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寵物 > 中國金魚飼養史簡述

中國金魚飼養史簡述

總述

金魚源於中國,由「金鯽」演變而來。金鯽是一種紅黃色的野生變異鯽魚,也就是俗稱的「草金」。各種絢麗多姿、五彩斑斕的金魚品種就是金鯽經過漫長的人工飼養、雜交和選育而形成的。

發現階段

據公肪(公元460—508年)所著《述異記》記載:「晉桓沖游盧山,見湖中赤鱗魚,即此魚也」,又雲「朱衣鮒,泗州永泰河中所出,赤背鯽也」。這一文獻說明早在265~420年的三國至東晉年間,人們就已發現了自然水域中的紅黃色的變異鯽魚,那時稱之為「赤鱗魚」。此後直至今天,陝西、安徽、浙江等地仍會發現野生的「赤鱗魚」,經研究證明,它與野生鯽魚屬同一物種,不同的是顏色更加鮮艷。

家化初期

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出於積德行善的目的,各地興建「放生池」,稀有而神秘的金鯽作為超度的對象被放生,佛教徒和僧侶偶爾餵食。據考證,浙江放生池數量較多,而最早的金鯽放生池分別位於浙江的杭州和嘉興,半家化飼養則是從唐代開始的。

池養階段

在宋朝初年(公元968~975年),已出現人工飼養金鯽的記錄,而到了南宋時期(公元1163年左右)則已有了人工繁殖的記錄,因此宋代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金魚養殖的開始。貴族官僚們開始把它們飼養在園林池塘中作為賞玩對象,但此時的金魚仍是草金魚,品種間除顏色不同外無太大差別。普通百姓無力修建池塘,所以宋代金魚的飼養與賞玩只在貴族官僚中流行。

盆養階段

明朝是金魚飼養史上里程碑式的歷史時期,因為在這一階段金魚的養殖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盆養和缸養,並成為室內擺設供人賞玩。這一轉變大大降低了飼養成本,使得金魚進入了尋常百姓的家中,民間出現了眾多的金魚飼養愛好者,為金魚的普及奠定了基礎。由於小水體飼養使金魚遊動緩慢而加速了體型和尾部的變化,同時較淺的水更易於觀察到金魚的變異而將其保留,因此開始出現了重要的金魚品種,四葉尾的文魚、眼球凸出的龍睛金魚就是在明朝後期出現的。

缸養階段

到了清代,民間掀起了飼養金魚熱潮,飼養容器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玻璃缸等透明器皿,晶瑩剔透、情趣盎然。由於金魚需求量大,還出現了專門的售魚單位,如北京地區比較著名的有「知樂魚庄」、「至樂魚庄」等。新品種不斷湧現,如虎頭、望天眼、高頭、絨球等,透明的鱗片也出現了。此後的民國時期由於連年戰亂,雖有新品種出現,但金魚養殖總體步入低潮。

近現代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金魚養殖再次迎來黃金期,據考證,20世紀30年代初上海有金魚品種70多種,到1958年就發展為154種,大的體重超過0.5kg,而1982年,金魚品種已達到240個。此外,在科學研究方面,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陳楨教授對金魚的家化與品種形成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證明了金魚和鯽是同屬,並對金魚的各種變異和色、形的產生作了科學的說明。

現在,金魚在我國的發展已經進入產業化新階段,各種飼養以及家養設施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金魚也將走近每個家庭,成為家中一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魚說 的精彩文章:

枸杞與此物同吃,肝乾淨了,眼睛亮了,淡化皺紋,越來越年輕!
養魚經常使用的生化棉,你真的了解嗎?

TAG:金魚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