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此呆萌可愛的貓頭鷹,為什麼成了古人眼中的不祥之鳥?

如此呆萌可愛的貓頭鷹,為什麼成了古人眼中的不祥之鳥?

青銅鴞卣

商代遺留很多青銅卣[yǒu酒器] ,其中很多為「鴞[xiāo]卣」。

「鴞」即鴞鳥,就是通常所說的貓頭鷹。

「卣」是起源於商代的酒器。

「鴞卣」即以貓頭鷹為形象鑄造的青銅酒器。

《周禮》記載:「廟用修。」

東漢學者鄭玄解釋說:「『修』讀『卣』,『卣』,中尊,謂獻象之屬。」

「中樽」亦稱「中罇」,是古代中等容量的酒器。

青銅鴞卣(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博物院珍藏著一件商朝時期的鴞卣,是該院鎮院之寶之一。

出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山西呂梁石樓縣二郎坡村。

器物通高十四厘米,製作工藝精美,以鴞鳥為造型,以花紋裝飾,鴞首為蓋子,上有把手;鴞體為器身,四足鼎立。

兩隻小貓頭鷹背靠背站立,形象呆萌可愛。

2011年,有網友將這隻鴞卣照片傳到網路上,酷似網路遊戲中「憤怒的小鳥」的形象,得到了眾多網友的喜愛追捧,被評為2011年「最萌的文物」。

鴞卣鑄造於商代晚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及考古學術價值。

其實在古人看來,貓頭鷹是一種不祥的鳥類。

俗語有云:「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

《東周列國志》記載:「此鳥名鴞,晝不見泰山,夜能察秋毫,明於細而暗於大也。小時其母哺之,既長,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鳥,故捕而食之。」

說的是:貓頭鷹白日看不見泰山,夜晚卻視力極佳,明朝秋毫;小的時候它媽媽餵養它長大,等到長大了卻啄食它的媽媽,這種鳥也叫「不孝鳥」、「不詳鳥」。

也因此,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捕食這種動物。

漢朝時期,人們還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那一天,獵殺鴞鳥,做成羹湯食用,其目的就是將這種不祥之鳥、不孝之鳥、食母之鳥捕殺殆盡。

既然古人認為鴞鳥不詳,為何還以「鴞」作「卣」呢?

這是因為,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諸多貓頭鷹造型的器物,反映出上古時期一種圖騰崇拜的痕迹。

距今五六千年時期的先民,發現鴞鳥在夜間可以捕殺獵物,因此極其崇拜,希望這種神奇的鳥類會賦予人類神奇的力量,於是開始以鴞鳥為圖騰。

石樓縣二郎坡村,地處紅山文化遺址範圍。

崇拜鴞鳥的紅山文化影響一直延續到商周時期。

在商朝時期,人們對鴞鳥還是蠻喜愛的,商代青銅器有大量鴞卣,正是先民崇拜鴞鳥的實物證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說話的藝術:面對漢武帝斥責,東方朔一頓自誇,然後領賞回家
唐代黑科技2項:世界上最古老的時鐘,可旋轉式空調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