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外企大裁員序幕:本土互聯網公司崛起 外企工作已無優越感

外企大裁員序幕:本土互聯網公司崛起 外企工作已無優越感

作者:馬關夏 編輯:康曉

「現在在外企工作確實沒什麼優越感了。」前亞馬遜中國某部門經理張晴告訴《深網》。

2008年,張晴從國內某985高校畢業後,就來到了這家世界五百強的跨國公司工作。大學時,她一直是同學中的佼佼者,成績不錯,英語很好,是學校社團的活躍分子,還利用假期完成了兩份外企的實習工作。

畢業時,張晴的全部求職簡歷都投向了外企,在她看來,「那時候不夠優秀的人才會選擇國內公司」。

十多年前,當很多像張晴一樣選擇到外企工作的優秀畢業生,拿著比同齡人更高的薪資,出入城市黃金地段的甲級寫字樓時,已然是那個時代的精英群體。

在那個外企入華的黃金年代,無論是薪資水平、辦公環境,還是由此帶來的「優越感」,外企都吸引著國內大量頂尖人才加入。

如今,隨著本土科技互聯網公司的崛起,外企提供的薪資早已不再具有競爭力,工作本身所能帶來的「優越感」也不如當年。外企員工的忠誠度似乎更多來自公司的人文關懷,因為相比於國內互聯網公司,外企仍能提供更好的福利讓員工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國內互聯網公司動輒「996」的工作強度面前,外企相對自由的朝九晚五的工作節奏無疑是令人羨慕的舒適區。

只是,互聯網、雲計算、AI等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商業環境巨大變遷,讓這個舒適區已經變得越來越危險了。亞馬遜中國電商業務的潰敗、甲骨文大裁員不過是剛剛拉開序幕。

危險的舒適區

一周前,美國軟體巨頭、資料庫產品供應商甲骨文突然宣布將在中國大舉裁員,中國區研發中心首當其衝,首批確認裁員900 餘人,其中超 500 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自從1989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後,這家排名僅次於微軟的全球第二大軟體巨頭,先後在深圳建、北京、上海、蘇州、南京等城市成立了研發中心,員工人數達到1600人,其中大部分是高學歷的IT工程師。

突入其來的裁員讓這些擁有高薪職位的甲骨文員工措手不及,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為這家公司服務多年,裁員的消息傳出後,這些工程師在甲骨文北京總部樓下拉起了中英文夾雜的橫幅「我們要工作,孩子要吃飯,為何下如此狠手!」「High Profit,Why Layoff」(高利潤,為何還要裁員?)

然而這些拉起橫幅抗議的甲骨文員工並沒有受到普遍的同情,《子彈財經》評論稱,「這批被裁的中年員工在過去的職業生涯里,並沒有選擇冒險和奮鬥,而是選擇了安逸的工作和生活。他們安於享受外企的高薪資、高福利、低壓力的工作,最終活成了那隻被溫水裡煮的青蛙。」

事實上,以高福利、低壓力著稱的甲骨文確實經常被比作「養老院」。一位任職於甲骨文深圳亞洲研發中心工程師,曾在知乎上分享他入職後的部分福利:所有員工從入職一天起就每年有16天的帶薪年假,並且隨著工作年限增加;所有員工每月兩天的帶薪病假,以及相關產假、陪產假等;為員工購買額外商業醫療保險,看病全額報銷,員工子女也能享受報銷一半的福利;洗牙、看眼、購買藥品有1450元的額外報銷費用;上下班不打卡,並且工作時間自由分配;員工可以申請在家辦公。

而另一位甲骨文中國的前員工在看到裁員消息後則直言「工作一向以輕鬆著稱」。

除此之外,甲骨文對被裁員工給出的「N 6」的賠償方案,也遠遠高於此前國內互聯網公司裁員時的標準,這也導致有人覺得這些員工被裁之前都在「混吃等死」。

不過一位裁員前是甲骨文公共雲基礎設施高級開發經理的員工很快駁斥了這樣的說法,他在個人公眾號發布的文章中表示,自己的團隊白天寫代碼,晚上與老外開會,還要在晚上十點到上午十點隨時待命,他們過去一直在努力消除中國和美國之間工作上的間隙,並非混吃等死,他為甲骨文高層以地域劃分簡單粗暴的裁員而憤怒。

