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孫彩平:談當代青年的奮鬥

孫彩平:談當代青年的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回顧了百年中國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奮鬥史,重申毛澤東同志80年前提出的「永久奮鬥」是中國青年的傳統。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以下問題:什麼是中國青年在小康社會後的奮鬥目標?什麼是當代青年奮鬥的精神動力?何為當代青年奮鬥的起點?釐清這三個問題,有助於當代青年更好地承繼「永久奮鬥」的文化傳統,更好地擔當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何為當代青年的奮鬥目標?

「五四」運動是中國青年力量的一次閃電,它劃破危難的中國長空,揭開全民族救亡的新篇章。當時的青年學生,以先進理論為引導,以民族大義為立場,冒著被抓捕、殺頭的危險,振臂高呼,喚起民族團結,挽救風雨飄搖中的國家。70年前,以毛澤東、李大釗等為代表的五四新青年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實現了中國的政治挺立!40年前,在鄧小平同志的號召下,中國青年再次投身改革開放的大潮,從模仿到創新,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經濟跨越,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實現了中國的經濟挺立!今天,習近平總書記號召中國青年再起航,用奮鬥的青春譜寫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挺立於世界的中國夢!

何為當代青年奮鬥的精神動力?

當代青年奮鬥的精神動力在於先進的理論和思想的引導。五四運動時期的新青年正是通過不同渠道接受了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接受了自由、民主、科學的現代思想,以先進的思想反觀中國的現實,站在世界發展的行列里,發現了當時國家為難的根源,才能夠為民族為國家的發展發出正確的呼聲。改革開放時期的青年,也正是在響應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下,積極用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思想、經濟發展理論以及優秀世界文化,使得改革開放有了充足的精神動力。今天的青年,要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同樣要學習先進理論和思想。不僅要努力汲取世界的先進思想文化,同時也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要承擔起將中國文化融入世界先進文化之中,與全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創造時代新思想、新文化的歷史使命。當代青年有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條件,有開放的國際視野,這都是建立世界文化共同體所需要的。

建立世界文化共同體更需要當代中國青年深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處於追趕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我們,似乎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先進的思想來自世界強國,中國的經濟與科技是落後的,因而文化與制度也是落後的。而且隨著漢語的革新與變化,當代青年能夠熟練閱讀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已是少數,這使得我們與自身的文化傳統之間有了巨大的阻隔,中國的文化之根面臨著失落的危險。而不可置疑的是,作為唯一一個歷史文化沒有斷層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論體系,必然是世界文化共同體的重要構成因素。當下,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影響的擴大,中國熱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升級。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創造了世界矚目的中國模式,中國的民主政治也正在創造世界關注的中國模式——世界著名資本主義研究學者丹尼爾·貝爾專門研究了中國式精英體制的民主優點及西方大眾民主的不足,隨著漢語及中國文化熱的不斷擴展,世界期待著中國的文化貢獻。因而,打破古代漢語的文字阻隔,接續並發揚中國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哲學、人文、教育、管理等領域的傳統智慧,並使之與當下中國的現代生活接軌,是當代青年學習先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成為中國文化的身體力行者,向世界展現獨具魅力的中國文化特色,從內心實現文化自信,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時代使命!

何為當代青年奮鬥的起點?

民族復興大業是當代青年的時代使命,也是民族重託!這要求當代青年要有高遠的志向、宏大的夢想、廣博的心胸,走出自我中心的小世界,把握新時代的脈搏,投身於新時代的洪流之中,與國家同命運,與民族共興旺。然而,立大志成大事,並不意味著可以好高騖遠。造宇宙飛船容易有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大家都知道這是國家大事;而生產鏍絲釘不容易讓人有使命感,因為這往往被看作是一件小事。一顆小小的鏍絲釘可能會用在很多小地方,疏忽一下也無大礙。這樣的心態就導致大事舉全國之力、有工匠精神,小事則不願認真、敷衍了事,出現表面浮華、細節粗陋的兩張皮現象。然「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習近平總書記告誡當代青年,「奮鬥不只是響亮的口號,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中見精神」。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社會的轉型需要每一個日常生活細節品質的提升,而不只是吃上想吃的飯,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需要設計和生產出一顆顆有品質的鏍絲釘。所以,懷揣復興大業之夢的當代青年要能夠把自己手頭和身邊的小事與國家民族復興大業聯繫起來。懂得做好身邊的小事、高品質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過上有文化品味的小康生活是成就國家和民族的大業的組成部分。所以,當代青年,要克服恥言理想、蔑視道德、躲避崇高的價值虛無主義心態,將自己的人生理想納入國家夢想的大框架之中,積極追求夢想,嚮往崇高境界,把小事當成大事來做,在小事上體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細節中體現「仁者愛人」的文化品質,於細微處見大義,在小事中求發展,並自覺將自己所做的小事看作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礎,通過自己完善小事中的細節品質,為民族復興大業奠定紮實的基礎。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江蘇省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陳宣宇 排版編輯:陳宣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蔡襄的茶墨人生
學術體系建設穩步前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