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行草書「轉折」筆法十式詳解

行草書「轉折」筆法十式詳解

轉,《說文·車部》:「運也。」《康熙字典·廣韻》:「動也,旋也。」轉,採用圓筆,即所謂「轉以成圓」,指運筆時寫出圓轉迴旋、沒有稜角方折的筆畫。其關鍵處在於筆轉的時候,不能停駐,且要提著筆寫。

折,《康熙字典·集韻·韻會·正韻》:「拗折也。」折,採用方筆,即所謂「折以成方」,指運筆時寫出有方折稜角的筆畫。轉折的目的就是要改變線條的方向。

熊洪斌先生《轉折妙道——之八》,從哲學的角度探討轉折。沈維進先生《王羲之行書技法解析 (八)》、《王羲之行書技法解析 (九)》 把行草書轉折分為「右上折」、「右上轉」、「右上斜折」、「右上轉中折」、「左下撇折」、「左下豎折」、「左下提」、「左下轉折」等九種。

但問題是,熊洪斌先生從哲學和美學的角度探討轉折,雖然能使人們懂得書寫轉折必須要有變化,但不知道如何去變化,可操作性不強。沈維進先生把行書轉折分為九種,這九種僅僅就其位置進行命名,其中的「右上折」和「右上斜折」 只是折筆的角度不同,這並不能從根本上對二者進行區別。同理,「右上折」和 「左下折」只是方向不同,這又能說明什麼呢?如果從角度和方向的不同就命名一種轉折,那可就不知道要命名多少種了。

一、 行草書轉折分類

筆者通過分析歷代行草書作品,歸納出十種典型的轉折。現列舉如下。

01/轉筆

採用圓筆,即所謂「轉以成圓」,指運筆時寫出圓轉迴旋、沒有稜角方折的筆畫。其關鍵處在於筆轉的時候,不能停駐,且要提著筆寫,如圖1所示。

圖1 轉筆

早期的行草書為古法用筆。所謂古法用筆,指的是逆鋒起筆,行筆速度相對較慢,多轉筆。在漢晉書簡中既已出現轉筆,如圖2所示。

圖2 漢晉書簡局部

西晉的陸機《平復帖》以轉筆書寫, 如圖3所示。書聖王羲之的早期作品《姨母帖》亦是古法用筆,如圖4所示。

圖3 西晉陸機《平復貼》

圖 4 王羲之《姨母貼》

02/直折

直折就是直接折筆,也就是直接書寫,一筆完成,沒有過多的動作。注意寫折筆的時候,毛筆要暗中有往上提的勁兒,如圖5所示。

圖5 直折

折筆的出現,標誌著行草書進入到新法階段。所謂新法指的是一拓直下用筆, 同時出現折筆。唐代張懷瓘《書斷》載:「(王)獻之嘗對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王羲之一變法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為妍美流便的新書體,其書法有「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為古今之冠」,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天資自然,風神蓋代」之譽。

王羲之後期的作品就是新法用筆,如《何如、奉橘帖》、《喪亂帖》等,見圖6、圖7。具有「直折」 的例字,見圖8、圖9。

圖6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

圖7 王羲之《喪亂帖》局部

圖8 王羲之《喪亂帖》「亂」字

圖9 王羲之《奉橘貼》「百」 字

我們以「帝」為例,分別用轉筆和折筆書寫,圖10的「帝」字轉折處全是折筆;圖11的「帝」字轉折處全是轉筆。

書法藝術講究一個原則:即「和而不同」。從哲學上理解,「和而不同」具有深刻含義。「和」意為統一、和諧,它是內在的,抽象的;「不同」則是外在的,具體的。只有包容「不同」,才能達到「和」的境界。

一個字的轉折如果完全用一種方法書寫,缺少了變化,就會很單調,這就違背了藝術的「和而不同」的原則。

那要如何才能求得轉折的豐富性呢?請讀者接著往下看:

