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曹操有沒有組織盜墓和設置七十二疑冢

文史宴:曹操有沒有組織盜墓和設置七十二疑冢

文/劉煒

劉煒兄的大作《魏晉史札記》是一本好書,裡面對魏晉時代的很多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大司馬在此向大家推薦。本文主要辨析曹操組織盜墓與設置七十二疑冢的真偽,兼論漢魏時代葬俗的演變。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無論古今,盜墓都是一種觸犯刑律的齷齪行徑,在古代,這種行徑踐踏了統治者所標榜的「忠孝」等儒家思想,屬殺頭重罪;於今世,盜墓給考古研究工作帶來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同樣是罪大惡極。

東漢末年,最有名的盜墓者便是一代雄主的魏武帝曹操。曹操作為軍閥混戰的最終贏家,曾為籌集戰爭開支而屢興掘棺盜墓之事。當他晚年時,為防止自己陵寢日後反遭他人盜掘,還特意下令從儉薄葬,卻也引出一段廣為流傳的疑冢傳說。

兩漢皇室厚葬招賊

1

曹操之所以可以通過盜墓籌集軍資,最主要的緣由就是兩漢時期盛行的厚葬之風。

漢代各帝王將相的陵寢規模龐大、陪葬豐厚,如被曹操盜掘的的漢景帝劉啟之弟劉武的梁孝王陵,其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被考古發現,該陵墓斬山作廓,穿石為藏,全長96米,最寬處32米,面積約700平方米,地宮22座,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的西漢梁國王陵墓群,為全國所罕見,後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孝王陵的豪華不是沒有理由,司馬遷在《史記·梁孝王世家》中就提到:

孝王未死時,財以巨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餘萬斤,他財物稱是。

已被倒斗的梁孝王陵

劉武生前的斂財無數正與死後龐大的陵墓群相稱。此外,在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內也陪葬有大量的珍寶,晉愍帝司馬鄴曾與朝臣索綝關於漢代帝王陵墓一事有過一番對話:

帝問綝曰:『漢陵中物何乃多邪?』綝對曰:『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漢武帝饗年久長,比崩而茂陵不復容物,其樹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減半,於今猶有朽帛委積,珠玉未盡。』」(《晉書·索綝傳》)

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都用來修建陵墓,也難怪日後盜墓的赤眉軍對茂陵中的財物都無法做到盡取。但可以預見的是,豐厚的陪葬物品也必然使得後世別有用心之人心生覬覦之意。

被赤眉盜得不像話的漢武帝茂陵

嚴格來說,東漢軍閥割據乃至三國時期,曹操並不是第一個盜墓的人,也不是最後一個,在當時那個社會動亂期,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盜墓行徑。

在曹操之前,禍國大盜董卓就曾公然劫掠皇家陵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在逼迫漢獻帝劉協離開京師洛陽遷都長安時「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1;抵達長安後,董卓「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寶」2,洛陽、長安兩座京師的帝陵、公卿冢墓被董卓悉數發掘。

在曹操之後,孫權出於各種目的,也曾遣人掘公卿陵墓:如魏黃初末年「吳人髮長沙王吳芮冢,取木為孫堅立廟」 3,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孫權使交趾治中從事呂瑜訪鑿趙佗墓,但「功費彌多,卒不能得」4,後又命其掘趙佗之子嬰齊墓,終於有所收穫,「得珠襦玉匣之具,金印三十六,一皇帝信璽,一皇帝行璽」5。

即使是對曹操盜墓口誅筆伐的袁紹,其治下的河北同樣是「士卒橫暴,掘發丘隴」6。

不過,談起漢末盜墓,世人卻只知有曹操,而不曉董卓、孫權乃至袁紹,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官渡之戰前袁紹麾下陳琳那篇著名的《為袁紹檄豫州文》所致。

曹操有沒有組織倒斗

2

《為袁紹檄豫州文》出自《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裴注引《魏氏春秋》,作於官渡之戰前。

