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手握重兵的劉牢之,為何會在一夜之間眾叛親離?

手握重兵的劉牢之,為何會在一夜之間眾叛親離?

提起劉牢之,這位老兄可謂出場不凡。謝玄組建了大名鼎鼎的北府兵,參軍就是劉牢之。

淝水之戰前夕,劉牢之在洛河與澗河之間大敗前秦名將梁成,為東晉先聲奪人。

「水仙」孫恩起兵造反之時,劉牢之作為主帥,派劉裕在京口擊潰孫恩,立下了平亂大功。

清朝啟蒙思想家鄭觀應在說起劉牢之的時候,把他與英布和張遼等人並列,稱為「戰將」。

可就是這樣一個戰將,歷史地位卻非常低,以至於後世知道劉牢之這個名字的人都少之又少,完全無法與英布、張遼相提並論。

手握重兵的劉牢之,為何會在一夜之間眾叛親離?

在我看來,劉牢之歷史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劉牢之的軍事能力值得肯定,但是政治層面失分不少。而政治層面失分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劉裕的歷史地位太高,所以與劉牢之相關的歷史,很容易因劉裕的存在而被扭曲。

但無論御用文人如何美化劉裕,都無法改變一個基本事實:劉裕曾是劉牢之的屬下,在劉牢之最需要劉裕的時候,劉裕卻選擇了投靠桓玄。

在這種基本事實面前,御用文人只能另闢蹊徑,那就是無限醜化劉牢之,只有這樣才能顯得劉裕的背叛合情合理。

將軍以勁卒數萬,望風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人情皆已去矣,廣陵豈可得至邪!裕當反服還京口耳。——《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四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當初你率領數萬精兵,卻不戰而降。現在桓玄在都城呼風喚雨,我怎麼可能陪你去送死呢?」

政治選擇必然會充滿功利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劉牢之的選擇基於功利,劉裕的選擇也談不上多麼偉光正。所以關於劉裕背叛劉牢之這件事,從道德層面上理解本就是膚淺的。

手握重兵的劉牢之,為何會在一夜之間眾叛親離?

劉牢之最初投降桓玄是否錯誤呢?當然沒錯。因為在政治鬥爭中,場內博弈的勝負,必須靠場外力量來決定勝負。桓玄收拾司馬元顯,顯然得到了豪門士族的默許甚至縱容,劉牢之哪敢擋道呢?

沒錯,劉牢之的確是兵權在握,如果他決定對抗桓玄,豪門士族似乎不能拿他怎麼樣。但對於豪門士族而言,他們並不需要積極主動地做什麼事,只要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就足以令劉牢之進退兩難了。

司馬元顯是執政官,桓玄起兵之前根本沒人敢能和他相抗衡。可司馬元顯在面對桓玄的進攻時,卻連一次像樣的阻擊都做不到。明面上看,似乎沒有人刻意地給司馬元顯使絆子,可司馬元顯就是在一瞬間眾叛親離了。

桓玄的失敗同樣莫名其妙,劉裕率領一群烏合之眾朝桓玄殺過去,桓玄卻連一次像樣的阻擊都做不到。明面上看,似乎沒有人刻意地給桓玄使絆子,可桓玄就是在一瞬間眾叛親離了。

司馬元顯、桓玄、劉牢之和劉裕等人,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表象,史書詳細記載了他們在戰爭中的一切表現。可如果單他字面上的記載,我們內心一定會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如此英明神武的一個人,為什麼會在一瞬間變得平庸無能呢?

千萬不要以為劉牢之兵權在握,就能如何如之何。桓玄進入都城之後,把北府兵的各位大佬輪番殺了一個遍:劉牢之、高素、竺謙之、竺朗之、劉襲、劉季武……這些人或許在史書上聲名不顯,可在北府兵相關的歷史記載中,這些人都是重要的高級將領。

可就是這些北府兵的高級將領,被桓玄挨個地收拾,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

再看另外幾個名字:劉敬宣、高雅之、劉軌、袁虔之、劉壽、高長慶、郭恭……同樣是在北府兵內聲威赫赫的大人物,卻被桓玄逼得只能逃亡敵國。

與上述北府兵大佬相比,劉裕根本談不上多耀眼。劉裕之所以能從這場大清洗中成功活下來,僅僅是因為他選擇了投靠桓玄。而且劉裕的運氣不錯,桓玄沒顧得上殺他。如果桓玄看劉裕不順眼,抬手一刀,劉裕肯定也躲不過去。

在這種基本的歷史事實面前,你說劉裕非常了不起?對不起我真的沒看出來。說句難聽點的大實話,以劉裕此時在北府兵的職位來看,上述任何一位大佬都比劉裕更值得被重視。

手握重兵的劉牢之,為何會在一夜之間眾叛親離?

還有很多人拿劉牢之反覆無常來說事,這是缺點嗎?是,也不是。

我在前文說過:政治選擇必然充滿功利性,而這種功利性就體現在站隊上。

利益一致的人,哪怕剛認識都能成為很好的朋友(雖然只是表面上的);利益衝突的人,哪怕認識再久,都有可能反目成仇。例子就不列舉了,實在太多。

作為一個政治家,妥協與調和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而「妥協」與「調和」這兩個詞,用貶義的說法就是:「有奶就是娘」和「老好人」。

劉襲諷刺劉牢之:「你劉牢之已經當了三次反骨仔,還有什麼臉面活著呢?」這話說得多麼漂亮啊,可是有用嗎?劉襲倒是沒有一身三反,可他被桓玄乾淨利落地殺掉。單看劉襲的下場,能比劉牢之好到哪去?

