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那一顆紅豆,繾綣著千年的相思

那一顆紅豆,繾綣著千年的相思

「相思」可謂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個常見的主題,而詩人要表達這一主題,通常要藉助一定的意象,「明月」就常用來象徵相思,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水」象徵相思也比較常見,如「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當然還有其他意象,而王維在《相思》詩中寫下「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首次以「紅豆」喻「相思」之後,「紅豆」這個詞但凡出現在古典文學中,很容易讓人一下就聯想到「相思」。

以紅豆入詩,始於王維。然而在王維寫這首詩歌以前,民間已經流傳著「相思樹」或「相思木」的傳說。

那一顆紅豆,繾綣著千年的相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南朝梁代蕭統在顧山所種的紅豆樹

早在西晉時期,左思的《三都賦》(成語「洛陽紙貴」就是因為左思寫的《三都賦》被大家爭相傳抄導致洛陽紙價格上漲)中就有「楠榴之木,相思之樹」之類的詩句。

東晉的干寶在其著作《搜神記》中,記錄了一個凄美的民間故事——《韓憑夫婦》(原文略長,不再貼出),這個故事大致講的是:戰國時期宋康王的門客韓憑娶了個非常美麗的妻子何氏,何氏被康王看上並霸佔。於是韓憑夫婦憑藉心意相通先後赴死,何氏留下遺書希望康王把他們夫妻二人合葬。康王更生氣了,偏偏讓他們二人的墳墓遙遙相望。一夜之間,兩墳墓中各長出一棵大樹,不出十天,越長越粗。樹榦彎曲,相互靠近,根在地下糾纏,樹枝在地面交錯。樹上還有一對鴛鴦,叫聲凄婉。宋國人聽到這聲音無不感動,所以叫這兩棵樹為「相思樹」

且看詩歌中直接用「相思樹」來表達相思的:「哀哀長雞鳴,夜夜達五曉,起折相思樹,歸贈知寸心。」(李白《代別情人》);「庭中並種相思樹,夜夜還棲雙鳳瓜。」(王建《春詞》);「相思樹上合歡枝,紫鳳青鸞共羽儀。」(李商隱《相思》)

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梁代,任盼撰的《述異記》中有相思木的記敘:「戰國時,魏國苦秦之難,有民從征戍秦,久不返,其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木,枝葉皆向夫所在而傾,因謂之相思木。」與《韓憑夫婦》有相似之處,這個故事中的女子害相思病死後墳墓中長出了相思木。

直接援引「相思木」作載體表達相思的詩句有:「南有相思木,合影復同心。」(梁武帝蕭衍《歡聞歌》);「一片相思木,聲含古塞秋。」(元代宋無《琵琶》)「庭前種盡相思木,機中織就相思曲。」(清代朱彝尊《秦樓月》)這些詩句,都是根據「相思木」這個本身具備「相思」意味的事物闡發相思。

那一顆紅豆,繾綣著千年的相思

根據《辭海》中的解釋,「紅豆,是紅豆樹、海紅豆以及相思子等植物種子的統稱。」相思子是藤本植物,其種子上部約三分之二為鮮紅色,下部三分之一為黑色;紅豆樹,常綠喬木,產於中國中部和華東地區;海紅豆為落葉喬木,種子全紅,見於中國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當然,很多學者對於王維詩中的紅豆究竟是哪一種有不同的意見,筆者根據李時珍《木部·喬木類·相思子·釋名》中「按古今詩話雲,相思子圓而紅。故老言:昔有人沒於邊,其妻思之,哭於樹下而卒,因以名之。此與韓馮冢上相思樹不同,彼乃連梓木也。或雲即海紅豆之類,未審確否。」推測最接近的應該海紅豆。最起碼來說,這種植物應該是喬木,相思子應排除;而紅豆樹的生長地又不是「南國」,也應排除。(好了,我的推測完成了,相關專家如果看到這段覺得不合適的話在評論區給我意見吧。)

而作為「相思樹「或者說「相思木」所結種子,「紅豆」本身就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去象徵相思。另外,紅豆外觀鮮艷並且堅硬,與民間傳說中堅貞不渝的愛情有吻合之處。

雖然王維第一次用紅豆喻相思具有一定的開創性,但他同樣是汲取了民間文學的養料的。有一說一,不得不說,相比於在詩句中使用「相思樹」「相思木」,「紅豆」的使用更顯委婉,很符合我們這個民族相對傾向的含蓄美。自《相思》之後,紅豆作為相思代稱的這種意識就日漸深入人心,產生了大量以紅豆喻男女相思的詩詞作品。加上還有相關傳說中提到那個丈夫戍邊的女子因相思過度,哭出來的淚水化成「紅豆」,相思淚盡,泣血而亡。因此,「紅豆」不僅是相思的代表,更可以表現至死不渝的執著愛情,擁有超越生死的崇高力量。「紅豆」與「淚水」一起加深了詩詞中愛情的唯美。

