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麵包籃子」烏克蘭,為何會發生大饑荒?背後是蘇聯工業化的血淚史

「麵包籃子」烏克蘭,為何會發生大饑荒?背後是蘇聯工業化的血淚史

烏克蘭不僅號稱「麵包籃子」,在歐洲還有大糧倉的美譽,可以說烏克蘭的黑土地產的糧食是當年蘇聯發展的重要基石。但很不幸的是在1932年,烏克蘭卻發生了歷史罕見的大饑荒。

烏克蘭大饑荒,指在1932年至1933年發生在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境內的大饑荒,據統計,大約有315萬到718萬烏克蘭人死於大饑荒中,雖然同一時期蘇聯各地都發生饑荒,但烏克蘭境內發生的饑荒,最為慘烈。當代歷史學家都認為,烏克蘭大饑荒就是斯大林時期推行的農莊集體化運動,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災難,雖然饑荒有自然因素,但大部分原因都是人禍。

烏克蘭人甚至認為,此次饑荒是蘇聯當局故意為之,是針對烏克蘭民族運動而進行的種族清洗,當然這筆賬,烏克蘭人把罪責都算在了斯大林和俄羅斯人的頭上。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針對此次大饑荒事件,在法律上定義為種族滅絕,也成了現在烏克蘭人把俄羅斯當成敵人的主要原因。

歐洲大糧倉烏克蘭發生大饑荒,怎麼看都像荒誕的鬧劇,但卻真正的發生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蘇聯初期發展的殘酷邏輯,蘇聯政權建立後,它傳承與沙皇俄國,而沙皇俄國一直都是一個比較落後的農業國,而作為蘇聯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有迫切讓蘇聯變成強大國家的需要,從而才能抵制住歐洲列強的武裝干涉。所以就搞出了一套發展非常迅速,但也非常殘酷的工業化道路,它的殘酷程度比血腥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還要厲害。

斯大林執政時期,開始了蘇聯的五年計劃,也走向了集體化農莊的道路。簡單說,集體化農莊就便於蘇聯把農民手中的糧食收上來,然後絕大部分拿走出口到歐洲各國換取外匯,再用外匯購買歐美國家的工業設備,以此來發展國內工業。然而蘇聯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大機遇,那就是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大危機,這場波及範圍非常廣的經濟危機,導致歐美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失業,工廠設備也變得非常便宜。

蘇聯當局立即展開抄底行動,為了籌集資金,更大限度了收集糧食等物資,換取外匯購買這些非常廉價的工業設備,甚至還從歐美各國引進了十多萬工程師,這些工程師在國內失業,蘇聯則花高價錢請他們幫助發展蘇聯工業,一度去蘇聯有工作成為歐美很多工程師的嚮往。

然而,蘇聯付出的代價則非常大,由於每年大部分糧食都出口換取外匯,留下的糧食僅夠糊口,甚至很多的情況下,都不夠吃,而烏克蘭作為大糧倉掠奪的更為厲害,稍微有自然災害的發生,蘇聯人就會面臨饑荒的危險,而烏克蘭出現的大饑荒,也就很能理解了。整個蘇聯十年工業化期間,據估計有上千萬人因此死去。當然,烏克蘭人也不能例外,甚至烏克蘭作為大糧倉,烏克蘭人自然會得到「特殊照顧」,從而付出了數百萬人的代價。

當然,蘇聯也因此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國,雖然水平不怎麼樣,但是工業化產能確實跟上了,也為二戰期間抵抗納粹德國的入侵打下堅實的基礎,後來超級大國的地位也是因此奠定的。所以只能感慨任何一個強國的工業化過程都伴隨著血腥的積累,有的是別人的血,比如歐洲列強通過掠奪殖民地完成工業化,有的是自己的血,就如蘇聯這樣,沒有別人掠隊,只能掠奪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正世界觀察 的精彩文章:

無論世界有沒有戰爭,這個國家都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好的
委內瑞拉自封總統瓜伊多再次慘敗,發動一次鬧劇式政變

TAG:大正世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