鞭子,更是諸侯們竊國的擋箭牌和護身符,是彌天謊言罷了。

莊子學派以此為據點,無情的撕開了諸侯國用來偽裝自己的面具,更是對儒家思想中的「仁義」提出的致命一擊,認為儒家的「仁義」不過是用來粉飾黑暗政治的工具。莊子學派又把「竊鉤者」和「竊國者」拿來作比較,認為他們同為盜賊,但卻受到天壤之別的社會評判,「竊鉤者」被誅殺,而「竊國者」卻成為了諸侯,甚至成為舉著「仁義」大旗的正義之師,而這顯然擾亂了社會的公理,導致社會陷入無窮的動亂和墮落中。

莊子學派在文中以田成子為例,認為他所盜的是齊國,本應「有乎盜賊之名」,但卻成為了「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可見其社會公理的混亂已經發展至斯,竊國大盜成為了統治土地的王道,成為制度和道德的制定者,搖身一變成為社會正道的代理人,這對莊子學派來說是無法忍受的。

莊子學派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

二.仁義聖知的詭辯論

莊子學派認為,造成大盜不止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儒家極力推崇的「聖人」和「仁義聖知」造就的,「聖人生而大盜起」,「聖人不死,則大盜不止」。這是莊子學派以相對的視角對儒家思想做出的一種批判,即由於儒家極力推崇「仁義聖知」,故而導致「竊國者」師出有名,舉著「仁義」的大旗攪亂社會秩序,故有聖人,便會有大盜,何謂也?聖人者,大盜之對立,聖人是以大盜而立,對社會而言,一個聖人的誕生恰恰滋生了大盜,因而使大盜們更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是故莊子學派指出「仁義聖知」既可以為聖人服務,但也會被大盜利用。臂如盜跖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一個盜賊,他認為自己「盜亦有道」,認為富人家裡積聚的財務就是「聖」,而去偷盜這家人的財富就是「勇」,能夠平安出來就是「義」,而劫富濟貧就是「仁」,能夠分辨哪些人家該被盜就是「智」。這些以「仁義聖知」為行事準則的大盜以近乎詭辯的方式為自己的罪行進行粉飾,試圖開脫自己的罪行,甚至向社會進行大肆宣揚的理論依據,那麼「聖人」的存在不正恰恰培養了這些欺世盜名之徒嗎?

在《胠篋》一文中,莊子學派以其出色的思辨,先是對「竊鉤者」與「竊國者」的不同社會評價做出批判,指出兩者同為大盜卻存在著不同的結果,以此為據點引申出「仁義聖知」在發揮作用,進而由社會層面的批判轉移到對儒家思想上。這是第一層,接著又以「仁義聖知」為論點,舉例闡明「仁義聖知」的荒謬性,田成子竊國而成諸侯,盜跖偷竊而大義凜然,最終導致無論是「竊國者」還是「竊鉤者」都成為了正義之師,成為道德模範,而依照這些發展趨勢,那麼普天之下豈還有罪惡可言?人人都以「仁義聖知」為借口,進而人人都成為了正義的代表,故而引申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結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