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耗時 2 年,Android 還是沒找到比 iOS 更好的手勢操作

耗時 2 年,Android 還是沒找到比 iOS 更好的手勢操作

Google 在上周推送了 Android Q Beta 3 測試版系統更新,在這個版本中,用戶可以用上和 iOS 一模一樣的手勢交互。

如果你用過這兩年發布的全面屏 iPhone 手機,應該對這套手勢並不陌生。它的主要操作可以歸納為以下 4 點:

1. 底部上滑返回主屏

2. 底部上滑停頓,呼出多任務界面

3. 左右滑動導航條,快速切換多任務

4. 邊緣側滑,返回上一層界面

在 iOS 系統中,「邊緣側滑返回」的操作已經沿用多年,只是蘋果想實現全面屏 iPhone,就必須要砍掉原來的物理 Home 鍵,原本的按壓操作就由一套新的滑動手勢來替代。

反倒是對 Android 系統來說,默認的「返回」、「桌面」、「多任務」三個虛擬按鍵的設計已經沿用多年,如果想要啟用手勢交互,就需要找到幫助用戶過渡的方案。

或許一開始,Google 也不想直接「照搬」iOS 的交互邏輯,所以在過去 2 年中,原生 Android 系統也對手勢交互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嘗試。

第一個版本出現於去年發布的 Andorid P 系統中,這是 Google 自「三大虛擬按鍵」後,首次對原生 Andorid 的交互進行修改。它在中間啟用了類似 iPhone X 的小橫條,同時在左側保留了三角形的返回鍵。

問題是這套方案並不好用,具體還是來看點動圖演示。

第一點是「底部上滑」操作的層級設計。

在 iOS 系統中,「上滑」分別對應「返回主屏」以及「呼出多任務」,兩種操作結果根據滑動時的停頓來實現區隔。

而在Android P系統中,「上滑」同樣對應了「多任務」和「應用抽屜」這兩個結果,可它的判定邏輯卻十分混亂。

首先是在主屏狀態下,向上短滑,會呼出多任務界面;如果你想直接跳到應用抽屜,則需要按著橫條不鬆手,繼續上滑到一定距離才能實現。

而如果你是在某個應用中進行上滑,不管力度再大,滑動距離再長,是否有停頓,都只能先呼出多任務界面,然後再重新向上拖拽,才能返回到應用抽屜。

這也讓 Android P 的上滑操作有著明顯的割裂感,而且應用內外採用的兩套邏輯也讓人十分困惑。

第二點問題,是「返回鍵」和導航條之間的矛盾。在未啟用側滑返回手勢之前,Android P 仍然保留了三角形的虛擬返回鍵和底部的導航欄,所以不少人認為 Google 的這套修改實在是有些多此一舉。

畢竟,啟用手勢交互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正面實體按鍵的操作,以及讓全面屏手機屏幕獲得更完整的內容呈現;但導航條依舊會對屏幕底部造成遮擋,和傳統虛擬按鍵絲毫沒區別。

在 Android P 的後期更新中,Google 也對這套手勢做了幾次調整。最開始,多任務切換可以用滑動橫條的方式來實現的,但由於這個滑塊只能向右滑動,當用戶左手持機時,手指很難夠到右邊。

後來 Android P 也改成和 iOS 一樣,只要是底部左右輕掃,就能完整應用的快速切換。

可以看到側滑操作時出現的返回箭頭

至於「上滑」和「返回鍵」的問題,Google 直到現在的 Android Q 版本才進行了調整。

現在,只要你在設置項中啟用新手勢,屏幕底部便不會再出現返回鍵和導航欄,只會剩下一個指示條,所有手勢也都改成了和 iOS 系統一樣的操作邏輯。

但具體的頁面動效、打開/關閉應用時的縮放效果、回彈感的呈現等,原生 Android 還是會有一些粘滯性,而 iOS 則有自己一套比較成熟的設計規範。

鑒於目前 Android Q 還處於測試狀態,後續應該還會進行調校。

不過新的手勢也衍生出新的問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手勢區域和原有應用操作區域之間的衝突。

打個比方,如果「側滑返回」成了 Android 系統的默認手勢,就會讓一大批採用了側滑抽屜欄(也被稱作「漢堡菜單」)的應用無法呼出該菜單,比如說 Gmail、Google Map、嗶哩嗶哩等,現在我只能直接點按左上角才能做到。

如果你在應用左上角看到三條橫線,那就是「側滑抽屜欄」。

而 Google 在 I/O 大會上給出了一個解答。對於使用側滑抽屜欄的應用,用戶進行滑動操作時,應用會優先呼出菜單欄,然後二次側滑才會進行返回操作(當然右側也是可以滑動的)。

新的 API 甚至可以讓系統自動「屏蔽」某一區域中對返回操作的響應,優先處理應用內的操作。

當然,很多應用為了移植和維護方便,會統一採用底部導航欄的設計(類似微博、微信),也就不存在側滑返回的衝突問題。

啟用新手勢的同時,Android Q 也保留了傳統的三大虛擬按鍵和 Android P 的二鍵設計。來自 Android Authority 的報道稱,Android 系統 UI 項目經理Allen Huang表示,未來 Google 會「鼓勵」第三方手機廠商使用和原生 Android 一樣的手勢交互,但並不做硬性規定。

用戶每天使用返回操作的頻率超過 150 次,我們希望讓整個交互變得更易於理解和學習。

Android 換掉虛擬按鍵,和蘋果砍掉實體 Home 鍵一樣,都是一件大事。對於很多已經習慣了虛擬按鍵操作的用戶們而言,他們可能會覺得手勢交互十分抽象,不夠直觀。

然而,統一操作邏輯,降低學習成本,這些都是需要原生 Android 來定義的事。更何況是交互邏輯的調整,它牽扯到用戶對於肌肉記憶的培養,也關係到第三方應用設計等問題。

哪怕是「上滑」這一簡單的操作,如今不管是 iOS 還是 Android,都對應了至少兩個功能結果,這決定了 Google 需要對滑動過程中的停頓時間、距離長短以及按壓力度做出區分。

這些數值的確定,決定了用戶能否對一套手勢交互有著清晰的理解。

當然,在手勢交互這個領域,中國手機廠商們的跟進速度和適配效率要更為「迅速」,還衍生出好幾種玩法。

最簡單粗暴的就是將傳統的三大虛擬按鍵全部改為上滑手勢。此時底部區域會劃分為左中右三塊,分別對應原來三個按鍵的功能。因為實現成本較低,很多國產廠商都採用了這個設計。

還有一種是混合型,即在保留左右區域上滑返回操作的同時,將中間上滑的操作改為和 iOS 一樣的「上滑返回主屏、上滑停頓呼出多任務」的操作邏輯。

而「照搬」iOS 手勢操作的也很常見了。比如 MIUI,很早就套用了類似 iOS 的「側滑返回上一級」操作,算不算變相降低了 iPhone 換機用戶的學習成本?

但由此也能看到,比起對「抄襲」和「借鑒」的口誅筆伐,回歸到自己在用的手機上,大部分用戶對於好設計是不會抗拒的。

至於是粗製濫造的生搬硬套,還是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因人而異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這款比手掌還小的洗衣機,能讓你隨身帶去旅行
小米推出了米家走步機,它適合你嗎?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