彼時曹操將漢獻帝劉協掌控在自己手中,具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先天政治優勢,而袁紹的祖上四世三公,也是東漢中後期享譽海內的世家大族。袁紹與曹操爭奪天下,在正式交兵之前勢必要在政治宣傳上先行開戰,取得一種與「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均力敵甚至是壓倒性的政治優勢,這便是《為袁紹檄豫州文》的由來背景。

陳琳為日後「建安七子」之一,文筆了得,他在檄文中率先列舉曹操的各種罪行,進而讓袁紹一方處於正義的制高點上,再名正言順的加以聲討曹操。在種種列舉的罪行中,便有揭發、指控曹操盜墓一事: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而操率將校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墮突,無骸不露。身處三公之官,而行桀虜之態,殄國虐民,毒流人鬼。

在檄文中,陳琳揭露曹操親自率軍盜掘梁孝王墓掠取珍寶一事,又揭露其公然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官職從事盜墓行徑,痛斥身為朝廷司空的曹操實則是夏桀式的暴虐人物。

陳琳的揭露指控擲地有聲、氣勢逼人,但檄文本身就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內容或有誇大,日後陳琳被俘時也解釋自己是「矢在弦上,不得不發」,實屬無奈之舉,所以想要確定盜梁王墓一事是否屬實,就需要從檄文中所列舉的其他罪行入手。

陳琳的檄文能幫曹操治頭痛

關於檄文中列舉的其他罪行,如曹操在兗州殺害名士邊讓一事屬實,在《後漢書·文苑列傳下》中亦有相關記載,起因是擔任九江郡守的邊讓過於輕蔑曹操,最後遭到殺害,陳琳在檄文中指控道:

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被梟縣之戮,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於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

又如曹操以暗通袁術為名陷害太尉楊彪使其遭受刑獄之苦及擅殺議郎趙彥兩事同樣屬實,在《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下》《後漢書·楊震列傳》附《楊彪列傳》與《三國志·魏書·滿寵傳》中均有詳載,陳琳則也在檄文中指控道:

故太尉楊彪,歷典三司,享國極位,操因睚眥,被以非罪,榜楚併兼,五毒俱至,觸情放慝,不顧憲章。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議有可納,故聖朝含聽,改容加錫,操欲迷奪時權,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聞。

對比檄文中列舉的罪狀,邊讓、楊彪、趙彥三事的指控都屬事實,而陳琳揭露、指控曹操盜墓一事的文字最多,以此旁推,盜掘梁王墓一事是極有可能真實存在的,否則檄文一旦造假,則會反被敵方所用,使己方義正言辭的聲討作用大打折扣。

不過,「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細節卻極有可能是被陳琳故意捏造。試問,盜墓本就是令世人不齒的行徑,又有誰會公然為盜墓者設立官職而給敵方帶來討伐的口實呢?

摸金校尉的傳人

陳琳在被俘後,曹操言道:

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三國志·魏書·王粲傳》)

即曹操只為自己的父親、祖父牽連被罵一事質問陳琳,對盜墓、誣陷朝臣、殺害名士等事隻字未提,也可看作是對包括盜墓在內的上述行徑的一種默認。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御覽·卷五五九》注引《異苑》中倒是收錄了一條有瑕疵的曹操盜墓記載:

魏武北征蹋頓,升嶺眺矚,見一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氣蒸出外,故卉木焦滅。』即令鑿看,果大墓,有礜石滿塋。

北征蹋頓發生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此時的王粲尚在荊州劉表處,其於一年之後曹操南征時方才歸順,顯然這條史料並不真實,應是厭惡曹操的後人附會而作。

害怕被倒斗而興起的薄葬之風

3

曹操靠著盜墓以給軍資,晚年卻一再提倡薄葬,其於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為自己擇選壽陵,並下令言道: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壽陵選在瘠薄之地,位於西門豹祠的西面。這其中的「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是指僅用原來的高地地勢作為墓基,不堆土,不植樹,一切從儉,秘密下葬,以免引人注意。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曹操病危,臨薨前又下遺令要求「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7,即入殮時只穿平時的衣服,不要在墓里埋藏金玉珍寶。