參軍劉襲曰:「事之不可者莫大於反。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語畢,趨出,佐吏多散走。——《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四

手握重兵的劉牢之,為何會在一夜之間眾叛親離?

在桓玄收拾司馬元顯的時候,擺在劉牢之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投靠桓玄,二是投靠司馬元顯。

這兩條路,哪條比較好走?其實都不好走。

投靠桓玄的下場大家都看到了,可如果劉牢之投靠司馬元顯,結局就一定會更好嗎?

有人勸劉牢之支持司馬元顯,劉牢之並沒有輕易否定這個建議,只是問了一個問題:「打敗桓玄後,我應該怎樣對付司馬元顯?」

牢之怒曰:「吾豈不知!今日取玄如反覆手耳;但平玄之後,令我奈驃騎何!」——《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四

對於劉牢之的這個問題,史書沒有記載任何回答。在我看來:這個問題註定是無解的。

對於一個即將渴死的人而言,是喝下毒酒,讓自己多活一個小時再毒發身亡呢,還是拒絕喝下毒酒直接渴死呢?

怎麼選都是錯,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如果有可能,我們幹嘛要走到如此極端的地步呢?

請記住劉牢之的身份,他只是一個寒門子弟。無論是桓玄勝出還是司馬元顯勝出,豪門士族即使再不喜歡這兩個人,也不會真心實意地支持劉牢之。

手握重兵的劉牢之,為何會在一夜之間眾叛親離?

如果不用上帝視角看問題,我們應該承認一點:在沒有其他選項的前提下,劉牢之投靠桓玄,絕對是正確的選擇。

因為司馬元顯已經證明了一點:他執政的時候一定會全力集權。在這種背景下,豪門士族絕對會想方設法地幹掉司馬元顯。劉牢之要是敢帶著北府兵站在司馬元顯一邊,以他那個小身板,怎麼可能承受得住豪門士族的怒火呢?

而桓玄在進入都城之前,他並沒有凌駕於豪門士族之上的實力,也沒做過什麼令豪門士族感到無法忍受的事。在這種背景下,眾多豪門士族都選擇了默許或縱容桓玄,劉牢之隨大流做出了選擇,縱然不算多好,但似乎怎麼也算不上錯吧?

就算明知道是錯,那至少隨了大流,總有一線生機吧?喝下毒酒之後,距離毒發還有一個小時,誰知道這一個小時會不會出現奇蹟呢?

豪門士族認為:桓玄或許有凌駕於豪門士族之上的的動機,但他缺乏凌駕於豪門士族之上的能力。可桓玄不這麼認為,所以桓玄選擇了稱帝。

劉牢之認為:桓玄雖然有殺死自己的動機,但他缺乏殺死自己的實力。可桓玄不這麼認為,所以桓玄選擇了針對劉牢之,最終導致了劉牢之的死亡。

劉襲等人認為:桓玄雖然敢收拾劉牢之,但他絕對不敢把屠刀指向整個北府兵高層。所以在關鍵時刻,北府兵高層與劉牢之劃清界限。在這種背景下,劉牢之感受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於是在絕望中自盡。

豪門士族的判斷有錯嗎?沒錯。劉牢之的判斷有錯嗎?也沒錯。劉襲等人的判斷有錯嗎?還是沒錯。

可問題是:刀握在桓玄的手裡,你可以保證自己不犯錯,卻不敢保證拿刀的桓玄不犯錯。

俗話說得好: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桓玄就是把全家人的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面對這種對手,你跟他一板一眼地玩套路,絕對會被他吃干抹凈的。

豪門士族當初就被司馬元顯吃干抹凈過一回,現在桓玄又給他們上了一課。而被桓玄吃干抹凈的不止是豪門士族,還包括眾叛親離的劉牢之,以及出賣首領的北府兵高層們。

手握重兵的劉牢之,為何會在一夜之間眾叛親離?

劉牢之的死,其實就像兩個人在下象棋:甲乙雙方都想贏得這局棋,但雙方心目中的制勝點不一致。

甲方認為:只要著眼全局即可,不用刻意防範乙方的某一枚棋子;乙方則認為:甲方右邊的車是最大威脅,必須優先集火幹掉它。

在雙方智力、精力和棋力相差都不大的前提下,甲方獲勝應該是沒有懸念的,因為甲方的大局觀顯然比乙方更出色。可問題是:乙方在臨死之前能夠吃掉甲方右邊的車,應該也是沒有懸念的。

對於甲方右邊的那個車而言,他又做錯了什麼,要被乙方如此針對呢?

很遺憾,劉牢之就是那個被針對的車。如果沒有碰到如此奇葩的乙方,劉牢之未必會落個如此下場,而劉裕想出頭更是難上加難。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北府兵橫空出世,劉牢之暫露頭角

司馬元顯中央集權,豪門士族冷眼旁觀

桓玄殺入都城,劉牢之拱手而降

手握重兵的劉牢之,為何會在一夜之間眾叛親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