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他用演算法寫了個網紅,換來吃不完的「免費午餐」

他用演算法寫了個網紅,換來吃不完的「免費午餐」

Chris Buetti 是一位坐標紐約的數據科學家,他雖然沒錢頓頓下館子,但實在不想放棄圍繞在身邊的美食,想到了一個吃免費午餐的法子——做 Instgram「網紅」。

在國外,很多自詡「Instagram 網紅(influencer)」的人會主動向品牌/商家發出合作邀請,以發推文/視頻宣傳來換取住宿或餐廳免費體驗或折扣。

更妙的是,Buetti 編寫了一套程序,來幫他挑選和發布 Instagram 上的內容,和潛在粉絲互動,積累數萬粉絲後,甚至還會向特定紐約餐廳賬號發出合作邀約。

自程序跑起來後他就沒登錄過這個賬號,真·坐等免費午餐。

乍一聽,這似乎又是一個「機器人要搶網紅飯碗」的聳人聽聞案例,但仔細了解背後機制後,你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網紅」分兩種,這是後一種

當我們在談論 Instagram 上的「網紅」時,其實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明星以及具備極具辨析度個人風格的博主,他們本人就是品牌的最重要標識。被《福布斯》評為史上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十億美元富豪的Kylie Jenner就是極致代表。

擁有 1.75 億社交媒體粉絲的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成功)這是社交媒體的力量。在我可以開始做任何事情前,我就擁有了如此強大的觸及力。」她的美妝帝國最值錢的,也許是產品上印著的她的名字。

另一種,則是一種針對特定主題的內容篩選和彙集,誰在運營似乎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分享的內容得貼題和優質。Buetti 用演算法自動化運營的 Instagram 賬號 @beautiful.newyorkcity 就是這種。

因為目標是在紐約吃「霸王餐」,Buetti 將賬號 @beautiful.newyorkcity 的內容定為分享優質的紐約建築、經典地標等圖片,這樣一來,粉絲積累了,要去找紐約餐廳談合作也比較合理。

Buetti 這個賬戶現在已經給朋友運營了

要讓這個號內容和粉絲漲起來,Buetti 得解決兩個問題:自動化生產好的內容和發展粉絲(growth hacking)。

內容方面,他找了 50 多個類似主題的賬號,趴下圖片、文字以及粉絲互動數據,以演算法來挑選出「好」的內容。和人類運營者不同,由於演算法可快速篩選大批量數據,Buetti 將規則設得非常嚴格:杜絕廣告(配文中帶類似「現在購買!」)、任何可能存在爭議的內容(評論區被關閉了)和 tag 的數量不會太多(更便於轉載)。

此外,由於可以選擇的內容之多,Buetti 還想在審美上把把關。他下載了一批照片,手動評價好看與否,訓練了一套機器學習模型,為通過基本篩選的內容進行二次過濾。

據 Buetti 了解,Instagram 的推薦演算法更偏好活躍度高的賬號,所有他還定時每天發布三次內容,確保賬號能在「探索」頁面獲得更多曝光推薦。

除了內容篩選嚴格,Buetti 在轉載版權標註上同樣苛刻。除了會在圖片下 @ 演算法獲取這個圖片的賬號外,還會帶上上述賬號在圖片中標註的用戶或是自帶 @ 內容,寧願多標註來源也不想少了來源。

就這樣,Buetti 創造了一個內容產出質量和數量都非常穩定的 Ins 賬號。而且,這個賬號總會標明圖片來源,所以當一些攝影師發現自己的作品被轉載後,不僅不反感,甚至還會過去評論區道個謝。

被 @ 的攝影師在留言致謝

接下來,Buetti 需要為這些內容找到合適的用戶。他選擇了一個不新穎的用戶增長方法——「關注/取關」法。

你是否也在自己微博發現一些很奇怪的賬號無端端關注你,並想讓你「回關」?Buetti 用的也是這種方法。

他找了一批和自己賬號類似的 Ins 賬號,並用演算法自動關注這些賬號的粉絲,希望這些粉絲會關注他並和賬號互動。在兩天內,如果這些粉絲沒有關注回這個賬號,演算法就會自動取關他們,繼續找尋新用戶。

這個方法受到部分博主的抨擊。他們認為以這種方式增長來的粉絲大多都是機器人或者是只是同樣在盲目求粉絲增長的人,並不是真正的「粉絲」,認為他們會做壞「網紅經濟」的聲譽。

Buetti 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為演算法關注了的粉絲分了三個級別,並按需篩選:1. 不回關他的;2. 關注了他,但和其賬號無互動;3. 關注了他,和他相互點贊和評論的粉絲。

當 @beautiful.newyorkcity 粉絲超過兩萬時,Buetti 就開始用 API 給帶有「曼哈頓」的餐廳 Ins 賬號發送一封模板郵件,問他們是否感興趣合作,以一段免費的餐飲或特定折扣,換取在 @beautiful.newyorkcity 上發照片和文字宣傳。

標註著「贊助」的餐飲推文

後來,BuzzFeed 聯繫了其中一家曾給 Buetti 提供免費晚餐的餐廳,告知他們這個賬號其實就是自動化運營的。店主並未因此感到生氣或驚訝,只是淡淡說一句:「我覺得我們還是挺滿意的,因為那仍然還是個廣告,將我們展示給賬號的粉絲。」


無論背後是人或機器,我們只是想要對的信息

和創造獨特內容的「個人」型網紅相比,Buetti 的賬號解決的其實是信息整合和用戶配對問題。當我們從信息分發這個角度來看,背後在運營的是人還是演算法,似乎真的沒人在乎。

我是從 @F**kJerry 那受到啟發的。他從來都不露臉,只是發從網路上找到的 meme,很多時候還是偷的。我就想,這傢伙可能永遠都不用手動管理他的賬號。

Buetti 對BuzzFeed 說道。事實上,信息整合在 Instagram 上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類別,meme 就是其中一個極大類別。

仔細想想,這類賬號就像國內軟體「即刻」上的話題,以單純的截圖形式取代進一步的超鏈接和跳轉,破壁不同社交媒體上的同類內容來展示。

如果說有一些信息,我們不在乎傳遞給我們的是人還是機器,那麼,也有一些故事,人們似乎更願意通過「機器」來傳遞。

@意難平 bot、@失戀 bot、@ 社畜 bot ……你記得微博上那些披著「機器人」冷冰冰面孔的真人嗎?正是因為賬號「機器人」的「距離和冷漠」,讓人更放心說出心聲,匿名的故事也讓讀的人也更願放下成見。

Buetti 在接受Cheddar採訪時曾表示,網紅們其實真無須為他所做的這類自動化賬戶感到擔憂,因為這種賬戶和強調個人風格化的賬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只要內容好,我們不太在乎這類信息賬戶背後運營的人還是機器,因為我們想要的只是合適的信息,而不是和他/它交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郭明錤:相機升級將是 2019 款 iPhone 最大賣點
魅族 16s 體驗:當升降攝像頭和劉海屏成為主流,它選擇不被同化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