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職場成事智慧之「韜光養晦」:如果鬥不過,最好藏起來

職場成事智慧之「韜光養晦」:如果鬥不過,最好藏起來

「韜光養晦」,讀來讓人覺得它有些古而庸的味兒,在古代史籍中,常看到「稱病不朝」、「稱疾不起」、「願乞骸骨」之類的字眼,其實,這些「疾」、「病」之類,都是假的,用一句現代俗話說,是「泡病號」,是政治病,是在對手較為強大的時候,保全自我的一種有效方式。用今天的話來說,「韜光養晦」就是——如果鬥不過,最好藏起來。

殷紂王

殷紂王的昏暴,千古以來,人所共知。他這個人不痴不呆,而且天資敏捷,才力過人,敢於徒手同猛獸搏鬥。可惜他的才智勇力都沒用在正當地方,他沉溺女色,寵愛妲己,作酒池肉林,使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作長夜之飲。而且他為人極其殘忍,對敢於對他表示不滿的人,他施以重刑,其中炮烙之刑,即令犯人赤足行走在炙烤得火熱的銅柱上,尤為殘酷。

這樣殘酷的統治,終於導致了天怒人怨,眾叛親離。對於大臣們的進諫,他一概不聽,大臣們多棄國而逃。他的叔父比干嘆道:「主上有過錯不去進諫,這是不忠;害怕處死有話不說,這不算勇敢;敢進諫,不怕死,這是最為忠誠的行為。」他於是去向紂王進諫,紂王不聽,他一連三天都不離開。紂王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叔父算得上是聖人了,我看看你的心倒有幾個竅!」竟將比干剖心而死。

箕子

箕子也是紂王的叔父,擔任太師之職,他看到紂王昏暴如此,國事已不可為,便假裝瘋狂,去給人家作奴隸,就這樣也沒逃脫紂王的魔掌。還是被囚禁起來,直到武王伐紂以後才被釋放。

這是歷史記載上第一個裝病以避禍的事例。在一個病態的、瘋狂的社會,正直的人既無力救助,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以此來避禍遠害,潔身自好,雖不免顯得消極,但總比貪戀祿位,終為風浪所摧要好。

與箕子類似的朱棣則以裝瘋作傻的方式騙過了朝廷的使臣,最後發動軍事政變,奪取了政權。

朱允文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孫子朱允文,這個二十一歲的年輕皇帝接到手的,是一根利刺攢集的權杖,這些利刺不是別人,而是他的二十幾個輩尊位高的皇叔,他們一個個都被封為藩王,割地而據,坐擁強權,要想保住自己的帝位,必須削奪這些藩王。別的藩王倒還不太難辦,最使朱允文感到棘手的是燕王朱棣。

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生性堅毅沉穩,機智多謀,既英勇善謀,又能以誠待人,在創建大明王朝的鬥爭中屢立戰功,頗為朝野所推重,連朱元璋也對他另眼看待。由於前面的三位兄長俱已死去,如今諸王之中以他為長,若能先將這根利刺削掉,其他諸王自然會乖乖地聽命。於是,一道削藩的詔書下到北平。

朱棣原以為朱元璋會將帝位傳給他的,當年朱元璋也曾這麼表示過,沒想到最後交給了朱允文,他不得不對這個侄子稱臣,對此他耿耿於懷。他一點兒也看不上這個嘴上沒毛的年紀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文人之手,拉不得弓,馳不得馬,不識稻粱菽麥,不辨善惡賢愚,滿腦子裝的都是一些什麼子曰詩云,仁呀愛的迂談腐淪,哪裡有一點兒帝王的氣魄和治國的才氣!他正等著朱允文擺撥不開的時候來收拾殘局的,沒想到這小子一出手就這麼老辣。

但朱棣明白,他現在還不能公開同朱允文抗衡,便借口有病不出,留在王府內,秘密訓練士卒。不料此事被人告發,朝廷派來使臣查問。使臣們來到北平,卻發現北平街頭有一瘋漢,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在大街鬧市之上,邊走邊狂呼亂叫;走到酒樓飯鋪門前,便闖了進去,奪了酒肉飯食就吃,同時還顛三倒四地胡說八道;吃飽了,喝足了,便倒在街頭之上呼呼大睡,有時從早睡到晚也不醒來。這個瘋漢,便是燕王朱棣。使臣命人將他護送回到王府,並親自前去探視。那時已是六月盛夏,天氣極為炎熱,人們赤膊搖扇,還是揮汗如雨,他卻圍爐而坐,一邊烤著火,一邊還嚷著叫道:「太冷了,太冷了!」

朱棣

朱棣就這樣裝瘋作傻,騙過了朝廷的使臣,於公元1399年7月7日,突然發動軍事政變,逮捕了朝廷的使臣,此時。他的病態病容一掃而光,對眾人宣佈道:「我哪裡有病,迫於奸臣陷害,不得不如此。」接著興兵南下,經過三年內戰,推翻了朱允文,朱棣稱帝登基,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了。

現在看來,韜光養晦也不是古人「政治病」發作時的專利。在工作中一樣是可以用得著的,比如你如果發現上司是個惡人,而你又一時無法抓住把柄,你也不妨先韜光養晦,隱忍不發,待到一定的時機再揭穿他的老底,從而徹底擊敗他。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注我的文字,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好未來 的精彩文章:

領導的這幾大心思你都摸不透,再有能力,你也是「混」不好職場的?
當內心感到無比焦慮時,請做這三件事,你會越活越自在

TAG:職場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