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原大戰能夠以少勝多,總結出來一句話:堡壘得從內部瓦解

中原大戰能夠以少勝多,總結出來一句話:堡壘得從內部瓦解

歷史上素有許多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例如項羽的巨鹿之戰,曹操的官渡之戰。然而在近現代史上,在不是冷兵器的時代,也有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那便是中原大戰。

一九二八年七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在北平湯山會商東北問題和裁兵問題,在軍隊編遣會議上,由於大家都反對蔣介石的裁軍計劃,於是爆發了一場長達六個月的中原大戰。中原大戰表面上更強勢的一方,是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軍以及李宗仁的桂軍組成的一百萬大軍。弱勢一方是蔣介石控制的五六十萬部隊。

反蔣聯盟中,閻錫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閻錫山的晉軍,擁有最強的炮兵部隊,李宗仁的桂軍,實力非常強悍,第七軍有「鋼軍」的美名。馮玉祥的西北軍,擁有最強的騎兵部隊,戰鬥經驗豐富,還有大量蘇聯裝備,戰鬥力極強。

而蔣介石的部隊,主要是收編了各個軍閥部隊,主力有八個軍。另外還有孫連仲的三十軍,龐炳勛的四十軍,郭汝棟的四十三軍等雜牌部隊。真正戰鬥力強的,只有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第九師、第十師以及第十一師。

由此可見,蔣介石的部隊遠遠比不上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聯軍,那為何會失敗呢?

原因就是蔣介石的部隊控制統一,後勤保障良好。這一點使得蔣介石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蔣介石掌握了鐵路和航運的交通線,能使得軍隊迅速調動,在短時期內即可調動和集中大部兵力於戰場,槍支彈藥的補給也很便捷,士兵也沒有長途跋涉的疲勞,可以保持飽滿的精力。

除了增強自身實力,蔣介石還削減的敵方實力。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魏采爾中將曾經說,反蔣聯盟雖然聲勢浩大,但是不過是一個匆匆建成的聯盟,這個聯盟不夠統一,極不穩定。

俗話說:堡壘得從內部瓦解。蔣介石就利用他們不夠統一這一點,利用金錢在內部瓦解對手。他先後收買了李萬林、李萬如、王殿閣、王振、范龍章、趙冠英等人。在內部逐漸瓦解對手。最終有用一千五百萬重金,請得東北軍張學良入關助蔣。這些使得蔣介石,贏下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儘管蔣介石贏得了這場戰役,但是他不擇手段,想盡一切辦法,進行黨派鬥爭,從長遠來看嚴重影響了國民黨內部的團結,以至於會出現以後的西安事變,以及國民政府的內部潰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小記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賈府被抄家時,若她沒有遠嫁,不至於淪落至此
林沖錯過了扈三娘,又錯過了女將瓊英,真是造化弄人

TAG:春秋小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