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邁克爾·沃爾夫:城市真實焦慮觀察者

邁克爾·沃爾夫:城市真實焦慮觀察者

4月24日,攝影師邁克爾·沃爾夫(Michael Wolf)在香港與世長辭,享年65歲。這個德國人鍾愛城市主題,用客觀紀實的態度捕捉城市的風貌。同時他也聚焦中國主題,記錄了下最真實的中國。

邁克爾以在香港拍攝的《建築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 )》聞名。在他的這一代表作中,香港平民逼仄的生存空間暴露無遺。港島在承載了不計其數的財富的同時,也容納了高密度的居民,棺材房、籠民這些詞直指香港居民可憐的生存空間。四周的土地已經被盤剝得乾乾淨淨了,居住用地就只能向天空借。在《建築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 )》中,每個樓盤的開發商似乎都想用彩色沖刷密集感,好讓這些小格子少幾分壓抑。而每個居民也在生活中反抗,好讓自己不被囚禁成一模一樣的格子。伸出的晾衣桿,掛出的T恤衫,以及晃動的人影,使得每個窗口不顯得真的完全一致。難怪他本人更想窺探窗內的生活:「每個窗戶後面都有一個家庭或一個人,你能想像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嗎?」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除了香港,邁克爾也從不同視角去記錄城市。他拍攝了巴黎大大小小的屋頂。浪漫之都的印象被顛覆,巴黎的頭頂也一樣無趣:千篇一律的混凝土,千篇一律的鐵桶,千篇一律的角度。在城市化里,無一城市倖免被複制的命運。2006年,他前往芝加哥辦展時,在黃昏時刻乘坐高架火車進入城市,他對芝加哥建築的透明度感到震驚。在亞洲工作多年之後,Michael在芝加哥這座城市上看到了新的不同背景城市的研究機會。 與香港高密度的建築不同,芝加哥建築的透明度和巨大的尺寸為圖像創造了更大的縱深感,而玻璃摩天大樓的透明度則使其內部生活顯得更加緊密。

Paris Roof Tops

Transparent City

Transparent City

邁克爾在中國拍攝下了許多中國人的肖像。這一批作品常常被視為醜化中國人——土氣、瑟縮,不體面。1997年到1998年拍攝的中國人肖像中,數碼相機放大了臉上的皺紋和暗沉,男男女女的形體也不好看,農村背景的大多乾癟、瘦弱。面對鏡頭他們多少有些拘謹和局促。在西方時裝潮流盛行的年代裡,大家通常將「洋氣」與「好看」對等,女人們更加認可這件事。服飾是這批照片中值得探討的一個點:這些女人穿著皮衣、毛絨外套或是牛仔褲,在配飾上也開始加入有鮮明西方元素的爵士帽、皮鞋。逼近千禧年,女性們已經有了很明確的追逐時尚的意識,但在審美上的確心有餘而力不足,無處安放對潮流的渴望,於是混搭變得真的很混,多種元素被堆砌在一起,在挑選適合自己的服裝上也有很大欠缺。相比之下,都市麗人們的打扮就協調了許多。但在一片高飽和色和奇特面料間,說丑其實有失偏頗,人們的服飾反映的是從鄉土拔地而起的審美,即便不太符合現在的眼光,也是當時服裝潮流的生動展現。城市裡的人更加懂得讓自己看起來體面些,但顯然是鄉鎮的時尚看起來更加有趣。畢竟當下「土酷」盛行,萬物皆可SUPREME,搞不好土到極致就是潮了。