甲骨文的大規模裁員與其業務轉型的失敗有直接關係。作為佔據資料庫市場50%以上份額的絕對寡頭,甲骨文遺憾錯失了雲計算髮展的窗口期,儘管甲骨文創始人拉里·埃里森喊出了雲轉型的口號,但過去幾年,甲骨文轉向雲計算轉型的速度遠不如預期。

亞馬遜、微軟和谷歌在國際市場依然遙遙領先,亞馬遜AWS CEO在去年底還曾嘲諷了一番拉里·埃里森,直言其公司在全球雲計算市場份額太微不足道,根本不是AWS的對手。而在中國市場,甲骨文也同樣面臨類似的尷尬。據IDC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18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AWS、百度佔據了中國雲服務市場份額的前五名,甲骨文則直接被歸到了「其他」類。

雲計算領域的落後讓甲骨文不得不在全球範圍內做出調整,但這並不足以解釋其完全裁撤中國研究院的決定。據外媒報道,兩個月前,甲骨文也曾在印度和北美地區裁員,但幅度和影響遠小於中國。

事實上,外國科技巨頭在中國市場普遍遭遇的本土化困局,同樣是甲骨文沒能解決的問題,這也是本次大規模裁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土化困局

和許多外國科技巨頭一樣,甲骨文進入中國市場後的本土化策略一直乏善可陳,中國管理團隊決策權的缺失、產品本身欠佳的用戶體驗和員工內部凝聚力較低的問題始終存在。

甲骨文對中國管理團隊的不信任,曾在2004年前後導致包括甲骨文(中國)公司第一任總經理馮星君,和他的繼任者李文謙、胡伯林,以及中國區董事副總經理張書恆等20位中高層管理者陸續離職,這些離職的高管層將甲骨文(中國)當時的問題歸結為:缺乏彈性的市場策略、對中國本地員工利益的忽視和管理問題。「他們離客戶和市場都太遠,甚至脫節了。」曾任甲骨文中國區董事副總經理張書恆曾這樣公開指責甲骨文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問題。

比如服務費政策。甲骨文當時在全球市場的銷售慣例是,客戶購買產品後,每年還要交22%的服務費,以提供軟體系統維護和升級。但中國客戶常常認為購買軟體也就是一次性的支出,不能理解為什麼還要每年再交服務費。而甲骨文對於不續交服務費的客戶,會採取直接停止提供軟體維護等所有售後服務的處理方式,不少用戶多有怨言,但由於對甲骨文軟體形成了依賴,這些用戶最終也只能妥協。

甲骨文(中國)團隊也曾採取相對靈活的策略,比如他們從產品銷售的利潤中剝出一塊支持服務部門,承諾客戶購買軟體後可提供三次免費現場服務,而且服務費的收取比例也沒有那麼高。但甲骨文隨後不斷給中國服務部門增加利潤指標,在當時中國市場還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這個指標甚至高於美國市場。但中國管理團隊對此所掌握的話語權卻極為有限,市場策略的制定也無法像此前一樣靈活。

甲骨文中國管理團隊決策權缺失造成的連鎖反應就是,本地團隊可能無法面對快速的市場變化,產品本身也無法很好的實現本地化,同時員工內部的凝聚力也了成問題。

當中國的創業公司的員工為了共同目標選擇996的時候,沒有創業團隊激勵的外企員工似乎很難這麼拼。

甲骨文的大規模裁員僅僅是外國科技企業敗走中國的一個縮影,從MSN、eBay、雅虎、谷歌、Uber到最近的亞馬遜,這些在國際市場取得巨大成功的科技巨頭,到了中國卻面臨普遍的本土化困局。

