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于禁為表忠義,連故友都不放過,為什麼最終卻晚節不保?原因簡單

于禁為表忠義,連故友都不放過,為什麼最終卻晚節不保?原因簡單

公元219年,襄樊之戰爆發,名將關羽不僅圍困了曹仁,還水淹七軍,斷了曹仁的援兵,從此威震華夏。這個時候,曹操雖然驚慌,嚇得提出了遷都暫避其鋒芒的想法,卻還沒對屬下失望,畢竟關羽的能力,他早就有所了解。可是,這時傳來的另一則消息,卻讓他失望透頂,那就是于禁降敵。《三國志》記載,曹操收到這一消息後,曾嘆息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也就是說,對於于禁降敵一事,曹操非常不解,也非常痛苦。

其實,對於此事,不僅曹操難以接受,很多讀者也都無法理解于禁的選擇——他原本是鮑信的麾下,後來隨鮑信一起投奔了曹操,並在王朗的舉薦下,得到了曹操的重用。他不僅治軍嚴明,還對曹操忠心耿耿,成為了曹操手中的一把刀,指哪打哪。例如,宛城之戰的時候,一直被曹操縱容的青州兵作亂,他不顧是否會被曹操遷怒,選擇了先斬後奏;討伐故友昌豨 時,因為曹操有令,被包圍後才選擇投降之人,殺無赦,於是不念舊情;曹操派他奪朱靈的兵權,他僅率五六騎,就敢直接闖進朱靈的營寨,奪權非常乾脆,等等。

正是因為這樣,曹操對他非常信任,每次親征的時候,必派于禁為先鋒;每次退兵的時候,必讓于禁為自己斷後。可是,這樣一個人,忠於曹操近三十年後,被敵人生擒,卻沒有選擇寧死不屈,而是痛快的投降了,簡單令人難以置信。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他被關羽生擒後,向關羽投降,關羽敗亡後,又非常痛快的選擇了向東吳屈膝,一點傲骨都沒有。那麼,于禁前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對於此事,小編有以下幾點推測。

一、嚴於律人,寬以待己

很多人,看似非常有原則,從來不恂私情,再親密的朋友、親人,違反了自己的原則,他都不會顧忌什麼,從而被人稱讚。面對不太熟悉,甚於不相干的人時,他處事更加乾脆利落。因此,這種人很容易給人留下正直無私的印象,在封建社會中,則非常容易得到主公的信任,並認為是忠誠的代表。可是,這樣的人,在面對自己的事情時,則很有可能下不去手,從而不斷的對自己妥協,將原則完全置之度外。于禁就是這樣的典型,因此他三十餘年來,一直被人稱頌,被人敬服,深受曹操寵信,一朝被生擒,面對生死的抉擇,卻不敢也不想選擇死亡,因此才有了他讓曹操失望的表現。

二、心理素質較差

于禁自從受曹操的重視之後,基本上勝多負少,而且僅有的幾次敗績,他都算不上主將,也就是所謂的,天塌了有個高的頂著。也就是說,他獨當一面的情況下,是沒有經歷過失敗的,這樣的人,大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輸不起。所以,襄樊之戰中,他被關羽水淹七軍之後,很可能處於失魂落魄的狀態。只有當一個人不甘、不服的時候,他才會奮起反抗,寧死不屈。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是做不出這麼有魄力的事情的。所以,于禁在戰敗後,渾渾噩噩的選擇了投降,這與他是否忠心耿耿,沒有太大的關聯。

這兩種猜想,你更認可哪一種呢?除此之外,你還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呢?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不情願做皇帝的人,幾次推脫還主動請人垂簾聽政,真少見
渣男陳世美後人現世,為其鳴冤?學者考證後:認真你就輸了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