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1997-1998中國肖像(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的視野還是很大的,畢竟穿蓑衣的大爺在相片里顯得很酷,光膀子的青年也生機勃勃。同樣是肖像,《真實玩具故事(The Real Toy Story)》系列中《工人肖像(Factory Worker"s Portraits)》是殘酷的。富士康13連跳好像離我們已經很遠了,但有些事實還沒有被改變。在這一個玩具工廠里,工人們日復一日手制那些高價玩具。和那些批量生產的玩具一樣,他們每個人都看起來十分相似,每一個人的靈魂似乎都被吞進了玩具里,眼神疲倦、迷惘、麻木。當人在某種意義上和機器無異時,人的本性是被剝奪的。邁克爾後來在一個月內收集了20000多件「中國製造」的二手玩具,將這批龐大的藏品變成了一個裝置,一個真正的玩具故事——他將這一系列中國工人的肖像釘在了各種塑料玩具覆蓋的牆壁上。這在視覺傳達效果上是震撼的:這成為規模龐大的中國製造和歐美對一次性產品供應的無止境渴望的圖形表示。每一個工人的凝視賦予這片玩具海洋生命。

The Real Toy Story:Factory Worker"s Portraits

The Real Toy Story:Factory Worker"s Portraits

或許是因為這一類的殘酷現實被外國人記錄下來,中國人往往很不滿這樣的作品。我們憑什麼被這樣被代表?這種批評和反感其實透露了何不食肉糜的發問。一個月的工資不及手上一件玩具的巨大貧富差距是很多人難以想像的,而在中國的很多地方,即使是10多年後,依然存在著這群人。與其惱羞成怒別人揭開了這層血淋淋的現實,不如真正去了解國家的現狀。

The Real Toy Story:the Installation

The Real Toy Story:the Installation

邁克爾喜愛中國是有理由的,他在香港和內地迸發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中國瞬息萬變的城市景觀為他提供了持續的刺激,並有機會記錄下這個新興超級大國的眾多面孔。

不過我們大可不必懷疑邁克爾針對中國,他只是喜歡記錄下真實。在他的鏡頭下日本也被赤裸裸地揭露了一次。《東京壓縮(Compression Tokyo)》發生在日本的地鐵上,人們在擁擠的狀態下尊嚴盡失。在日本這樣一個注重私人空間的國家裡,所有的體面被碾碎在人與人之間無法拉開的距離里。在這一系列作品中,Michael避免了他早期作品的「客觀」分離,並質疑攝影師在城市中的角色。人們填補了這些地鐵車廂的每一平方英寸。他使用「無退出」的攝影風格,將觀眾的目光捕捉到框架內,就像乘客無法逃脫這些擁擠空間的桎梏一樣。誰的額頭抵上了玻璃門,被紅色的燈光照亮,彷彿是被這個城市撞得頭破血流;誰的臉被用力地懟在門上擠到變形,手指還在強撐著拉開一點距離;誰在這座起伏波動的鋼鐵怪物里疲倦到站著睡著。《東京壓縮(Compression Tokyo)》描繪了一個城市地獄,通過用相機搜尋這些通勤者,邁克爾突出了他們在最極端的城市的人的脆弱。

Compression Tokyo

Compression Tokyo

Compression Tokyo

邁克爾·沃爾夫的作品通過使用各種各樣的視角和視覺方法,用相機揭示了蘊藏在城市中的人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建立起了自己城市攝影師身份,同時使得自己能快速適應和重新配置這個快速變化的環境,從而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光怪陸離的城市生活肖像。無數的Instagram攝影師開始學習他審視城市的視角,地面和天空消失,各種高密度建築照片層出不窮,爭先恐後地表現城市的高度壓縮。對於觀者來說,在看到他的作品後模仿這樣的攝影方式是簡單的,但真正認識城市和城市裡的人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文中圖片均來源Michael Wolf個人網站

《愛的藝術:旅人日記》

展覽時間:2019年3月30日 – 2019年6月30日(周一閉館)

開館時間:10:00am—18:00pm (17:30pm停止售票)

展覽地點:北京今日美術館2號館,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

- E N 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T藝術雲圖 的精彩文章:

可不是每個藝博會上都有賣煎餅果子的
愛的藝術:旅人日記北京寶格麗酒店POP-UP展開幕

TAG:YT藝術雲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