事實上,外國企業家也並非沒有意識到本土化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是把在日本、德國、英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和美國等地方取得成功的經驗複製到中國,但事實上在中國,我們需要更多的市場定製化做法。如果你想讓我總結經驗教訓,就是這一點。」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這樣總結亞馬遜在中國不如人意的表現。

前領英中國總裁沈博陽在2016年接受騰訊科技採訪時,也強調了產品本土化的重要性。「我一直在向人們解釋美國互聯網公司紛紛折戟中國市場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國的特殊環境,而是那些美國互聯網公司沒有真正地把產品本土化。跨國公司總是犯下「路徑依賴」的錯誤,迷信於這些公司原來在美國的成功模式也能在中國成功。」

不過知易行難,外國科技企業在中國的水土不服似乎是個魔咒,重視也沒用。亞馬遜在不久前宣布徹底退出中國電商業務,而領英最後也未能證明自己產品本土化的成功。

貝索斯的中國競爭對手劉強東到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問題的關鍵,他在2018年接受吳曉波採訪時提到,當年京東跟亞馬遜競爭的過程中,他最核心的感覺就是亞馬遜對其中國團隊缺乏信任、不授權。

「亞馬遜中國的總經理一直是外國人,而且是從來沒有在中國生活過的外國人。」劉強東打比方說,這就像士兵在前面打仗,連長說走之前我們一萬發子彈了,士兵打一槍就問子彈還夠不夠,再打一槍還給不給我子彈,這樣根本沒法打仗。中國區市場變化快,如果前線沒有大規模授權的話,是會出問題的。

甲骨文絕不是最後一家敗退中國的外國科技公司,而類似的裁員也還將發生。

轉型之困

「在中國,外企是一個又愛又恨的存在,它既有溫情、人性的一面,也有冷酷無情的一面。日常,它遵守法律,朝九晚五,在乎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在業務下行時,它又不分青紅皂白,一刀切的裁員。它既是加班成風職場中的一股清流,又是水土不服,不近人情的惡棍。」曾在外企工作十年的架構師沈世鈞在社交平台這樣評價外企的裁員。

亞馬遜、甲骨文等外企的裁員風波也讓呼籲外企員工走出「舒適區」的呼聲不斷,互聯網招聘網站拉勾網CEO許單單就在自己的社交網站上鼓勵甲骨文的被裁員工「其實離開甲骨文,擁抱中國互聯網,絕對是失去一塊麵包,得到的是一個麵包店。」

然而,現實卻是,外企員工要走出原本熟悉的工作「舒適區」並不容易。996的工作強度、不同的管理文化以及不再佔優的職場競爭力,都是外企員工換國內企業工作時可能面臨的問題。

就在兩年前,張晴決定從亞馬遜跳槽去華為,後者開出了幾乎翻倍的薪水,給她帶一個更大的團隊,也會有更多的市場預算。張晴辭職前猶豫了很久,畢竟她早已聽說了新東家的加班文化。不過面對這次難得的機會,她還是決定去試一試。

張晴做好加班的心理準備,但最後發現,新公司截然不同的管理文化才是她最難適應的,張晴始終沒法接受每天彙報工作、上下班打卡,以及同事在很晚的時間找她聊工作。

她最終沒能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三個月後,張晴又回到了原來的公司,做起了原來的工作。

難以適應新的管理文化是很多外企員工跳槽到國內科技公司的普遍遭遇,而且除此之外,外企員工跳槽本身也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容易。

拉勾網的數據顯示,到國互聯網公司求職難度已高於外企。自從2014年以來,應聘者投簡歷到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平均邀約率為0.79%,而外企的平均邀約率達到4.21%,前者不到後者兩成。

甲骨文大裁員只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越來越多外企穩定安逸的職場「舒適區」已開始變得危險。除了微軟、IBM、英特爾等一長串跨國科技公司之外,5G、AI和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未來可能影響到更多領域外企職場精英的工作,很多崗位或許都將消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前沿科技 的精彩文章:

拆解發現三星摺疊手機致命缺陷:邊框缺乏柔韌性無法承受手機摺疊
一張遲到的船票與塵埃落定的全球5G競爭格局

TAG:看前沿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