曹操薨逝後,他這種提倡薄葬的做法一直影響到其子曹丕的身上。曹丕於登基後的第三年,即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冬十月甲子日指定首陽山(今河南洛陽以北的芒山)以東的地區作為自己的陵墓,並事先發布喪葬文告《終制》摒除漢代厚葬之風,也替其父道出了薄葬的用意:

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曹丕也很害怕被人倒斗

不過,因曹操早年的盜墓行徑給自己帶來了十分惡劣的影響,晚年又要求薄葬、密葬,後世便流傳有其設立七十二處疑冢以防盜掘之說,宋人俞應符還寫詩揶揄道「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根據前人傳說也杜撰出臨薨前的曹操遺令要求安排疑冢一事。

另外,聊齋先生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也有一篇名為《曹操冢》的故事,講述的是許昌城外有一條水流湍急的河,臨近一處崖岸的地方,河水的顏色變成深黑色。跳進河中洗澡的人往往都像被刀斧斬過一樣,屍體斷為兩截後浮出水面。當地縣令派人截斷河上流,排盡余水,見崖岸下有一個深洞,洞中安裝著一個轉輪,輪上排列著鋒利的刀刃。拆掉轉輪,深入洞中,發現一塊小石碑,碑上的字都是漢篆字,細細辨認,原來是曹操墓。於是縣令命人打破棺材,散掉腐骨,將殉葬的金銀財寶全部取了出來。

故事講完後,蒲松齡還不忘點評道:「後代賢人作詩說『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屍』,他哪裡知道曹操的屍體是葬在七十二冢之外呢?曹操真不愧稱為奸雄!然而千年以後,他的屍骨終究被挖掘拋棄,奸詐又有什麼用?曹操的聰明,也正是曹操的愚蠢。」

《曹操冢》這則故事貌似真事,不過蒲松齡本就對曹操的評價不高,甚至極度厭惡,他在另一篇故事《甄后》中虛構其兒媳甄宓已經成仙,借甄宓與杜撰的原銅雀台舞女陳司香之口言道曹操已被天帝責罰轉世為狗,其子曹丕也「久滯幽冥,今未聞知」,所以再杜撰一篇曹操骸骨被挫骨揚灰的《曹操冢》也在情理之中。

不難想像,七十二疑冢只不過是一個百姓喜聞樂見的荒誕傳說,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如果另外再行建造七十二處疑冢勢必會耗資巨大、舉國不寧,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

關於曹操墓的地點,其實是有據可查的。西晉統一天下後,原孫吳名將陸遜之孫陸機入晉廷任著作郎,得以接觸曹魏時代的諸多機密要件。元康八年(公元298年),陸機在讀到曹操當年的遺令後有感而發,作《吊魏武帝文》,文中援引有曹操臨薨前對寵幸的婕妤妓人所說的話語:

吾婕妤妓人,皆著銅爵台堂上施八尺床,穗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朝十五,輒向帳作妓。汝等時時登銅維台,望吾西陵墓田。

「汝等時時登銅維台,望吾西陵墓田」一語是曹操親口所言,自己道出了他的壽陵建在王都鄴城銅雀台以西,加之一年後曹丕令被孫吳釋放回國的于禁拜謁曹操陵墓的「北詣鄴謁高陵」8一事,都能證明曹操墓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18公里處的地方。

2009年12月27日,國家文物局認定,經考古發掘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其實才是真正的曹操墓,不過這卻與《吊魏武帝文》中記載的曹操墓址發生衝突。這裡且不論真實的曹操墓是在河北省還是河南省,至少七十二疑冢一說可以不攻自破。

新認定的曹操墓

總的來說,曹操生前的盜墓行徑無異於飲鴆止渴,雖然一時解決了軍費開支,但卻留下千古惡名,實是咎由自取。晚年的他要求薄葬,卻又引出光怪陸離的千古疑冢之謎。相信在未來隨著考古及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還會有更大、更多的發現與秘密呈現於世人當中。

注釋:

1《三國志?魏書?董卓傳》

2《後漢書?董卓列傳》

3《水經注?湘水》注引《世語》

4、5《寰宇記》注引《嶺志》

6《三國志?魏書?崔琰傳》

7《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8《三國志?魏書?于禁傳》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一般來說江南勝於江北,為什麼這個地方會反過來?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