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給出一上聯,朝中官員無人敢應答,後被一少年對出

皇帝給出一上聯,朝中官員無人敢應答,後被一少年對出

在古代,雖然沒有現代許多高科技的娛樂產品。但古人的生活方式卻也是閒情逸緻的。在閑暇的時光,三五個好友聚在一起,吟詩作對,頗有一番樂趣。民間百姓如此,就連高高在上的天子也十分喜歡吟詩作對。不過尋常百姓對詩,純屬是輕鬆的娛樂性質,但若是給天子對詩,便要承擔一定的壓力了。畢竟君王的權力,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的。若是給君王對詩,觸犯到了政治利益,或是映射了一些敏感的現象。如果君王要治罪,臣子也是無話可說的。筆者今天要講述的,便是一位日常喜歡吟詩作樂的皇帝,給臣子出了一副上聯。奈何朝中官員無人敢應答,最後還是被一位少年對出的。那麼這位皇帝是誰?這位少年的才華被認可了嗎?

該君王便是明朝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可謂是為明朝做出了極大貢獻的君王,在他的統治下,明朝江山日漸強盛。雖然朱棣的上位手段並不光彩,但他卻有治理天下的野心和能力,也算是一位千古名君了。畢竟人不是完美的,就連貴為天子的皇帝,也是存在些許瑕疵的。比起明朝後期那些名正言順登基的皇帝,朱棣不知要比他們強多少倍。我們知道,從明清開始,北京便成為了我國封建王朝的都城。不過在朱棣之前,南京才是首都。但因為朱允炆忌憚朱棣的勢力,想要將其派遣到遠方任職,於是朱棣便成為了北平的布政使。由此一來,朱棣在北方,朱允炆在南方,兩個人也算是隔著千山萬水了。只是,朱允炆過於宅心仁厚。但朱棣對政治的野心,卻遠遠超越了親人的情誼。朱棣還是篡權奪位,登基為帝。

後來,朱棣便把都城搬到了北京。身為君王,雖然治理國家政務才是最根本的事情。但是朱棣將國事處理得非常妥當,無論是經濟、軍事、交通,還是外交方面,都呈現出一派和諧的景象。既然君王的分內之事已然做好,那朱棣自然也有資格發展一下自己的業餘愛好。朱棣不僅富有絕佳的政治才能,也十分喜好文學。他閑暇的時候,和民間的老百姓都是一樣的,喜好對詩或是對對聯。當時正逢過節,雖是一個夜晚,但北京城上下卻是一片繁華。家家都在布置著各式各樣燈籠,買賣各種各樣的民間小物品。夜晚的月光也十分明亮,畢竟古代的北京空氣還是相當透徹清新的。朱棣看到民間一片祥和的樣子,可謂是分外欣慰。

此時朱棣的詩意也油然而生了,於是他便隨口說了一句上聯:「燈明月明,大明統一。」隨同朱棣出行的還有一眾官員,朱棣饒有興趣地讓這些官員對下一聯。可這些朝廷官員卻面面相覷,啞口無言。就連平時喜好舞文弄墨的一眾文臣,也在此刻變得詞窮,不知道該怎麼接下一句。於是這些官員便開始熱烈地探討,怎麼才能顯得文采翩翩,又不失朱棣的意境。但這時,一位少年事先站了出來,自信地對朱棣說,他已然想到了下一聯。這一聯便是:「君樂臣樂,永樂萬年。」少年給出的下聯既押韻,又極其符合此時此刻的意境。眾人聽了,皆是一副驚嘆的模樣。該位少年名字叫做彭印山,朱棣早已有所聽聞他的才智,此次出行還專門帶上了他,就是想試試他的聰慧才智,果然沒讓朱棣失望。

筆者認為,彭印山實乃名副其實的「神童。」彭印山做出這副對聯,也僅僅只有6歲。與同齡人相比,他已然遠遠勝出。才華甚至可與朝廷的文武百官相媲美。可這短短的僅有8個字的下聯,究竟是怎樣俘獲了朱棣的賞識呢?這副短小精悍的下聯,此中自有精妙之處:君樂,臣樂,恰當地描述了當時的情形:百姓安居樂業,君王和臣子此刻也是無比快樂的。且「永樂」一語雙關:既是希望百姓、君臣能夠永遠快樂。同時「永樂」還是朱棣的年號,萬年更是代表了,對大明朝國力延續萬年的美好寄託。如此,怎能不讓朱棣開懷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閑談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期,文丑和高覽能力相當,與趙雲交手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TAG:讀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