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五)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五)

李慈雄先生:《原本大學微言》中的內養外用功夫(五)


編者

本文系李慈雄先生於2014年1月12日溫州樂清學習會上的講演,並以此講題於同年3月2日恆南書院「南懷瑾先生九六誕辰紀念講座」講演概要。

版權歸恆南書院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君子慎獨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慎獨」,獨什麼?講穿了,你自己的心理世界誰曉得啊?只有你自己看得清你自己的心理世界。所以這個「獨」,不是獨處的意思,當然獨處也是一方面,那是物理的;這個獨是你的心理世界中的那個意念、那個思想,「君子必慎其獨也」。反過來講,你說在一起,當然不好意思做壞事,是不是啊?

當你自己一個人,就有可能亂來,想說沒有人看見嘛。然後曾老夫子講:「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所謂「小人」是指一般的人,不是講個子大小,我們假定自己在獨居的時候,思緒起了幻念,閑居為不善,獨自一個人沒有人管你的時候,是很容易放逸的。自思自想算了算了,今天先縱容自己一下,無所謂的,這叫「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沒有人約束你了。所以我們剛一開始就講了,真正的大英雄是能管理好自己,不會變成「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看到君子,看到很有德行、很有威望的人,自己就覺得不好意思了。我想到南老師一輩子的行為,包括發心,就覺得自己很慚愧,「見君子而後厭然」;當然這不一定當面見到,譬如說有時你想到對父母親不夠孝順,一樣也會「掩其不善」;自己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就不要做了,「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趕快把好的思想、行為都發揚起來。

自欺、欺人、被人欺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一個人看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就像看自己的心肝一樣、肺一樣,很清楚的,只是我們絕大部分的人,包括我在內,都不願面對自己,這是很奇特的,「則何益矣」,不需要加什麼,你看自己看得很清楚。所以,南老師的書裡面常講:「一個人一輩子做三件事,第一是自欺(自己騙自己),第二是,欺人(就像我今天來騙大家一樣,騙別人,是不是啊?)還有一個是,被人欺(就像今天我被趙主任和林部長騙來這裡一樣)。」我們現在也在做這三件事啊!「此之謂誠於中,形於外」,什麼叫「誠於中,形於外」?你自己的思想、行為是怎麼想的?你的表情、你的行為自然會反映在你的態度、你的言行舉止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我一開始講了,這個「獨」不是獨居的意思,是指管好你自己的念頭。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這就講深了。一般而言,譬如說我們在這裡講話,你以為就只有我們在聽嗎?還有些看不見的其他眾生也在聽啊!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啊!人是不能幹壞事的,因為天地間自有無數個眼睛在看著你,「其嚴乎」,好可怕啊。所以人要有畏因果的概念,為什麼?天地在看你!「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我們一般人有錢,先把自己的房子弄得漂亮一點,這很正常。「德潤身」,你有德性,包括剛剛講的能夠「慎獨」,反過來對自己的身心會有滋潤的。所以我們樂清要「富而貴」,什麼叫「貴」?「德潤身」嘛,故「以文化之」,能夠從文化、教育方面,轉變自己;「化」,轉變,轉化自己的身體、行為。反過來講,這些真正做到了,就叫「心寬體胖」。所以你看,真正有修養的人一定是心寬體胖,很有朝氣、很有精神,而有些人很尖酸刻薄,那就不是「心寬體胖」了,也並不是你身體胖就是「心寬體胖」,不是這個意思,不要誤解;「故君子必誠其意」。我們曾老夫子開始逐步切入,我們就從內養到外用,第一步,叫做「誠其意者,勿自欺也」,我們要隨時反省、檢討自己的思想、思慮。

正心者,端正其心態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接下來,講「正心」了。用通俗話講:「正心者,端正其心態。」這是我加的註解,沒有得到他批准。怎麼說呢?他自己有所註解:「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這個「懥」是憤怒的意思,你們想想看,我們大家在處理企業或單位或家裡的事情,你真的起忿懥的時候,往往會誤導你。有時一個國家要決定與某個國家要不要打仗,受情緒影響,忿懥之心有時候會誤導你,企業和家庭也一樣。你那個時候的心態,自己能看得很清楚,不要受這個憤懥之心的影響,不容易哦。接下來講,「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時候我們做的一些事情心不自主,因為恐懼、害怕,到後來會去做某一方面的事情,這時候恐懼變成你的心態,你怎麼能跳將出來,不受你這恐懼心態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內養功夫了,也就是前面講的「勿自欺也」。第三個,「有所好樂」,你有時特別喜歡一件事情,譬如有些人特別喜歡吃啊,或者玩某件事情,會影響他。你說我什麼都不影響,都不喜歡,很難說的。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自己要把它檢查出來,因為「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會影響到你的心態跟判斷。「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你心裡很憂愁、很擔心某件事情,往往也會影響你。那麼你們或許會問,一個人的心態因為內外情境的變化,而有所恐懼,有所憂患,有所好樂,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否則不就變成一塊木頭,了無生機了嘛,那這樣的修養又有什麼用呢?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同時孟子也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並沒有說「憂患意識」是不對的啊!很多人在講究個人的修養,包括打坐的功夫,以為對外境都不必關心,一片死寂,好像兩個相隔離的世界,那是絕對錯的。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一定會很清楚的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也觀察外面的情境,包含自己的情緒心態及身體狀況,面對這樣不同的境界,能夠超越那個境界,去轉化它、改變它,這才真正叫做修養。所以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是一個面對情境、觀照心念、改變現實、提升自我的一個過程。所以孔子講,青年的時候戒之在色,中年、壯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都是在講人的心態。這裡講「正心者」,端正其心態,事實上是要看得清楚,扭轉心態變成正能量。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中醫文化:中藥湯劑這麼喝最有效!吃中藥的「五忌」,必知!
南懷瑾老師:生命最高的功能,是從無為而來

TAG:傳承網 |