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急診科教授40年的臨床經驗:猝死常發生在10個時刻

急診科教授40年的臨床經驗:猝死常發生在10個時刻

如果說醫院是人世間悲歡離合的集散地,那麼急診室就是其中最悲情的焦點。

當一輛風馳電掣的急救車從身旁呼嘯而過,你是否想到,是什麼扣動了急症發作的扳機,哪些時刻病人被推到了懸崖邊緣?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權威急診專家,結合他近40年的臨床經驗,提醒大家猝死發生的十大危險時刻。

受訪專家

解放軍總醫院急診科教授 孟慶義

1

喝多了

很多人信奉「無酒不成席」,覺得喝點酒能拉近關係、活躍氣氛,殊不知幾杯酒下肚,危險已在逼近。

酒精會使交感神經興奮,讓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隨之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繼而誘發心絞痛、心梗。

病人會有胸前壓榨性的疼痛,有瀕死感,嚴重的可致猝死。

對於本身有腦動脈硬化的人,血壓升高可能造成腦出血;本身有腦動脈瘤的人,可致動脈瘤破裂,瞬間奪去生命。

喝醉後意識不清的情況下出現嘔吐,若呈仰卧姿勢,可能造成誤吸,即胃內容物進入氣道,導致窒息。

另外,糖尿病患者如果飲酒,酒精會加重人體脫水,誘發酮症酸中毒,嚴重的可致心臟驟停乃至死亡;糖尿病患者飲酒的另一個威脅是低血糖,也有死亡風險。

2

吃撐了

逢年過節,一頓大餐之後被送到醫院急診科的不在少數。

孟慶義教授說,暴飲暴食,特別是富含脂肪的食物大量攝入後,會造成胰腺導管收縮,繼而誘發急性胰腺炎。

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會產生心肌抑制因子,造成心臟驟停,極為兇險。

如果是冠心病患者,飽餐之後,大量的血液會跑到胃腸去「支援」消化,造成心肌缺血,容易誘發心梗。

因此,冠心病病人最好吃七八分飽,不要為了滿足一時口腹之慾而追悔莫及。

老年人吞咽機能退化,吃飯需要細嚼慢咽,如果吃得太急有生命危險。臨床上,因為吃年糕等黏性大的食物,或者吃不易嚼爛的大塊牛排,導致氣道被糊住引發窒息的病例並不鮮見。

老人一定要選擇小塊、軟爛、易咀嚼吞咽的食物。另外,嘴裡嚼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吃飯時微微低頭,可避免食物走岔道進入氣管。

有肝硬化等基礎病的人,食道、胃往往有靜脈曲張,雞骨頭、魚刺、饅頭乾等尖銳物會劃傷血管,造成大出血,需要極力避免。

3

憋大便

便秘是常見病症,由此引發的「馬桶上的悲劇」不在少數。

因為大便干,解大便時屏氣用力,會導致血壓驟然升高,心臟耗氧量增加,會誘發心梗。

房顫患者心房往往有血栓,血壓升高的情況下,血栓極易跑進腦血管,引起腦梗;原來有高血壓或者腦動脈瘤的,則易導致腦出血。

屏氣的時候,主動脈內外膜受力不均勻,容易造成拉伸撕裂,引發主動脈夾層,病人會感到撕心裂肺的胸痛;主動脈夾層一旦破裂,病人將迅速因大出血死亡。

4

發脾氣

好脾氣的人好福氣,這話一點不假。在臨床上,因為吵架、鬥氣、憤怒引發的急症,急診科醫生見得特別多。

情緒激動時,心臟承受的風險最大,用「急火攻心」形容一點不為過。

這是因為,激動會使血壓升高、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導致心梗;還會引發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都可導致猝死。