且看:「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五代牛希濟《生查子·新月曲如眉》);「交枝紅豆雨中看,為君滴盡相思血」(宋代趙崇《歸朝歡》);摘得一雙紅豆子,低頭,說著分攜淚暗流(納蘭性德《南鄉子》)。不僅是純粹的詩詞作品,在戲曲、小說中也要用紅豆。如元代高明《商調·黃鶯兒》中有「幾番血淚見紅豆,相思未休。」《紅樓夢》中有《紅豆曲》「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那一顆紅豆,繾綣著千年的相思

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後人在使用紅豆象徵相思時,並非單一地專指男女之間的感情,相思的對象也可以是友人、師長等人,而由紅豆引發的相思之情中一樣可以夾雜著思君憂國、身世感慨等更加廣闊的情感。可見,紅豆的內涵在不停地擴充、演變著。

事實上,所謂的相思,本身就可以是超出男女愛情之外的友情或者相思之情。王維在創作《紅豆》時的背景已經不能明確考證出(關於該詩歌寫作背景,有好幾個版本,據我了解到的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呈給玉真公主讓其引薦用的,一種說法是寫給李龜年的,還有其他說法不再列出),且他也沒有指明其中的相思是對女子或者是朋友,因此有很大的闡發的空間。以「紅豆」傾吐對友人別後的思念可見於晚唐貫休的《將入匡山別芳晝二公二首》之二:「紅豆樹間滴紅雨,戀師不得依師住。」貫休把對芳、晝二公的感情聚焦在那一顆紅豆之中。不過,「紅豆」的這種用法在後世的詩詞創作中似乎不是主流,但也絕對不能否認。

而「紅豆」作為故國之思、身世之感的意蘊的演變從王維《相思》問世後不久就開始了。《相思》產生於盛唐時期,一經問世就被廣泛傳唱,當然包括李龜年等梨園弟子,(李龜年,與王維同時代的宮廷樂工,杜甫曾經為他寫了一首詩叫做《江南逢李龜年》)。而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龜年流落湘潭,在筵席間演唱曾經盛傳於梨園教坊之間的「紅豆生南國」,滿座賓客無不凄然淚下,李龜年自己更是憂思欲絕,險些氣絕而亡。

當《相思》詩被演唱出來,給眾人營造了一個痛苦的對照:盛唐時代昔日繁華再次浮現於記憶中,而現實卻是玄宗失位奔蜀、盛世毀滅。這種記憶與現實的懸殊引發了聽曲人的思君憂國之情,也引發了李龜年強烈的身世感慨。

紅豆的這種意義似乎更能被文士們所認可,特別是在明末清初的抗情志士和遺民詩人群體中。「江南紅豆樹,一葉一相思。紅豆尚可盡,相思無已時。」(屈大均《紅豆曲》)屈大均是廣東人,他的家鄉正是生長「紅豆」的「南國」,他參與抗清鬥爭,並把「紅豆」用於對故國「明朝」的懷念;錢謙益也說:「可是湖湘流落身,一聲紅豆也沾巾。……取次江南好風景,莫教腸斷李龜年。」紅豆和李龜年連用,意思再明顯不過了。

「紅豆」可以表示對愛情堅貞,自然也可以表示對故國忠貞,這種以男女愛情比喻家國關係的做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並不少見。因而,「紅豆」這一事物更能引發文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感動,「紅豆」精神由此得到了升華。

那一顆紅豆,繾綣著千年的相思

近代學者王國維說得好:「累累本是無情物,誰把閑愁付與他。」那一顆紅豆,流傳千年,早已不僅僅是一顆紅豆,它和「相思」的關係從來沒有分離過。在一代又一代文士的加工下,「紅豆」精神流傳千年,似乎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中國人潛意識中。可以說,每當中國人想起紅豆時,內心中總會升起一股溫暖的情愫。

當然,「紅豆」的內涵更為人所接受的還是「愛情」意指。所謂「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紅豆喻指愛情相思太深入人心了。近代作家把這樣的旖旎情思靈活運用於各種體裁。聞一多的《紅豆》詩中就是借紅豆表現的男女之間的繾綣情思;宗璞的小說《紅豆》的主線就是愛情。在當代,「紅豆」被寫入流行歌曲,主打的還是愛情:王菲的《紅豆》充滿對愛情長久的憧憬;梁靜茹《情歌》中一句「一整個宇宙換一顆紅豆」道出對愛的不顧一切……

而我們當然可以相信:這樣一份綿延千年的深情,將和紅豆一起傳承下去,繼續美麗著中國人的相思情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