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端午節,楹聯雅事幾則

古代端午節,楹聯雅事幾則

《聲調譜》記載:「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始於六朝……」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有以對偶句子行文的習慣。

01

楹聯,也叫對聯、門對、桃符、楹帖等。

最早的楹帖源自唐代,莫高窟藏經出土文獻中有「三陽始布,四序初開」之語。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國主孟昶非常喜歡撰寫聯語。

某一年春天,他下詔令大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偶句,展示才藝,同時掛在大門上用來辟邪,稱之為掛桃符。

楹聯根據不同的需求,分為多個種類:

如春節貼在大門上的的為「春聯」;

喜慶日子的楹聯叫「慶聯」;

祝壽的楹聯叫「壽聯」;

舉辦喪事的叫「輓聯」等等。

伊秉綬 隸書 三言聯

02

古代的端午節,人們不僅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黃酒等,悼念屈原,還要撰寫楹聯,掛在大門上,以此驅邪降魔。

「屈子自醒人盡醉,孟嘗長富我甘貧。」

這是清末浙江龍泉知縣陳海梅的楹聯佳作。

陳公清訟、興學、修水利,頗有廉名,晚年定居鼓浪嶼,終日吟詩撰聯自遣,此聯寄託了作者高雅的人生志趣。

03

現代作家冰心童年時在福州居住,據她回憶:老家的曾祖父畫像兩旁,其祖父曾經撰寫過一副楹聯:「誰道五絲能續命,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福州地區,端午節有給兒童手腕纏上五色絲線的習俗,謂之「續命絲」,祈盼孩子長命百歲。

而冰心的曾祖父恰巧病逝於端午節。

因此,她的祖父看到孩子們手腕上纏繞著五色絲線,便自然而然思念起自己的父親,感慨寫下此聯。

有著「海濱鄒魯」美譽之福州,那裡的百姓至今仍然保留了端午節貼對聯的

習俗,因選擇午時粘貼,故謂之「午時書」。

張大千 行書 十二言聯

04

明初某年的端午節,明太祖朱元璋大宴群臣,席間雅興大發,出此上聯——「端門北,午門南,朝廷賜宴於端午。」

此聯的難度在於:前兩個斷句中「端」和「午」二字又出現在結尾處。

大臣陳應對以「春榜先,秋榜後,科場取士在春秋。」

「端、午、春、秋」等字對仗工整,自然貼切,毫無造作之感,君臣不禁撫掌稱快。

吳昌碩 八言聯

05

某年端午,明朝大畫家文徵明路遇一書生,書生吟出「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求對下聯。

夏曆每月的朔日和望日分別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此聯中有四字兩兩重複。

文徵明隨口應對:「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上下聯妙手天成,不漏斧鑿痕迹,令書生讚嘆不已。

06

清朝有著「三代帝師」美譽的祁雋藻,幼時聰穎過人。

在五歲那年的端午節,祁雋藻奉母親之命給三哥家送去五隻粽子。

三嫂想藉此試探一下小叔子的才華,脫口吟出上聯:「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真香!真香!」

祁雋藻不假思索,對出下聯:「三更三點三嫂伴三哥,好親!好親!」

「三」對「五」,「弟」對「嫂」,「香」對「親」,堪稱神來之筆。

三嫂聽後不禁面紅耳赤,心中卻讚嘆不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一碗醋,無品喝到正四品,這個唐朝判官咋做到的?
曾被當成包裹布的絕世名畫——明代《雪梅雙鶴圖》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