03/壓折

壓折就是加壓折筆,壓折也是直接折寫,一筆完成,沒有過多的動作。但與直折不同之處在於,在折筆處有個小突起,這是由於毛筆在書寫時加壓所致,如圖12、13、14所示。

圖12 壓折

圖13 《宋拓墨皇本聖教序》「況」字

圖14 王羲之《平安貼》

至此,我們已經了解了三種轉折:即轉筆、直折和壓折。如果我們以這三種轉折作為訓練對象,以「品」字為例,可以寫出至少六種不同的品字來,如圖15——圖20所示。

在訓練不同的「品」字時,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書寫不同「品」字,調換不同的轉折,往往容易混淆不清。解決的方法是給轉折編號,如轉筆為1號,直折筆為2號,壓折筆為3號。這樣,書寫不同的「品」字,只需調換不同的數字組合即可。

04/翻折

翻折的書寫方法是在折筆處,毛筆向上翻轉後折筆寫出,它與壓折的區別在於它上面的突起是圓轉的,而壓折的突起則是方頭的,如圖21、圖22、圖23所示。

圖21 翻折筆

圖22 《宋拓墨皇本聖教序》「躡」 字

圖23 王羲之《喪亂帖》「痛」字

05/回凹折

回,就是在進行折筆書寫時,毛筆先按原路往回行筆,然後向下折筆寫出。凹,就是折筆處的下方有個凹陷處。翻折與回凹折的相似處在於它們都有凹陷處,但翻折上方有圓的突起,而回凹折則沒有。如圖24、圖25、圖26所示。

圖24 回凹折筆

圖25 王羲之《蘭享序》「敘」字

圖26 王羲之《喪亂帖》「再」字

06/邊走邊壓折

顧名思義,毛筆行至折筆處,邊運筆邊往右下加壓,然後折筆寫出。該折筆的右上方常常出現圓轉的輪廓。如圖27、圖28、圖29所示。

圖27 邊走邊壓折

圖28 《宋拓墨皇本聖教序》「宗」字

圖29 王羲之《蘭亭序》「之」字

07/搭折

搭折的書寫方法是行筆至折筆處,毛筆提至線條的一角,然後向下加壓折筆寫出。突出的特點是兩根線條搭接在一起,連接處有個V字型的凹陷。如圖30、圖31、圖32所示。

圖30 搭折

圖31 王羲之《孔侍中帖》「能」字圖

圖32 王羲之《蘭亭序》「事」字

08/另起筆折

該折筆分為兩筆寫出。書寫方法是毛筆行至折筆處,提筆離紙,然後重新落筆折筆寫出,如圖33所示。

圖33 另起筆折筆

讀者可能要問了,這與直折有何區別之處呢?我們來看一下三個變例:

如圖34所示,該折筆的第二筆向上凸起很多,例字見圖35;

圖34 另起筆折筆變形 1

圖 35 《宋拓墨皇本聖教序》"序"字

如圖36所示,該折筆第一筆凸起很多,例字見圖37;

圖36 另起筆折筆變形2

圖37 王羲之《喪亂帖》"痛"字

如圖38所示,第一筆漸行漸提,提離紙面後立即落筆入紙折筆寫出,例字見圖39。

圖38 另起筆折變形3

圖38 孫過庭《書譜》「之」字

09/擺折

該折筆亦是兩筆書寫而成。方法是毛筆如同鐘擺一邊運筆,行至折筆處提筆出鋒,然後重新落筆折筆寫出(見圖40)。

該折筆突出的特徵是折筆處呈尖角狀,張瑞圖的草書大量採用該折筆書寫(見圖41)。

圖40 擺折

圖41 張瑞圖《後赤壁賦》"鶻"字

10/暗折

之前的折筆都有明顯的折筆痕迹,可以統稱為「明折筆」。有明就有暗,暗折是由多個小段直線條組成,在運筆的過程中突然有個小角度的方向改變(見圖42)。

圖42 暗折

朱和羹《臨池心解》:「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訣。」

暗折筆法,圓中寓方,如綿里裹鐵,內涵筋骨,柔中有剛,對立而又統一(見圖43、 圖44)。

圖43 《宋拓墨皇本聖教序》"陽"字

圖44 王羲之《二謝帖》"諑"字來源:知網學書論文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把蘭亭序放大30背後,發現了一個秘密!
學硬筆行書,從沒遇到這麼詳細的,字的連筆路線,一清二楚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