腦血管同樣會受到威脅,大吵一架後氣到腦梗、腦出血的人也不少。

孟慶義教授說,臨床上有一種名為「章魚壺心肌病」的急症,這是一種應激性心肌病,多在大怒後發生。

該類患者的心肌不能正常收縮,左心室變成一個球形,心臟失去泵血功能,會引發急性心衰乃至猝死。

專家提醒,心平氣和才是健康之道,除了少生氣,生活中還應該避免過喜、過悲、驚嚇等所有劇烈的情緒波動。

有的病人,在大吵一架之後渾身顫抖不能自控,說不出話來,甚至意識喪失,送到醫院後卻什麼化驗檢查都查不出異常,這種情況往往是癔症。

這種情況急診不少見,是因為患者在憤怒的時候過度換氣,導致呼吸性鹼中毒(因呼吸過度,導致體內二氧化碳過多排出而使血液偏鹼),一般沒有生命危險,通過心理疏導,癥狀能慢慢緩解。

5

抽不停

人們往往覺得,煙草對身體的危害來得比較慢,其實不盡然。孟慶義教授就接診過多名「煙毒出來的」心梗患者。

一名60歲的大叔和幾個朋友打了一宿麻將,幾個人不停地抽煙,也不開窗戶,房間里煙霧繚繞,結果第二天早晨他倒在了牌桌邊。

究其原因,尼古丁會導致冠脈痙攣,如果原本心臟不太好,大量吸煙可能導致心絞痛、心梗、心律失常,可引發猝死。

6

坐太久

案頭工作多,長時間看劇、玩牌,坐長途飛機……現代人久坐越來越多,由此引發的急症也明顯增加。

下肢靜脈是靠腿部肌肉收縮把血擠回心臟的,久坐者下肢長時間不動,靜脈血迴流就不暢,容易形成血栓。

久坐後開始活動,血栓脫落,順著血流進入肺部,就會造成肺栓塞,這種情況醫學上又叫做「經濟艙綜合征」。

該病患者會突然感到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如不及時救治,死亡率極高。

7

熬太晚

「熬著最深的夜,敷著最貴的面膜」,形象地描繪出現代人扭曲的養生觀。

有的是因為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過長,有的則是貪玩,長時間追劇、打遊戲,耗費腦力,且睡眠嚴重不足,由此產生的急症很常見。

過勞會導致血壓升高、心肌缺血,可引發心絞痛、心律失常、心梗、腦梗、腦出血等。

有的人連續加班幾天後,突然一側耳朵聽不見了,叫做「突發性耳聾」。

其原因是過度勞累導致耳蝸血管收縮,使得內耳缺血、聽神經受損,引起聽力喪失。如果治療不及時,耳聾可能無法逆轉。

8

練過頭

生命在於運動,可是如果運動不得當,特別是老年人或有基礎病的人,很容易出現險情。

如今馬拉松如火如荼,很多人加入長跑健身的隊伍,可是經常在賽事中傳出有人猝死的消息。好好的運動健將,怎麼一下子猝死了呢?

孟慶義教授說,在比賽中猝死的,往往是原先心臟有隱患的人,例如先天性心肌病,平時看不出來,一劇烈運動就出事了。

可見,劇烈運動絕對不適合所有人。

有些運動量對大部分人來說不是個事兒,例如拎個重物爬三層樓,對有冠心病的人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心梗。因此,運動及體力勞動一定要量力而行,絕不能蠻幹。

9

天太冷

數九寒天,往往是醫院急診室最忙的時候。

寒冷會使血壓升高,由此可引發心肌缺血,繼而出現心絞痛、心梗;腦梗、腦出血的幾率也陡然上升。

老年人及動脈硬化患者冬天應減少外出,如果出門最好選在中午前後氣溫比較高的時候,並且一定要穿厚點,戴上帽子、圍巾、手套。

如果下雪了,最好不要出門,以免滑倒摔傷。雪後摔骨折繼而卧床不起的老人,出現肺栓塞、肺部感染等嚴重併發症的幾率極高。

10

天太熱

烈日炎炎的夏日,對體弱的人來說也是危機四伏。

氣溫高,濕度大,人體代謝率明顯增加,心肌耗氧量上升,心臟負擔加重,心絞痛、心梗等就會找上門來。

孟慶義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則要警惕大量脫水導致的酮症酸中毒,以免引發猝死。

在戶外的人一定要防中暑,中暑會導致全身橫紋肌溶解,引起腎臟損害;最嚴重的熱射病,會直接導致死亡。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張彤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息肉可能在你腸道悄悄「紮營」!直徑超過這個數要小心了
中醫給4種「睡不好」開處方,睡覺困難戶請對號入座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