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文人骨氣哪裡去了?

文人骨氣哪裡去了?

文人骨氣哪裡去了?

文:枯木

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某某權貴被查,然後追溯以往,不外乎積年作惡,利益輸送,道德敗壞,為所欲為,可是搜索一下既往報道,卻是鶯歌燕舞,威風八面,劣跡竟然不見一斑,突然間就從高山跌入深谷,頗顯突兀。或者有關民生的文章,不少淪為某些階層的傳聲筒,爭分蛋糕者多,為民批評吶喊著少。

我們也看到一些父母官,開口則為人民服務,閉口則嚴格要求,背後卻是貪贓枉法,積金如山;一些道貌岸然的知名人士,開言必先賢明哲,閉嘴則道德法規;人後卻唯利是圖,蠅營狗苟,私德敗壞,走穴拜金。更有一些媒體,轉風使舵,在一些人得勢時卑躬屈膝,趨炎附勢,極呈諂媚之態,盡顯添花之能;在失勢時都紛紛上來打一棒子,儼然站在道德高地,雪上加霜,落井下石,有的甚至罔顧事實,指鹿為馬。整個輿論媒體文章千篇一論,每家都是一模一樣的新聞,就連事後批評也是如同一人之筆。

不禁要問,究竟怎麼了?我們都成了事後諸葛,必要的社會監督哪裡去了?我們知識分子的為民請命的勇氣哪裡去了?我們知識分子的骨氣哪裡去了?我們的社會精英的氣節哪裡去了?

追古溯今,中華民族得以文化血脈不斷,文明歷史得以延續,得益於一批真心秉筆直書的文人知識分子。正是他們的剛強氣骨,不折不撓的負責任態度,才使得後人可以對歷史略窺全貌,才使得我們可以吸取興衰更替的經驗教訓。而這,需要莫大的勇氣和堅強的信仰,有些人甚至為了真相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左傳》有兩則歷史記載。其一是春秋時期,晉國大臣趙盾的堂弟趙穿弒其君晉靈公,太史董狐記錄「趙盾弒其君」,面對趙盾的辯解,董狐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並宣示朝臣,以示筆伐,被孔子稱為「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其二是齊大夫崔杼因齊莊公與其妻私通,乘間殺庄公。齊太史書「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殺之,太史的兩個弟弟繼續如實書寫,也被殺。第三個弟弟依然不變,崔杼無奈才放棄,而另一個史官南史氏則聽說史官都被殺了,便拿起竹簡去準備繼續書寫,直到聽說太史第三個弟弟沒死並且直書才返回。這種捨身取義、蹈死不顧的精神可謂驚天地泣鬼神!而這也體現了孟子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正氣!

戰國時期著名愛國詩人政治家屈原,志潔高雅,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對楚國不正之風深惡痛絕,堅決不同流合污,最後被放逐,毅然身投汨羅江,以示明節。

西漢太史公司馬遷因為替李廣的孫子西漢名將李陵敗降辯解,慘被宮刑。然不墜志,不阿附,忍辱負重,詳考資料,歷盡十餘載,寫下記述歷史的鴻篇巨著《史記》,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司馬遷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文人精神,表現出了為實現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文人氣節。

東漢京都洛陽令董宣,因為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僕人仗勢殺人,董宣不畏強豪,當著湖陽公主的面將之斬殺,得罪了皇帝姐姐。劉秀為了下台,讓董宣給湖陽公主叩首謝罪,董宣兩手據地,死不肯俯,被劉秀稱為「強項令」而聞名天下。

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是曾著述《顏氏家訓》的北齊著名學者顏之推的六世孫,秉承家學,為官清廉。唐朝「安史之亂」,李希烈叛亂,顏真卿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凜然拒賊,終被縊殺,體現文人鋼骨。

宋朝最著名的具有文人氣節莫過於民族英雄文天祥,這位狀元及第的愛國詩人,和陸秀夫、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兵敗被俘,拒不降元,從容就義。留下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浩氣長存。

明初思想家方孝孺,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牽連其親友學生870餘人全部遇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方孝孺嘗謂:「士之可貴者,在氣節,不在才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方孝孺驗證了文人的骨頭最終所能承受的極限,也凸顯了專制者的血腥與殘忍可以達到怎樣的無恥。兵部尚書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依然拒絕瓦刺談和,使得其只能釋放英宗,只手將大明從危機中拉回。其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英宗「奪門之變」重新掌權後慘被殺害。他的《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正是其人生寫照。

到了清朝以後,文人骨氣卻被血雨腥風的統治者敲骨吸髓,蕩然無存。由於是少數民族統治,大興文字獄,針對不合作者採取殘酷鎮壓,常常廣事株連。就連一首詩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殺了幾百人,可謂歷史少見。文字獄的血雨腥風,把大部分文人氣節都殺的無影無蹤,久而久之,文人不敢過問政治民生,只能考據古代歷史,對現狀裝聾作啞,以至於龔自珍有名言"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只為稻粱謀",這就是清朝文人真實描寫,以至於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後世。

文人氣節的丟失,嚴重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也腐敗了官場習氣,做官的都是文人,強壓之下,只能謹小慎微,或者相互傾軋。文人沒有節操沒有秉持沒有信仰,這對國力政治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因而連小小的日本都把我們打得灰頭土臉,國土慘遭列強侵略分割盤踞,可以說是中國有歷史以來最大的恥辱。

清朝的文人氣節的丟失,使得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對社會對人文都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以至於近百年來人們在不斷地苦苦探索,苦苦尋覓,時而東方,時而西方,時而佛祖,時而上帝,精神寄託失去了家園,茫然不知魂歸何處。

近些年,文化交流碰撞加劇,時代變遷在提速,對比發達國家,追溯以往歷史,經濟好轉了,國力雄厚了,但是總感覺到缺少了點什麼,那就是我們似乎沒有找回來以往的文人骨氣,沒有勇於自我批判勇於剖析自己的膽量。

中國從來就不缺乏有才智的、投機鑽營的聰明文人,只是太少屈原、董狐、文天祥、方孝孺這樣有氣節的文人,缺少關心民生疾苦的那種悲天憫人的濟世思想,缺少敢於直視自己勇於直言的鋼骨鐵膽。清朝之後,中國文人更加鞏固了那種恪守和捍衛所謂體制正統性和既定秩序的所謂氣節,一種變態的文化人格和媚骨,完全拋棄了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把浩然正氣只是講在嘴裡寫在書上,卻不會用在行動中。

縱觀歷史,任何時代都有一條鐵律,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有希望,那麼首先得凝聚人心,凝聚人心就需要信仰,我們的信仰就是以民為本、澤披蒼生的奉獻精神,敢於為民請命、捨生取義的浩然正氣,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得以屹立在世界之林的錚錚鐵骨和精神脊樑,如果丟失了,那我們就是一盤散沙,隨便刮陣風都可以吹散。

因此,我們要找回我們失去的文人骨氣,尋找我們的精神依託,不再是渾渾噩噩,不再是卑躬屈膝、奴顏媚骨的隨聲附和,要敢於剖析自己,敢於直面陰暗,敢於揭露現實,敢於仗義執言,一切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那麼,希望就在眼前。

2017-5-15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一日一花一詩:桐花
唐文宗李昂《上巳日賜裴度》詩賞析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